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地理考點整合復習 區域與區域差異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j.Co M
第29講 區域與區域差異
【編讀互動】
【考點整合】

【要點熱點探究】
探究點一 正確理解區域的特征
特征含義實踐意義舉例圖解(A、B為兩個不同的區域)
整體性
區域內部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人們必須合理利用和開發資源,正確處理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否則“牽一發而動全身”會導致整體環境的惡化青藏高寒區的整體性、西北干旱區的整體性 表現為A內部、B內部各自的地理要素組成一個統一整體
差異性
各個區域之間普遍存在著差異性,區域內部也存在差異,區域內的一致性只是相對的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本區優勢條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新疆長絨棉基地、陜西蘋果基地建 設 表現為A、B內部分別具有相對一致性,但A、 B之間有差異性
開放性

區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區域之間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系,使地理空間呈現出開放性的特點加強區域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我國的“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經濟全球化 表現為A、B之間的聯系性,能提供彼此所需
例1 右圖能正確表達出的區域特征是 ( )
A.區域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
B.區域內部的特性相對一致
C.區域可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D.區域的邊界是明確的
命題目的:本題考查了對區域特征的理解。
解析:雖然區域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這里無法看出,在本圖中可以看出各個自然區的自己的共性。
答案:B
探究點二 區域差異的比較內容與方式
1.自然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
2.人文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
⑴經濟發展比較的主要內容有:經濟發展特點,工業生產及其布局,農業生產方式,主要農畜產品,第三產業的特點,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條件(資源、交通、人口、科技等)
⑵農業的比較:發展水平、農業結構、農業地域類型、農產品、農業發展的有利和不利條件,可持續發展方向等。
⑶其他社會經濟環境的比較內容。
例2 不同區域,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建筑物呈現諸多不同。不僅傳統民居如此,而且現代城市的住宅樓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國南北方傳統民居的差異,分析形成這些差異的自然原因:
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觀比南方強,其原因是 。
②北方民居的墻體嚴實厚重,南方民居的墻體輕薄,其原因是 。
③從北到南,民居的屋頂坡度逐漸增大,房屋進深和高度逐漸加大,其原因是 。
(2)下面列出的是我國南北方城市住宅樓的差異,分析導致這些差異的自然原因:
①如果不考慮地價、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積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其原因是

