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講 中國的四大地理單元
【考點整合】
【要點熱點探究】
探究點一 北方地區
1.地理位置和范圍:大興安嶺、賀蘭脈、巴顏喀拉脈以東,秦嶺、淮河以北。
2.氣候、地形特征及其與農業生產、災害防治的關系:
⑴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顯著,一方面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另一方面,受季風強弱和進退的影響,旱澇災害頻繁,同時冬季寒冷干燥,生長期短,多寒潮嚴重影響農業的產量和質量。
⑵地形:平原面積廣大,其中東北平原,黑土廣布,多沼澤,北部有凍土;華北平原主要由黃河、海河、淮河沖積而成,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緩斜平原,中部為沖積低平原,東部為濱海沿岸平原。由于受地形變化的影響,各部分排水性能、土地鹽堿化、旱澇危害的程度不同,使農作物產量出現了明顯的分異。其基本特征是西部高,東中部地區低。黃土高原,土質疏松,直立性強,地表植被保護差,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流經高原區的河流含沙量大。
3.重工業基地和能工業基地:
⑴東北重工業基地:以沈陽、鞍為中心,建立在豐富的礦產資的基礎上。其中鞍鋼鐵、沈陽機械、大連化工和船舶、長春汽車、哈爾濱電機制造是國家重工業的骨干部門。
⑵京津唐工業基地:北方最大的綜合工業基地。主要重工業部門有北京的首都鋼鐵(已遷出)、燕石化、天津制堿(海鹽化工)、開灤煤礦、唐鋼鐵。(輕工業有棉紡織工業和電子等高科技產業)
⑶煤炭能基地:西、陜西
⑷石油工業基地:大慶、勝利、遼河、中原、華北等油田。
4.主要城市:北京
探究點二 南方地區
1.地理位置和范圍:東部季風區南部,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
2.氣候、地形特征及其與農業生產、災害防治的關系:
3.輕紡工業和有色金屬工業:
⑴輕紡工業:棉紡織業、麻紡織業、絲綢(四川成都平原、浙江杭嘉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⑵有色金屬工業:江西的鎢礦、銅礦、湖南的鉛鋅礦、銻礦,廣西的鋁礦,貴州的汞礦、云南錫礦。
4.主要城市:上海
例1 (2008•江蘇卷)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湖南省被譽為“有色金屬之鄉”,已探明儲量的有色金屬有37種,其中銻的儲量居世界首位,鎢、鉍、鉛鋅儲量也很豐富。湖南省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基礎較好,抹洲有全國規模大、技術先進的鉛鋅冶煉廠。
材料二:圖為“湖南省有色金屬工業發展條示意圖”。
地區 主要城市 儲量占全省百分比(%)
銻 鎢 錫 鉛 鋅 銅 汞 鉍
湘東 長沙、株洲、湘潭 0.62 0.72 O.10 2.92 1O.12 32.44
湘南 衡陽、郴州、永州 3.30 94.14 99.71 72.6l 55.68 54.90 1.14100.00
(1)湖南省有色金屬礦產資的特點有 、 。
(2)湖南省水能資主要分布在 ,影響其分布的主導因素是 。
(3)分析比較湘東和湘南地區發展有色金屬工業的有利條。 。
(4)酸雨是PH值小于5.6的大氣降水。湖南省酸雨最嚴重的城市有 等。分析該地區多酸雨的主要人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了我國南方地區資的分布、原因,工業發展的條、存在的環境問題極其解決措施。
