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與城市
一、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階段原始低增長階段(A)加速增長階段(B)增長減緩階段(C)低速增長階段(D)
人口增長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過渡”模式“低低低”模式
人口增長類型原始型傳統型現代型
特
點出生率高較高開始下降,較低進一步下降,低
死亡率高迅速下降,較低繼續下降,低低
自然增長率低,波動大提高,高逐漸降低低
人口增長相對靜止或低速增長急劇增長開始減緩零增長或負增長
典型地區熱帶原始森林深處的土著居民非洲東部的坦桑尼亞、肯尼亞等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德國、英國、法國等國
二、不同國家的人口問題
地區問題危害解決措施
世界人口增長過快、數量過多和人口年齡結構嚴重失調對經濟、就業、資和環境等方面的壓力加大,積累減少、經濟發展速度降低、人們生活水平上升緩慢甚至下降,使窮國更貧困,也不利于提高人口質量實行計劃生育政策
發展中國家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長快實行計劃生育政策
0~14歲的兒童比重過大人口增長慣性加大,不利于人口、經濟、教育、就業、環境等問題的解決
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緩慢,人口老齡化會帶勞動力不足、青壯年負擔過重鼓勵生育,接納外移民
三、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1.經濟因素(起重要作用)、戰爭、宗教、社會變革、國家政策、生態環境變化、個人動機和需求等——各因素主要通過案例分析理解
2.人口遷移的影響
對遷入地影響:①獲取足夠的勞動力;②有利于當地資的開發;③給城市環境造成影響。
對遷出地影響:①加強與外界在經濟、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緩解當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上海成為人口遷入地原因:經濟發達,收入高,就業機會多)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響:(1)有利影響—①人口流動給城市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為城市經濟發展創造了條;②促進了城市商業的發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改變城市的經濟結構,為城市經濟結構體制改革深化發展作出貢獻;④促進城市第三產業發展;⑤促進城市周圍地區的農、牧、漁、副業的發展;(2)不利影響:①大量流動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壓力;②加劇城市的環境污染;③給城市的社會治安管理帶問題;④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四、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1.環境承載力: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是一個警戒值。(環境人口容量)
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例如,資豐富程度、科技水平、經濟發達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生活消費水平等。其中資豐富程度、科技水平、經濟發達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與之呈正相關的關系,而生活消費水平與之呈負相關的關系。
2.人口合理容量: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是一個理想值。
3.一般而言,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環境人口容量。如:中國的環境承載力是16億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8-9億人。
五、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分布特點
住宅區分布面積最廣;出現高級與低級住宅區的分化,且有背向發展的趨勢
(高級住宅區在城市外緣,低級住宅區在內城和工業區附近)
商業區呈點狀或條狀,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或街角路口
(CBD經濟活動繁忙,建筑物高大稠密,不僅是商業活動中心也是服務中心)
工業區為降低成本、保護環境,不斷向城市外圍移動;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合理的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最主要是處理好住宅區與工業區的關系。①便捷的交通聯系(為了方便職工的上下班)②排放廢氣和廢水的工廠應布置在居住區的下風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帶的遠郊區③應布置衛生防護帶。
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原因: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其它因素——收入的高低,導致住宅區的分化;歷史化或經濟方面的聲譽(知名度);種族或宗教團體(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響(歷史因素)
七、城市化的內涵及主要標志
1.概念:城市化一般指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區轉化為城市地區,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的過程。
2.表現: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3.主要衡量標志: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八、城市化的過程與特點
1.時間差異
2.地區差異
九、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有利影響: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例如,通過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措施,使得環境向著有利于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向轉變,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城市化的意義:城市是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促使聚落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變化。)
不利影響:
環境要素危害
氣候城市工業排放各種氣體改變著太陽輻射強度,城市氣溫、降水等要素也發生變化,出現城市“熱島”現象;密集的建筑群影響了日照、風速和風向。①城市氣溫、降水等要素也發生變化;②影響了日照、風速和風向。
水城市的道路系統和生產、生活活動設施使降水、徑流、蒸發、滲漏產生再分配使水質、水量和地下水運動發生變化。
生物生物棲息地被城市的“鋼筋水泥”所改變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土壤城市工業生產排放出大量廢渣,特別是含有有害物質的廢渣對城市土地質量產生不良影響
城市化帶的問題:環境污染、交通擁擠、住房困難、就業困難、秩序混亂等
十、城市交通環境問題
1.兩大問題: ① 交通線路擁堵; ② 交通環境污染
2.措施:解決交通線路擁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規劃城市道路
解決交通環境污染: ① 實施減少汽車尾氣污染的技術措施;② 廣種花草樹木,綠化美化交通道路;③ 合理規劃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2207.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地理中國地理景觀與區劃專項復習教案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第一輪教材復習 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考點整合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