②建同等高度的多幢樓房,北方樓房的南北間距比南方大,其原因是 。
命題意圖:本題凸現了區域內部的整體性和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區域的整體性不僅表現為自然環境具有整體性,也表現為人文環境的整體性,自然環境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產生巨大的影響。不同的區域由于所處的位置不同,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環境,進而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解析:北方地區比南方緯度高,特別是冬春季節獲得的能量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夠獲得較多的太陽輻射,利于提高室內溫度。北方地區特別是在冬春季節,氣溫比南方低,風沙比南方大,墻體嚴實厚重,利于防風保暖為了御寒,北方民居的墻體嚴實厚重,所以建筑成本比南方。我國的降水量從北到南逐漸增加,濕度也逐漸加大。從北到南,民居的屋頂坡度逐漸增大,房屋進深和高度逐漸加大,是為了便于排水、通風、除潮。
答案:(1)① 北方地區比南方緯度高,特別是冬春季節獲得的能量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夠獲得較多的太陽輻射,利于提高室內溫度。② 北方地區特別是在冬春季節,氣溫比南方低,風沙比南方大,墻體嚴實厚重,利于防風保暖。③ 我國的降水量從北到南逐漸增加,濕度也逐漸加大。從北到南,民居的屋頂坡度逐漸增大,房屋進深和高度逐漸加大,是為了便于排水、通風、除潮。
(2)① 因為北方地區比南方緯度高,特別是冬春季節氣溫比南方低,為了御寒,北方民居的墻體應嚴實厚重,所以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② 特別是在冬季,北方的太陽高度比南方低的多,為使北方地區的樓房獲得較充足的陽光,樓房的南北間距應比南方大。
探究點三 我國三大自然區的比較
區域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青藏高寒區
地勢海拔較低,平原多而廣闊海拔較高,但差別顯著海拔最高,主要為山系、高原
氣候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突出,氣候干燥海拔高,空氣稀薄,氣溫低,輻射強,風力大,水汽少
植被以森林為主,部分為森林草原大部分為荒漠,一部分為草原主要為荒漠、草原與高山草甸灌叢
土壤多為在森林植被下發育的土壤多荒漠、草原植被下發育的土壤發育程度差,土層淺薄
生物種類繁多種類遠比東部季風區少動物稀少,只有少數耐高寒物種
水文河流為外流河,湖泊為淡水湖。地表水以雨水為主要補給來源多為內流區,河流短小。湖泊較多,多為咸水湖多為內流區,湖泊眾多,多為咸水湖
農業重要農耕區,以種植業為主,但需要注意避免水旱災害牧業、綠洲農業為主,但需要注意解決水分問題以畜牧業為主,還有河谷農業,需要注意解決熱量不足問題
城市眾多較少很少
人口稠密較少很少
例3 我國的三大自然區各具特色,區域間自然差異顯著,并且影響到人類的生產活動。據此完成(1)~(3)題。
(1)從東部季風區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再到青藏高寒區 ( )
①區域面積依次減少,人口比重依次減小 ②冬季氣溫逐漸升高,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人類活動依次減弱,自然生態變化逐漸減少 ④土壤發育程度降低,生物種類由多到少再到較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新疆瓜果特別甜,主要原因是 ( )
A.云量多,光照弱,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含量高
C.晝夜溫差大,營養物質消耗少,糖分積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溫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長
(3)我國西北地區發展農業生產最主要的限制條件是 ( )
A.土地資源不足 B.化肥、農藥不足 C.勞動力不足 D.水資源不足
命題目的:本題考查了我國三大自然區之間的特征比較,試題比較基礎,需要結合本探究點進一步落實相關知識。
解析:第(1)題,回顧所學基礎知識,不難回答。第(2)題,西北地區,白天氣溫高、光合作用強,有利于營養物質生成;夜晚氣溫低,呼吸作用弱,營養物質消耗少,故糖分積累多,所以瓜果特別甜。第(3)題,西北地區光熱條件較好,但水源不足,農.業生產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就是水源。
答案:(1)C (2)C (3)D
【變式訓練】根據我國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依下列字母a、b、c、d、e所代表的內容,下列答案符合下圖所示的是 ( )

a.熱量資源不足 b;有臺風的影響 c.有充足的灌溉水源 d.地勢平坦 e.土壤肥沃
A.①?a ②?b ③?c ④?d ⑤?e
B.①?b ②?c ③?d ④?e ⑤?a
C.①?a ②?c ③?e ④?d ⑤?b
D.①?a ②?d ③?c ④?b ⑤?e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了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兩區的比較,以鍛煉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解析: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都是平原地區,并都位于東部季風區,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珠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因此土壤肥沃也是兩地共同的區位條件。但松嫩平原因緯度高,因此熱量條件不足;珠江三角洲位于東南沿海,夏秋季節經常受臺風威脅。
答案:C
【課時作業】
一、單項選擇題
1.關于區域內涵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區域都是按一定的指標來劃分的   B.同一級別的區域之間都有明確的界線
C.區域的分布位置都是非常明確的   D.區域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
2.干濕地區劃分的指標是   ( )
A.降水量             B.蒸發量
C.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     D.氣溫與降水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具有一定的特征。據此完成3~5題。
3.下列地理事項中,與青藏高原的“高”“寒”特征無關的是( )
A.雪山連綿,冰川廣布 B.日照強烈,太陽能豐富
C.地熱資源豐富 D.城鎮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兩岸
4.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總趨勢,它表現的區域特征是 ( )
A.整體性    B.開放性   C.差異性      D.階段性
5.“干旱是西北地區地理環境的總特征,其他地理要素總是與其力求保持協調一致”,這句話反映的區域特征是 ( )
A.整體性   B.開放性  C.差異性       D.邏輯性
下表是亞洲東部某國產業結構變化(1953-1984年),回答6~8題。
年度
項目19531962197219791984
第一產業4737262115
第二產業1016232532
第三產業4347515153
6.該國可能是                   ( )
A.中國 B.日本 C.韓國 D.新加坡
7.關于該國自然環境的敘述:①地形以平原為主,土層深厚,利于發展耕作業;②南部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有利于水稻生長;③有較長的海岸線,多良港,利于發展海上航運;④目前環境問題突出,沙塵暴頻發,嚴重影響大氣質量   。 )
A.③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8.關于該國經濟發展狀況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工業經濟起飛于60年代
B.工業發展經歷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轉變
C.本國資源豐富,市場廣闊,經濟的對外依賴性不強
D.各經濟部門的發展不平衡,農業發展相對遲緩,糧食自給率下降
右圖是我國三大自然區圖,讀圖完成9~10題。
9.根據三大自然區分界,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