解析:⑴湖南有色金屬儲量大,分布廣、品種多,有色金屬冶煉工業發達。命題者力圖通過所給出的三大材料,考查學生分析湖南發展有色金屬冶煉工業的優越區位條和在發展過程出現的環境問題。⑵本題雖然所給出的材料是區域地理材料,但考查的卻不是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而是要求考生根據三材料,歸納出湖南有色金屬礦產資的特點、分析水電站建設的區位條、分析湘東與湘南地區的發展有色金屬工業的有利條上存在的區域差異。這對考生提出了較高的能力要求。這是江蘇今年對區域地理考查的又一種形式,應引起高度重視。⑶影響有色金屬冶煉工業發展的區位因素主要包括:原料(有色金屬礦)、動力(大水電站或火電站)、交通和科技水平等方面。其中動力因素是發展有色冶金工業的主導區位因素。一般有色金屬工業多布置在大的水電站或火電站附近,以降低電能在遠距離輸送過程中帶的能損耗,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水電站一般分布在氣候濕潤,河流水量豐富、落差比較大的區,這是湘南地區除有色金屬礦產資豐富這一優勢條外的發展有色金屬冶煉工業的另一優勢條。⑷有色金屬在冶煉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的硫氧化物,易形成酸雨危害。酸雨的形成除了與酸性氣體排放有關外,還與氣候的濕潤程度有關。氣候越濕潤,酸性氣體排放量越大,發生酸雨的可能性也越大。對酸性的治理應著重于調整能消費結構;降低能耗;達標排放;開展綜合利用;提高公眾環保意識。
答案: (1)種類多;儲量大;分布不均
(2)西部和南部的區地形
(3)湘東:工業基礎較好,科技水平較高;交通便利 湘南:有色金屬礦產豐富;水能豐富
(4)長沙(株洲、湘潭、婁底、益陽)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發達,排放的酸性氣體多。調整能消費結構;降低能耗;達標排放;開展綜合利用;提高公眾環保意識。
探究點三 西北地區
1.地理位置和范圍:大興安嶺、賀蘭以西,昆侖脈、祁連脈以北的非季風區。
2.氣候、地形特征:
⑴氣候:深居內陸,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的季節和年際變化大。
⑵地形:主要位于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以高原和盆地為主。內蒙古高原(包括河套平原、寧夏平原、河西走廊)平坦開闊,東部為典型溫帶草原,中西部多沙漠、戈壁;新疆地形“三夾兩盆”,昆侖脈、天脈、阿爾泰脈都是亞洲中部重要的脈,頂終年積雪,麓草場廣大。其中天脈橫亙中部,把新疆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是我國最大的塔里木盆地,地表景觀呈環狀分布,“綠洲”是當地主要的農業區;天以北是我國第二大盆地準噶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國的第二大沙漠。
3.農、牧業生產特點: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和新疆的綠洲地區通過引水灌溉發展種植業,是我國重要的甜菜產區,新疆是著名的優質棉花產地。
4.主要礦產地:以石油為代表的能資和以稀土和鎳為代表的有色金屬極其豐富。著名的礦產地有,克拉瑪依、玉門、南疆的石油,白云鄂博的稀土,甘肅金昌的鎳礦。
5.主要城市:⑴呼和浩特:以毛紡織、甜菜制糖、奶食品等工業著名。⑵B、烏魯木齊:位于天北麓,新興的綜合工業城市。
例2 (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卷,41)石羊河流經甘肅省中部,流域內灌溉農業較發達、生態環境問題嚴重。根據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1)~(4)題。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圖(圖10)。
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樣點垂直剖面圖(圖11)。
圖10
圖11
(1)石羊河總體流向為 ,從內、外流河類型看,該河為 。判斷理由是: 。
(2)圖12所示地層,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 ;深度1.6米處是 沉積,由此可推斷該地的干濕狀況,距今5000年前后比現在 ,理由是 。
(3)該河流中下游地區氣候類型是 。目前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是 。
(4)為了防止該流域生態環境惡化,在農業生產中,應該采取哪些措施?
