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3屆高考歷史歐洲宗教改革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復習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3時 歐洲宗教改革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歐洲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歷史背景;(2)簡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在埃及歷史上的作用。


1.歐洲宗教改革:(1)歐洲宗教改革的背景;(2)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張及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3)歐洲宗教改革的擴展及歷史作用。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背景、性質;(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內容及影響。
對應學生用書P228
,歐洲的宗教改革(一)背景
1.中世紀天主教在歐洲處于統治地位,是最大的封建勢力。
2.14、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產生,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天主教的束縛。
3.德意志是受天主教會壓榨最嚴重的地區,被稱為教皇的奶牛。
(二)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及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1.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背景
①天主教會對德國的壓榨導致德國社會各個階層對教會普遍不滿。
②導火線:教會兜售“贖罪券”。
(2)主張
①思想核心是“因信稱義”,即每個人都可以憑自己的虔誠信仰得到拯救。
②提出“信徒皆為祭司”的思想,否定了教皇和教會作為上帝代言人的特權地位。
③主張建立一個廉儉教會、民族教會。
2.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蓋下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教皇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
(三)歐洲宗教改革的內容和歷史作用
1.卡爾宗教改革
(1)內容
①信奉“因信稱義”的思想,并提出先定論,宣揚“選民”和“棄民”。
②主張徹底改組教會,建立民主教會。
(2)影響
①日內瓦建立了共和性質的神權國家。
②鎮壓其他信仰的教派和個人。
③傳播到歐洲許多地區,日內瓦成為“新教的羅馬”。
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內容: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斷絕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的關系。
(2)影響
①亨利八世改革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的,改革很不徹底。
②出現了更加激進的清教運動。
3.尼德蘭宗教改革
(1)背景
①尼德蘭工商業發展較快,較早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卡爾教盛行。
②西班牙統治者仇視新教,迫害新教徒。
(2)性質:是一場具有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獨立性質的宗教改革運動。
(3)結果:尼德蘭北部贏得獨立,建立荷蘭共和國。
4.天主教會的改革
(1)背景: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使羅馬天主教會在歐洲的社會政治地位受到嚴重威脅。
(2)內容
①清除內部積弊,重新審定教義、教規。
②繼續強化異端裁判所。
③網羅各種狂熱信徒,組建反對新教改革的團體,破壞宗教改革,提升教皇聲威。
(3)結果:通過內部改革,羅馬天主教會暫時擺脫了困境。

  )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一)背景
1.政局動蕩:馬木魯克、帕夏和近衛軍爭權奪利,戰亂頻仍。
2.經濟落后:盛行的包稅制導致生產嚴重破壞,階級矛盾激化。
3.外部危機:法、英先后侵略埃及,埃及面臨著嚴峻的外部挑戰。
(二)內容
1.經濟上:創辦近代工業以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加快埃及近代化進程。
2.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穩定社會秩序,使埃及出現了數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
3.軍事上:建立新式軍隊,軍事實力增強,獲得民族獨立。
(三)性質:有利于近代化發展的封建改革。
(四)評價
1.積極作用: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埃及民族工業的發展,抵制了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埃及成為地中海東部的頭等強國。
2.局限性:改革給人民帶災難;改革未突破封建性質,這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

  ) 對應學生用書P229
,歐洲的宗教改革
(1)實質: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反封建政治斗爭。
(2)目的:建立適合本階級本民族的教會。
(3)性質:既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反封建的社會政治運動,又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4)各國宗教改革的結果:瑞士日內瓦:宗教改革家卡爾創立了卡爾教,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國家;英國:英國國會通過《至尊法案》,創立英國國教,英王取代教皇成為英國宗教的最高代表;荷蘭:新興資產階級高舉宗教改革的大旗,實現了民族獨立,建立起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權;法國:經過三十年宗教戰爭,天主教仍為法國國教,但允許信仰新教。

角度1 為什么說歐洲宗教改革運動是資產階級運動?
提示:(1)從其原因看,是歐洲資本主義的出現和發展。
(2)從其斗爭對象看,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會。
(3)從其內容看,簡化宗教儀式,迎合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要求。
(4)從其結果看,它從思想、政治、經濟等方面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角度2 宗教改革的特點及作用
提示:(1)特點:①這是一場意識形態領域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②改革是披著宗教外衣或采取宗教異端的形式進行的,把斗爭矛頭指向天主教會,建立起適應本民族的宗教。
(2)作用:①沉重打擊并瓦解了羅馬教廷在歐洲的統治地位,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和民族意識的高漲,建立了新的教派。②宗教改革思想,否定了羅馬教會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奠定了基礎。