A.三區劃分的依據是氣候和植被 B.Ⅰ區與Ⅱ區的分界線是200mm等降水量線
C.地跨三大自然區的省區是甘肅省 D.流經三大自然區的河流是長江
10.在Ⅰ區內部地理事物由南向北的分布,排序正確的是 ( )
A.農作物:水稻、春小麥、冬小麥
B.植被:熱帶季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
C.土壤:黑土、黃土、紅壤、磚紅壤
D.地貌:平原、高原、盆地
讀“我國兩區域示意圖”(圖Ⅰ和圖Ⅱ)。據此完成11-12題。
11.兩區域農業生產相似的有利自然條件有 ( )
①雨熱同期 ②地勢低平 ③土壤肥沃 ④河網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兩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 ( )
①全球氣候變暖 ②耕地資源減少 ③灌溉水源不足 ④土壤污染加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讀下圖,回答13~14題。

13.關于兩圖所示地區的特征描述正確的是
A.兩地農業發展多取決于灌溉水源 B.兩地多為紅壤
C.兩地水土流失都很嚴重 D.兩地皆全年少雨
14.關于兩地生產、生活方面的正確敘述為
A.圖甲所示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小麥、谷子 B.兩地都是我國重要的牧區
C.圖乙所示地區是精耕細作的水稻產區 D.出現圖甲居住景觀的最主要原因是水源
二、綜合題
15.讀“北緯30°附近三個三角洲位置示意圖”,回答有關問題:

(1)三個角洲的氣候類型分別是:甲 ,乙 ,丙 。從區域開發的歷史看,三地中開發最早的是 ,最晚的是 。
(2)三個三角洲地區都是本國主要的農業區,其發展農業生產的共同優勢是
;都盛產的主要糧食作物是 。
(3)在經濟作物種植上,甲三角洲的棉花生產世界著名,乙三角洲油菜播種面積很廣,丙三角洲亞熱帶水果產量很大。這種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從區域產業結構看,甲三角洲鋼鐵、石油工業所占比重很大,乙三角洲機械制造業十分發達,丙三角洲石油化工和航天工業十分著名。這種產業差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6.甲、乙兩圖為世界著名鋼鐵工業基地示意圖,讀圖回答。

甲圖 乙圖
⑴甲圖鋼鐵工業基地A是 ,該鋼鐵工業基地布局屬于 型,該國發展鋼鐵工業的條件是 。
⑵乙圖鋼鐵工業基地B是 ,該鋼鐵工業基地布局屬于 型,該國發展鋼鐵工業的條件是 。
⑶甲圖中新興的電子工業主要分布在 ,乙圖中新興的電子工業主要分布在 ,它們的布局條件是① 、② 、③ 。它們的布局方式屬于 型。這反映了當前世界工業布局的新趨向是 。

