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單元 中外近代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第73時 日本明治維新
【考點導讀】
復習本要知道明治維新的歷史條,掌握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1.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內容和影響
背景:19世紀中期的日本,處在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下,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社會上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一方面,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并不斷發展;另一方面,社會矛盾日趨尖銳:農民起義不斷;工商業者不滿幕府的嚴格限制和恣意掠奪;統治階級內部,一些中下級武士逐漸產生了反抗思想,日本封建社會的統治基礎已開始動搖。1853年,美國艦隊到日本,制造“黑船事”,日本幕府同美國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此后不久,英國、俄國、荷蘭、法國等國也迫使日本簽訂了類似的不平等的條約,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機之中。隨著日本國門的打開,一方面,日本社會更加動蕩不安,社會危機加劇,另一方面,日本資本主義在西方殖民侵略的刺激下不斷發展,長期受幕府排擠的西南諸藩開始采取自強的改革措施,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為日本社會的變革奠定了基礎。
內容:政治上:廢除舊體制。包括“廢藩置縣”,廢除封建等級制度。經濟上:發展新經濟。包括幣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殖產興業;希撼珜А懊鏖_化”。包括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進行教育改革、生活習俗西化等。軍事上:建立新軍隊。包括實行義務兵役制、引進先進武器、建立軍事院校、培養軍事人才。
影響:推動日本近代化進程,促使日本走向世界。政治上,通過1889年《日本帝國憲法》,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國家;經濟上,19世紀90年代初,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成為亞洲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國家,崛起為東方強國。軍事上,建立起一支現代化的軍隊。外交上,廢除了不平等條約,獲得了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但由此也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2.日本倒幕勝利的原因
國內:(1)人民群眾痛恨腐朽的幕府統治,支持倒幕運動。
(2)更多的大名與幕府決裂,參與倒幕戰爭。
(3)三井等大商人向新政府提供更多財政上的支持。
(4)倒幕軍隊作戰目標明確,士氣旺盛。
(5)新政府的措施得到農民的支持、配合。
國際:(1)英國等商人把大批武器買給倒幕派,壯大了倒幕派的力量。
(2)西方列強宣布保持中立,使幕府更陷入孤立境地。
3.日本明治維新的局限性
(1)政治上:雖然宣布廢除封建特權,實行“四民平等”,但卻實行華族制度,本質上是把幕藩體制下的封建等級身份制轉化為具有強烈封建性的近代資本主義結構,這意味著新的不平等。
(2)經濟上: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在引進西方模式的過程中較為盲目,出現了新的經濟問題。
(3)體制上:明治維新在家族制度、官僚體制、政治體制等方面留下了大量封建殘余。因此,最終為日本向近代天皇制的過渡和形成創造了條。
(4)意識形態上:既有所謂的“全盤西化”的極端傾向,又有大量封建因素被保留或發展下的弊端,它保留和發展了武士道的軍國主義教育,使近代軍國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合流并惡性滋長。明治維新為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創造極為有利的條,日本軍國主義是封建軍國主義和資產階級軍國主義的結合體,以封建皇國觀和武士道精神為核心理念,包含著日本迅速轉變為軍事封建性帝國主義國家、法西斯軍國主義國家的必然性。
4.俄國1861年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之異同
?(1)不同點:
?A、背景不同:
? 俄國:
? (a)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工業在俄國緩慢發展,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開始代替手工工場,而農奴制已成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障礙。
? (b)農奴處境日益惡化,農 *** 動波瀾壯闊地發展起。貴族地主統治岌岌可危,沙皇亞歷大二世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決定廢除農奴制。
? 日本:
? (a)19世紀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個閉關自守、封建落后的國家,實際權力掌握在世襲的將軍手里,天皇只是傀儡。農民生活悲慘,反抗斗爭此起彼伏。
? (b)資本主義已有一定的發展,西南部大名和商人不滿幕府統治,要求改變現狀。武士的生活狀況惡化,已由封建社會的支柱變為反幕府的力量。
?(c)民族危機嚴重,遭到美、英、法、俄等國侵略,激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憤怒。內外因的結合促進了幕府危機的總爆發,1868年幕府統治被推翻,明治政府進行了改革。
?B、目的不同:
? 俄國農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亞歷大二世為防止人民革命運動,維護自己的統治,迫不得已而進行改革。
而日本明治維新則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擺脫外的壓迫而進行改革。
?(2)相同點:
?(A)時代相同:都發生在19世紀中期的“自由資本主義”階段。
?(B)性質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C)結果相同: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改革都不徹底,兩國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勢力。
【典型例析】
例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圖1 1853年“黑船事”:佩里艦隊叩關 圖2 1871年日本使團出訪歐美
材料二 日本新領導人(注:指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不贊成這種不加區別地奉承所有西方東西的做法,他們并不對西方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他們現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
講究實際的日本領導人得出了這一明確結論: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將一無所獲。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圖1、圖2之間的關系。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日本新領導人” 感興趣的那些“增強民族力量”的西方明是什么?舉例說明日本民族是怎樣“為自己去掠奪”的?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材料和考試要求的能力、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解讀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以及對明治維新背景措施的理解。
答案:(1)關系:1853年,美國軍艦入侵日本,打開日本大門。面對民族生存危機,日本有志之士萌生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在推翻幕府統治后,1871年派出大型使節團歷訪歐美,學習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2)明:殖產興業,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明開化,提倡資本主義明。舉例:發動甲午中日戰爭(或20世紀30年代侵華戰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2090.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