命題意圖:本題不偏不怪屬于常規試題,中也應該以此為重點,練好基本功,方能根據實際問題去靈活運用。通過本題需要避免在以后的做題中發生以下錯誤:⑴不準確和答不全面是主觀題答題的最大的問題,其一是審核不清,答非所問和丟一問的;思維不能發散,抓住一點說起沒完,而其他方面卻沒有考慮到。
解析: (1)根據圖經緯網和河流干流的分布可知石羊河總體流向大致是由南向北,或由西南向東北,石羊河流經甘肅省中部,河流下游流入沙漠里最終消失,沒有入?,所以從內、外流河類型看,該河為內流河。
(2)根據沉積物沉積的特點,可知圖12所示地層,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久遠,讀圖可知深度1. 6米處是湖沼沉積,說明湖泊眾多,黑色,說明有機質合量大,氣候濕潤,植被茂密;由此可推斷該地的距今5000年前后干濕狀況是濕潤的水生環境,其后依次為黃土、粉沙質淤泥、沙質沉積,不但黑色條帶損失,而且鐵銹斑也消失,說明環境變干燥,而現在屬于干旱環境,所以距今5000年前后比現在干燥。
(3)該河流(是處于西北內陸的甘肅省中部)中下游地區是位于沙漠地區,氣候類型是溫帶荒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目前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是土地荒漠化。
(4)該流域生態環境惡化主要表現在土地荒漠化,防止該流域生態環境惡化,應該采取的措施可以參照教材中“我國西北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注意關鍵詞“在農業生產中”,是從農業生產的角度回答,教材中其它角度不用回答。
答案:(1)由南向北(西南向東北) 內流河 該河下游消失于沙漠中,沒有入?。
(2)久遠 (黑色)湖沼沉積 干燥 5000年前后,此處主要為湖沼沉積,說明湖泊眾多,黑色,說明有機質含量大,氣候濕潤,植被茂密;其后依次為黃土、粉沙質淤泥、沙質沉積,不但黑色條帶損失,而且鐵銹斑也消失,說明環境變干燥;
(3)溫帶荒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土地荒漠化
(4)農業生產結構調整:退耕還林還牧;合理利用水資:改良灌溉技術,提高水資利用率、協調流域上中下游水資的分配、興修水利工程調節水資;種植耐旱、耐堿的農作物品種;保護現有植被,植樹種草。
探究點四 青藏地區
1.地理位置和范圍:橫斷脈以西,喜馬拉雅脈以北,昆侖脈、阿爾金脈以南。
2.高寒氣候:海拔高、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降水少,多夜雨,地區差異大;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
3.農牧業生產特點:以高寒畜牧業和河谷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有,青稞(春小麥)、小麥、豌豆、牦牛、藏羊、藏綿羊。該地區農業生產的有利條是,①地勢高峻,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強;②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糖分物質的轉化;③高寒低溫,生命活動弱,生長周期長,有利于降低消耗,增加營養物質積累;④夜雨較多,有利于減少蒸發,讓植物充分吸收利用;⑤河谷地帶積溫較高,灌溉便利。其主要制約因素有,①降水稀少,水不足;②地形復雜,溫度過低,生長期短; ③經濟、技術落后,資金缺乏,交通不便;④地勢起伏大,生態脆弱,耕地面積小。
4.能和礦產資:主要能資有,太陽能、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水能、地熱能(羊八井)、柴達木盆地煤、石油等。柴達木盆素有“聚寶盆”之稱,除能外,還擁有鉛鋅、鉀鹽(察爾汗)、池鹽等礦產。
5.主要城市:拉薩(日光城)、西寧(蘭青、青藏鐵路交接點)、格爾木(進出西藏、柴達木盆地和新疆的重要門戶)
例3 (2010•上海地理)閱讀青海省的圖資料,回答問題。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青海館以“中華水塔•三江”為主題,展現中華水塔的水風情與三江的生態意境,引導人們尋找中華民族母親河的出生地,揭示三江是生命之、明之和城市之。
(1)青海館外墻的色調由明快的綠、白兩種顏色構成,綠色代表著江河頭的生命氣息和凈土特色,白色象征著高聳的昆侖雪峰,“青海省地理簡圖”上甲、乙、丙三條脈中表示“昆侖脈”的是________;圖中A、B、C三大江河分別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分析青海省成為“中華水塔”的自然地理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博會青海館以“出青!睘楹诵母拍睿宫F了三江對三大流域的城市和明的養育功能。分別寫出A河流和B河流流經的兩個省會城市(直轄市)名稱。