參考答案與試題詳細解析
1.B 以文化區為例,政治文化社區常有明確的邊界,如山東省與江蘇省之間的界限明確;而經濟活動類型的文化區不一定有明確的邊界(如隴海??蘭新經濟地帶的界限不明確),沒有明確邊界的區域有時與其他同類區域發生重疊(如隴海??蘭新經濟地帶與東部沿海經濟地帶的包含區域有重疊區域)。
2.C 干濕區的劃分為單一指標劃分,即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如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且降水量大于增發量的區域為濕潤區,年降水量介于400~800毫米,且降水量大于增發量的區域為半濕潤區,年降水量介于200~400毫米,且降水量小于增發量的區域為半干旱區,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且降水量小于增發量的區域為干旱區。
3.C 青藏高原地熱資源豐富是由于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活躍。
4.B 經濟全球化一般是指資本、商品、服務、勞動、信息和人員超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擴散的現象,所以體現了區域開放性的特征。
5.C 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生物,水文、氣候)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密切聯系,總是與環境總體特征協調一致,并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
6.B 根據圖表,可判斷該國20世紀60世紀以后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而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說明該國經濟發達,所以為發達國家,該國最可能是日本。
7.D 日本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地塊狹小,不適合發展耕作業;日本位于大陸東部,屬季風氣候,因緯度差異分為亞熱帶和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長;日本是島國,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優良港灣,利于發展海運;日本國內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高,環境問題較少。
8.C 本國資源貧乏,市場狹小,原料和燃料主要來自國際市場;產品也主要依賴于國際市場。
9.C 在我國,氣候和地貌是決定自然地理環境差異的兩個基本因素,綜合這兩個要素,可以把我國的自然地理環境分成三大自然區;Ⅰ區代表東部季風區,Ⅱ區代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兩者大致以400 mm等降水量線為界;長江流經青藏高寒區(Ⅲ區)、東部季風區兩大自然區。甘肅省地跨三大自然區。
10.B 區內部由南向北主要由熱量差異而導致地理事物分布的不同。A選項的順序應為水稻、冬小麥、春小麥;C應為磚紅壤、紅壤、黃土、黑土;東部季風區內主要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其分布不具有地帶性特征。B選項符合因熱量差異而導致的從赤道向兩極的植被分布規律。
11.B 從圖中經緯度和輪廓形狀可以判斷圖Ⅰ、圖Ⅱ分別代表東北地區、長江三角洲,兩者均位于季風區,因此雨熱同期;東北地區有肥沃的黑土,長江三角洲分布著水稻土,因此均土壤肥沃。
12.C 由于人口不斷增加及非農業用地增多,造成耕地資源減少;而化肥、農業等大量使用,又使土壤污染加劇。
13.A 兩地多粉沙性土壤,B錯;圖甲為黃土高原的窯洞,圖乙是干旱區的坎兒井。甲水土流失嚴重,乙風力侵蝕嚴重,C錯;甲屬溫帶季風氣候,夏季多雨,D錯。
14.A 可采用排除法。我國重要的牧區主要分布在氣候干旱與半干旱區,黃土高原不是我國重要的牧區,B錯;坎兒井顯示氣候干旱的特點,不會是精耕細作的水稻產區,C錯;出現甲所示景觀的主要原因是土質,D錯。
15.解析:本題以三個角洲為例考查了區域地理環境的差異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答案:(1)地中海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濕潤氣候 甲地 丙地 (2)①地勢平坦,土壤肥沃,②水熱資源豐富,③交通便利等 水稻 (3)甲地光照充足,十分利于棉花的生長。乙地人多地少,冬季氣溫低,種植油菜可充分利用冬閑地,實行稻油輪種,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丙地國家的亞熱帶地區面積少,亞熱水果市場需求高。 (4)甲地國家的鐵和石油資源豐富,三角洲地區交通方便。乙三角洲地區礦產資源和能源都缺乏,但交通發達,科技力量強,適宜發展機械制造業。丙地石油資源豐富,環境優美,空氣清新。
16.解析:本題對比分析日本和英國鋼鐵工業基地的有關知識。二者都是島國,都是海洋運輸業發達的經濟大國,具有很多可比性,本題同時考查了兩國的新興電子工業的分布、成因,從而分析當前世界工業布局的新趨向。這就要求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善于對比、歸納地理知識。
答案:⑴福山 臨海 有優良港灣,海運發達 ⑵伯明翰 煤鐵復合體 英國中部山地煤鐵資源豐富 ⑶九州島 蘇格蘭中部 ①依靠高科學技術 ②現代化高速交通運輸條件 ③潔凈優美的環境 臨空 由集中趨向分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4165.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地理第一輪教材復習 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
2012屆高考地理考點整合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復習教案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中國地理景觀與區劃專項復習教案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