角度 歐洲宗教改革及意義
                   

(2007•廣東卷,31)閱讀下列材料:
16世紀對教會的反叛,以其世俗主義標志著近代的開端。
——[美]約翰•巴克勒等《西方社會史》
請回答:
(1)16世紀對教會的反叛,在歐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國的宗教改革為典型。三國宗教改革的發動者分別是誰?
(2)16世紀的宗教改革有何歷史意義?
點撥 本題以約翰•巴克勒所著的《西方社會史》對宗教改革的評價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再認、再現歷史知識和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第(1)問比較簡單,依據教材內容回答即可。第(2)問,可從對天主教神權的打擊、思想化發展、民族國家的發展、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等方面作答。
答案 (1)馬丁•路德;卡爾;亨利八世。
(2)打擊了歐洲天主教的神權統治;為確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則奠定了基礎;新教登上歷史舞臺;增強了歐洲民族意識,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使語言、學、藝術、音樂、教育等諸多領域發生了深刻變化;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1.觀察下圖,回答問題。

(1)這幅圖反映出歐洲出現了什么重大事?說出你的依據。
(2)該事出現的原因是什么?這一事在歐洲產生了什么積極影響?
解析 本題考查考生通過圖片解讀、概括歷史信息及知識聯系的能力。第(1)問圖片反映了《圣經》重于教皇,由此可以分析這是宗教改革運動。第(2)問再現基礎知識回答即可。
答案 (1)宗教改革運動興起。從圖中可見天平上《圣經》重于教皇,肯定基督教的最高權威是《圣經》,否定教皇、教會的最高權威。
(2)原因:民族國家形成,王權日益強大;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教會腐敗墮落,人民反對教會勒索。積極影響:沉重打擊了歐洲封建統治的支柱天主教會;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為歐洲走向現代社會創造了條。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世紀末19世紀初,埃及內憂外患,局勢動蕩。穆罕默德•阿里迅速崛起,掌握了國家政權,在政治、經濟、教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加強軍隊建設,對外擴張;引進西歐先進的科學技術、設備、人才,發展農業和近代工商業,以實現富國強兵,鞏固統治。改革促進了埃及社會經濟的發展,改變了埃及的社會面貌,揭開了埃及近代史的序幕,因而這是一次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性質的改革。

角度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特點、作用
提示:(1)改革特點:①為了掃清改革的障礙,穆罕默德•阿里堅決同舊勢力進行斗爭,先殲滅了馬木魯克勢力,沒收了他們的土地,后削弱宗教長老階層的特權,沒收了許多違規的宗教地產。②努力推動經濟、政治、軍事近代化。改革不僅注意發展農業,還采取了推動商業發展的措施,政治上仿效歐美國家,軍事上建立了新式軍隊。
(2)改革作用:①結束了長期混亂局面,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②提高了生產力,推動了近代化。③增強了經濟軍事實力,促進了化的繁榮。④引進西方科技、思想和化,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埃及歷史的進步。



角度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背景
(濟寧模擬)閱讀下列兩幅圖:

請回答:
(1)根據圖一、圖二寫一段字,要求能夠體現兩幅圖之間的聯系。
(2)如何評價圖二中的人物?
解析 第(1)問馬木魯克勢力較強,成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絆腳石,穆罕默德•阿里上臺后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政治改革中大力壓制馬木魯克勢力。第(2)問評價歷史人物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答案 (1)馬木魯克勢力較強,成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穆罕默德•阿里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方面大力壓制馬木魯克的勢力,薩拉丁城堡大屠殺徹底消滅了馬木魯克的勢力,從而出現了數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
(2)提示:功績:可以從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改革措施總結;不足之處:可以從改革所存在的問題上考慮。

2.閱讀下列材料:
魏說:“阿里甚聰明,尤滅弄權之驍騎”“招士通商,訓練陣法與列國無異!
請回答:
(1)所謂“滅弄權之驍騎”是指什么?有何影響?
(2)所謂“招士通商,訓練陣法與列國無異”是指什么?試舉例說明。
解析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第(1)問把握其中關鍵詞“弄權”“驍騎”可知為馬木魯克。第(2)問考查對阿里改革措施的掌握。
答案 (1)消滅馬木魯克勢力。消除了馬木魯克勢力對政權的威脅,鞏固了統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為進一步的改革創造了條。
(2)指阿里實行的重商主義政策和向西方學習的措施。向西方學習,如從西歐國家引進技術、設備、人才、資金,發展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選派青年學生去歐洲留學;實行征兵制,按照西歐國家特別是法國軍隊的模式,組織和訓練新式軍隊等。 對應學生用書P230






級考情感悟
?歐洲宗教改革作為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屬于標、考綱的重點內容
?側重于對宗教改革興起的歷史背景、核心內容以及歷史意義的考查
?2007年廣東在此處命題



級深層探秘
?從歷史角度: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奪取了大量原屬教會的財產,確立了適應資產階級需要的倫理規范和生活方式,為歐洲教育的普及和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從現實角度:凸顯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開闊人們眼界,使人們可以用一種全新的眼光看這個變化了的世界,并從思想上為人們接受新的政治制度打下基礎

                   