A河:________________;B河:________________。
(4)面對我國城市發展中的水資問題,青海省深感作為“中華水塔”所肩負的責任,確立了“環保立省”的發展之道。簡述我國城市發展中面臨的水資方面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并提出青海省作為“中華水塔”應該采取的有效舉措。
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舉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題意圖:本題以世博會為題,考查了青海省的自然地理特征。
解析: (1)青海省地理簡圖上的甲、乙、丙三條脈分別是祁連、昆侖和唐古拉,圖中A、B、C三條河流分別是黃河、長江和瀾滄江,即“三江”中所說的“三江”。(2)解答本題,要緊緊抓住兩個關鍵詞:“水”和“塔”,即青海省是我國的主要水地和大江大河的頭,聯系地勢高、河流補給水廣等解答本題。(3)A河流(黃河)干流流經的省級行政中心城市包括蘭州、銀川、鄭州和濟南四個,B河流(長江)干流沿岸的省會城市(直轄市)包括重慶、武漢、南京、上海四個。(4)我國城市發展中面臨的水資方面的問題主要包括水資短缺和水質變差。產生原因從自然和人因素兩方面展開,自然原因主要從時空分布不均入手,注意不要出現“徑流量小,水資不足”等說法,因為這里要求從全國層面、宏觀角度探討問題,不能把北方城市的個性原因推及南方城市。青海省保護中華水塔的有效舉措要突出地域特色,突出中國水地的要求,特別突出涵養水、防止污染等措施。
答案:(1)乙 黃河 長江 瀾滄江
(2)地處我國第一級階梯地勢高;有冰川積雪融水、降水和地下水作為三大江河主要補給(降水和地下水任寫一點即可)
(3)A河:蘭州、銀川、鄭州、濟南;B河:重慶、武漢、南京、上海。(任選兩城市)
(4)問題:水資短缺和水質變差 原因:水資時空分布不均;用水需求量激增;水資利用率低;浪費嚴重;水資受污染等 舉措:保護植被,涵養水;防止污染,提高水質;節約用水,提高水資利用率
【時作業】
一、單項選擇題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廣東卷)讀“2006年我國水資、人口、耕地和經濟總量區域比重圖”,完成1~2題。
1.人口數量最多、經濟總量最大的區域是
A. 西南區 B. 西北區 C. 南方區 D. 北方區
2.水資與人口、耕地、經濟發展匹配較差的區域是
A. 北方區和南方區 B. 北方區和西南區
C. 西北區和西南區 D. 西北區和南方區
3.(2011年深圳市高三年級第二次調研考試,2011.4)有關海西經濟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A.內河航運是最主要的運輸方式
B.近海石油資豐富
C.重點承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D.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
(2011•湖北模擬)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由廣東丹霞、湖南?、福建泰寧、貴州赤水及江西龍虎、浙江江郎“捆綁”申報的“中國丹霞”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讀“赤壁丹霞”景觀圖,回答4~5題。
4.發育成丹霞地貌的巖石主要是( )
A.花崗巖 B.玄武巖
C.砂礫巖 D.石灰巖
5.丹霞地貌分布于我國西北、西南和東南地區,其中“曲溪兩岸,奇峰林立”的景象最可能出現在( )
A.西北地區 B.東南地區
C.西南和東南地區 D.西南地區
(2011•泰安模擬)2010年3、4月間,我國西南數省遭遇大旱,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部分地區卻在準備防洪。據此回答6~7題。
6.西南地區發生旱災的主要原因有( )
①屬于濕潤地區,農業用水量過大
②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
③屬于干旱地區,水資不足
④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蒸發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阿勒泰部分地區洪水的形成原因及應對措施有( )
①暴雨引發洪水,建立預警系統 ②雨季降水形成洪水,修建水庫
③積雪融化引發洪水,疏浚河道 ④自上游的洪水,修堤筑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11屆東省濟南市高三質量調研一模)讀右圖,完成8-9題。
8.制約圖示區域城鎮分布及城鎮人口規模的主導因素是
A. 交通線分布及線路等級 B. 地表形態及土地面積
C. 熱量條及農作物產量 D. 水資分布及數量
9.該區域河流水特征是
A. 徑流年際變化小 B. 補給以降水為主 C. 水量向下游增大 D. 夏季流量小
(2011•東北聯考)甲、乙兩圖分別是我國兩個省會城市附近的局部地區示意圖,回答10~11題。
10.根據圖中信息,有關甲乙兩地農業的正確敘述是( )
A.甲地附近是我國位置最北的商品糧基地
B.乙地附近有我國位置最東的商品糧基地
C.甲地附近的農業基地的機械化程度很高
D.乙地附近的立體農業非常發達
11.有關甲乙兩地城市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甲地的省會城市發展的農業基礎比較雄厚
B.乙地的省會城市發展的農業基礎比較薄弱
C.國家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乙地先于甲地
D.在兩城市的水運交通方面,乙地優于甲地
(2011•濱州模擬)讀“我國某地區圖”(圖1)和“某地東、西坡地質剖面圖”(圖2),該地年降水量為200毫米,完成12~13題。
12.圖2所示脈位于圖1中的( )
A.A B.B
C.C D.都不是
13.云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發育廣泛,而圖2中甲地發育并不明顯,原因是 ( )
A.該地不夠高
B.該地風沙較重
C.該地人類活動明顯
D.該地氣溫較低,降水較少
(2011•東北聯考)下圖是以塔里木盆地某點(O)為中心向a、b、c三個方向繪制的地形剖面圖。據此回答14~15題。
14.根據上圖判斷圖中剖面圖對應正確的是( )
A.a——① b——② c——③B.a——② b——③ c——①
C.a——① b——③ c——②D.a——③ b——② c——①
15.關于a、b、c三條線路上的地理事物符合實際情況的是( )
A.a線沿途資豐富,礦井廣布、工業城市密集
B.b線地區農業發展的優勢因素有熱量充足,年較差大
C.c線地區地質條脆弱,多地熱和水力資
D.a、b、c三條線路中河湖都以內流為主,水不足
二、綜合題
16.(2011屆東省濟南市高三教學質量調研一模)下圖為東半島某區域示意圖及該地區月平均氣溫、降水資料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 從地形、水角度說明該區域的東南部與西北部自然環境的差異。
(2) 河流HL屬于不同的流域,在圖上畫出兩河的分水嶺。
(3) 在F處修建大壩,判斷EG兩城市中洪水威脅明顯減輕的城市,并說明原因。
(4) 該區域東南部地區綠樹成蔭,草木茂盛。近年廣泛種植果樹,支持與反對的呼聲都很強烈。對于該問題,闡明你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17.(2011屆東省濰坊市高三新程教學質量抽樣監測)第16屆亞運會于2010年l1月27日在廣州圓滿閉幕,下屆亞運會將在韓國仁川舉行。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珠江三角洲地區簡圖
材料二 廣州與仁川氣候資料
(1)珠江的航遼價值巨大,試運用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原理說明其原因。
(2)圖中A、B、C、D四城市等級最高的是 (填寫字母),并據圖解釋原因。
(3)據表分析仁川與廣州氣候的差異并指出其主要影響因素。
18.(2011年天津市十二所重點學校高三畢業班聯考一)閱讀有關青藏高原地區的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45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一般在-4℃以下,高原上多地冰川,是多條大河的發地,植被以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為主。
材料二:高原和平原冬小麥生長期內干物質累積曲線圖(見上右圖)
注:干物質是指有機質在60℃-90℃的恒溫下,充分干燥,余下的有機物的重量:是衡量植物有機物積累、營養成分多寡的一個重要指標。
材料三:青藏高原人口增長與資人均占有量動態預測
指標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
人口數量(萬人)911.31065.6812601490
人均森林面積(hm2)1.351.160.980.83
人均草地面積(hm2)15.3613.1411.119.40
人均耕地面積(hm2)0.120.100.090.07
人均水能蘊藏量(萬kW)32.9028.1323.8020.12
人均礦產潛在價值(萬元)201.69172.47145.87123.56
(1)圖中A、B兩處均有森林分布,但A處種類更加復雜。試分析原因。