【考向預測】 歐洲宗教改革的形成與原因
閱讀下列材料:
比較一般的歷史運動帶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傳播的范圍內,具有真正普遍意義的革命也只有在資產階級以往的解放斗爭的最初階段的歷史,即從13世紀到17世紀,才帶有這種宗教色彩,而且,這種色彩……要用以往的整個中世紀的歷史解釋,中世紀的歷史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
——恩格斯
請回答:
據材料分析資產階級早期斗爭的形式,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形式:反對天主教神學的“異端”形式。
(2)原因:①中世紀的西歐,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處于壟斷地位。②新興資產階級力量相對弱小。

對應學生用書P231
1.(杭州高中第一次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馬丁•路德是16世紀宗教改革的倡導者……他的神學思想強調“因信稱義”:靈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稱為“義”,要想稱“義”,即靈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會規條,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積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個人對上帝的信仰……
材料二 卡爾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廢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長老制;簡化宗教儀式;鼓勵經商致富,宣稱做官執政、蓄有私產、貸錢取利同擔任教士職務一樣,均可視為受命于上帝?柕纳駥W思想在許多方面與路德相同,如強調《圣經》是基督教徒信仰的惟一根據和權威;主張“因信稱義”等。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
請回答:
(1)路德認為的“因信稱義”的實質是什么?結合材料分析路德、卡爾宗教改革主張的異同。
(2)路德、卡爾宗教改革體現了強烈的人精神,你認為他們的人精神的含義是什么?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第(1)問由材料中的“靈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會規條,……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個人對上帝的信仰”可以判斷其實質是否定羅馬教皇、教會的權威;第(2)問可結合人精神的起和發展的相關知識回答。
答案 (1)否定羅馬教皇的權威。
相同:強調《圣經》的絕對權威,否定羅馬教皇的權威,主張因信稱義。
不同:卡爾主張廢除主教制,實行共和式長老制;鼓勵經商致富。
(2)含義:反對盲從盲信,倡導個性解放,是對個人能力的進一步尊重。(或答相信只要信仰上帝,靈魂就可以獲得拯救。)
2.(濟寧質檢)閱讀下列材料:
作為世界明古國的中國和埃及,其城市歷史遠流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其城市發展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隨著1798年法國侵入埃及和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埃及與中國的歷史開始由傳統國家向近代國家過渡,其城市在西方明的撞擊下開始接受新明的洗禮。
——車效梅《開羅、上海城市現代化進程比較研究》
請回答:
(1)結合時代背景,概述1798年法國入侵前,埃及的政治經濟狀況如何?
(2)埃及通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實現了從傳統農耕明向近代明的過渡,簡述其措施。
(3)埃及和中國向現代化國家過渡的過程有何相似性?
解析 本題考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與中國洋務運動的比較。第(1)問考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背景,題目要求結合時代背景從政治、經濟兩個角度回答。第(2)問考查對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內容的掌握。第(3)問結合材料明確中國在西方明撞擊下開始接受明洗禮的事是洋務運動,然后比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洋務運動的相同點。
答案 (1)①政治上:奧斯曼帝國統治下各政治集團混戰,社會動蕩不安。②經濟上:盛行包稅制,農業、手工業遭到嚴重破壞,階級矛盾激化。
(2)①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工業;②加強中央集權,改革行政制度;③實行軍事改革,建設一支強大的近代海軍。
(3)①都是在遭到西方工業明侵略后才作出變革的反應;②都是從學習西方先進的工業明開始;③早期都沒有改變原有的政治體制;④都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近代化海軍。
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兩幅圖反映了中世紀羅馬天主教會的情況:

材料二 比較一般的歷史運動帶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傳播的范圍內,具有真正普遍意義的革命也只有在資產階級以往的解放斗爭的最初階段的歷史,即從13世紀到17世紀,才帶有這種宗教色彩,而且,這種色彩……要用以往的整個中世紀的歷史解釋,中世紀的歷史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
——恩格斯
材料三 當錢投入錢柜叮當作響時,增加的是貪婪愛財的欲望,而不是靈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禮,只有靠終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
材料四 加爾教的信條正適合當時資產階級中最果敢大膽的分子的要求……加爾教的教會體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國已經共和化了,人民的王國難道還能仍然聽命于君主、主教和領主嗎?
——恩格斯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西歐資產階級在反封建斗爭的最初階段帶有宗教色彩的原因。
(2)材料三的論述是針對材料一中哪幅圖反映的情況而提出的?馬丁•路德提出怎樣的宗教原則?
(3)馬丁•路德和加爾的宗教信條對上帝的共同態度是什么?從材料四看,加爾教對于社會政治變革產生了什么影響?
解析 第(1)問注意天主教會的地位和資產階級的力量。第(2)問注意對教材知識的準確再認、再現。第(3)問明確路德教和加爾教反對的是羅馬教皇及其神學,但并不反對上帝。
答案 (1)中世紀的西歐,以羅馬教廷為首的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處于壟斷地位。因此,最初的反封建斗爭必然帶有宗教的色彩,因為最初的斗爭首先是針對教會的。
(2)圖二!耙蛐欧Q義”。
(3)不反對信仰上帝。提出“先定論”,主張建立民主教會,適應了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47643.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