(2)據圖判斷該地城市和旱作耕地空間分布的共同特征________,其自然原因是_____。
(3)由材料二可知,4~6月平原地區(東禹城)小麥干物質積累量多于高原,其原因是
;而最終高原小麥干物質累積量明顯高于平原地區,除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外,還有____ 原因。
(4)分析材料三,青藏高原資人均占有量的變化趨勢是____,分析其原因。
參考答案與試題詳細解析
失較大,從而導致了旱災。
7.答案:C
解析:新疆阿勒泰位于我國內陸地區,距海遙遠,降水稀少,該地的洪水不太可能是降水過多造成的;結合中國地理知識可知,該地的河流以積雪融水補給為主,因此這里的洪水最可能是由積雪融化引發的,可以通過疏浚河道、修堤筑壩等措施加以應對。
8.答案:D
解析:由圖可以看出,該地位于我國西北地區,圖中城鎮多分布在河流流經的麓地區,因此在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影響城鎮分布及城鎮人口規模的主導因素是水資。
9.答案:A
解析:圖中河流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干旱,徑流年際變化小,故A項正確;我國西北地區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故B項錯誤;內流河河流由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漸減少,故C項錯誤;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氣溫高,冰雪融水多,補給量大,故D項錯誤。
10.答案:C
解析:甲、乙分別是哈爾濱市和廣州市附近區域,附近分別有東北平原的商品谷物農業、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
11.答案:B
解析: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傳統的重要商品糧基地,現在為外向型農業和面向城市市場的農業,依然較發達。
12.答案:A
解析:圖2脈位于銀川西北,為賀蘭。
13.答案:D
解析:喀斯特地貌多發育在氣候暖濕、降水豐富的地區。
14.答案:B
解析:根據圖中信息,塔里木盆地向北、向西、向東南分別是天地、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由此判斷a——②,b——③,c——①,故選B。
15.答案:C
解析:我國西北地區乃至亞洲內陸地區,氣候干旱,降水少,水資不足,光照強烈但熱量條不理想,人口分布較少,城市密度;青藏高原地區,地形崎嶇,地質條脆弱,多地熱和水力資,故選C。
16.答案: (1) 東南部以低丘陵為主,河流流量小、流速快
西北部以平原為主,河流流量大,水流平緩
(2) 畫圖 (略)
(3) G城市(1分)位于大壩下游,修建大壩形成的水庫對其下游流量的變化具有調節作用
(4)支持 地丘陵區,適宜林果業發展,種植果樹,可以提高經濟效益(經濟收入),解決勞動就業(吸收農村勞動力)
反對 該地屬于地丘陵,降水豐富且集中夏季,種植果樹降低了植被覆蓋度,易造成水土流失
17.答案:(1)珠江所處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雨季長,降水多,河流水量充沛;冬季溫暖,無結冰期;珠江三角洲地區地形平坦,水流平穩
(2)A A為省會城市;水陸交通便利,服務范圍廣
(3)差異:廣州1,8月平均氣溫和年平均氣溫均高于仁川,氣溫年較差小于仁川;廣州年平均降水量多于仁川
主要影響因素:緯度因素;(冬夏)季風影響程度
18.答案:(1)A為雅魯藏布江谷地,緯度低,熱量充足;受西南季風的影響,降水豐富;且高谷深,相對高度大,植被種類復雜。
(2)沿河谷分布。河谷地區地勢較低,氣溫較高,水充足。具有較好的農業發展條,同時有利于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3)華北平原地勢低,春季氣溫回升快(氣溫高)。
地勢高,溫度低,作物生長時間長,積累有機質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0274.html
相關閱讀: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中國地理景觀與區劃專項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地理第一輪教材復習 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
2012屆高考地理考點整合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復習教案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