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屆高考生物一輪復習必修③ 第一單元 第一講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課時跟蹤檢測
(限時:30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下列屬于哺乳動物和人體“內環境”的是( )
A.肺泡腔內的氣體 B.小腸腔內的消化液
C.心室腔內的血漿 D.膀胱腔內的尿液
解析:內環境是體內細胞賴以生存的液體環境,包括組織液、血漿和淋巴,A、B、D均不是體內細胞的生存內環境。
答案:C
2.人體皮膚表皮細胞所獲得的氧氣是直接從( )
A.周圍的空氣中得到 B.周圍的水中得到
C.組織液中得到 D.血漿中得到
解析:內環境是組織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皮膚表皮細胞只能從組織液中獲得的氧氣,而不能直接從其他場所得到。
答案:C
3.下圖所示為人體體液相關組成及各成分間的關系,則①~⑤的相關內容是( )
A.細胞內液 血漿 組織液 淋巴 細胞外液
B.細胞外液 血漿 淋巴 組織液 細胞內液
C.細胞外液 組織液 血漿 淋巴 細胞內液
D.細胞內液 血漿 淋巴 組織液 細胞外液
解析:根據題圖所示,①由②③④構成,屬于細胞外液。②與④可以相互滲透,④只能向③滲透,③只能向②滲透,則可推知②為血漿,③為淋巴,④為組織液。組織液與細胞內液可以相互滲透,⑤為細胞內液。
答案:B
4.(2014•鹽城質檢)右圖為人體體液中物質交換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①、②、③依次為淋巴、血漿、組織液
B.乙酰膽堿可以存在于②中
C.①與②、④相比含有較多的蛋白質
D.正常情況下,蛋白質水解酶不會存在于①中
解析:①與②可以相互滲透,②與③可以相互滲透,可推知①為血漿、②為組織液、③為細胞內液、④為淋巴。乙酰膽堿可以存在于組織液中。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淋巴中蛋白質的含量很少。正常情況下,血漿中不存在蛋白質水解酶。
答案:A
5.穩態概念起源于內環境的穩定,后來逐漸發展成為適用于整個生物科學的基本概念。對此不正確的理解是( )
A.人體內環境穩態具體是指內環境的溫度、滲透壓和酸堿度的恒定不變
B.穩態下內環境的各種成分含量相對穩定,但成分不斷更新
C.人體、種群、生態系統等生命系統的各個層次均存在穩態
D.生態系統之所以能維持相對穩定,是因為生態系統存在自我調節能力
解析:人體內環境不僅包括內環境的溫度、滲透壓和酸堿度,還有多種指標,如血糖濃度、激素濃度等;穩態也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處于動態平衡中。
答案:A
6.肌肉注射時,藥液進入人體后經過的一般途徑是( )
A.血漿→組織液→淋巴→血漿→靶細胞
B.淋巴→血漿→組織液→血漿→靶細胞
D.組織液→血漿→組織液→靶細胞
解析:肌肉注射時,藥物首先進入組織液。依據內環境三個組成部分的物質交換關系,C項更為全面。
答案:C
7.(2014•海淀模擬)如圖是關于人體內環境穩態調節的示意圖,下列相關說法中,錯誤的是( )
A.甲、乙表示體液調節和免疫調節
B.三種調節方式中,神經調節占主導地位
C.丙、丁可以表示溫度和酸堿度
D.內環境的理化性質不可以變化,否則機體就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
解析:內環境的穩態是指內環境的各種理化性質保持相對的穩定,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變化,如果超出這一范圍就會影響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
答案:D
8.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人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間,變化不大的原因是
(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對緩沖物質對血液酸堿度起緩沖作用
②通過呼吸系統可不斷排出CO2
③血漿中過多的碳酸氫鹽可以由腎臟隨尿排出體外
④神經系統對呼吸運動強度的調節有利于維持血液pH的相對穩定
⑤食物中的堿性物質與新陳代謝產生的酸性物質所構成的緩沖對調節了血液的pH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血液中存在許多對對酸堿度起重要緩沖作用的物質,每一對緩沖物質都是由一種弱酸和相應的一種強堿鹽組成的。血液中的CO2會刺激控制呼吸運動的神經中樞,促進呼吸運動增強,增加通氣量,從而將CO2排出體外,使血漿pH變化不大;當碳酸鈉進入血液后就與血液中的碳酸發生作用,形成碳酸氫鈉,而過多的碳酸氫鈉可以由腎臟排出,使血漿酸堿度不會發生很大變化。
答案:C
9.如圖是人體某組織結構示意圖,①②③④分別表示人體內不同部位的液體。據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人體的內環境是由①②③④組成的
B.②中含激素、血紅蛋白、乳酸、CO2等物質
C.漿細胞分泌的抗體先進入③,再進入④
D.血漿中的氧進入組織細胞的途徑是②→③→④
解析:首先識別組織結構示意圖中各部分的名稱:①為淋巴,②為血漿,③為組織液,④為細胞內液,然后分析各個選項。內環境是由淋巴、血漿和組織液構成的,而不包含細胞內液;血紅蛋白位于紅細胞中;漿細胞分泌的抗體先進入③組織液,再進入②血漿;血漿中的氧進入組織細胞的途徑是②血漿→③組織液→④細胞內液。
答案:D
10.下表表示人體組織液和血漿的物質組成和含量的測定數據。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
成分(mmol/L)Na+K+Ca2+Mg2+Cl-有機酸蛋白質
①1425.02.51.5103.36.016.0
②1474.01.251.0114.07.51.0
A.①屬于血漿,因為含有較多的蛋白質
B.②屬于組織液,①中的蛋白質含量減少將導致②的增多
C.肝細胞中的CO2從產生場所擴散到①至少需穿過5層磷脂分子層
D.②與①的成分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毛細血管壁的選擇透過性
解析:血漿與組織液成分的差異主要是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的含量不同,因為血漿中含有豐富的血漿蛋白,且這些大分子物質一般不會經過毛細血管壁進入組織液,這也反映了毛細血管壁具有選擇透過性的特點,因此①是血漿,②是組織液。組織水腫的原因之一是血漿中的蛋白質含量過少,使血漿滲透壓降低,更多的水分從血漿滲透到組織液中。肝細胞的線粒體中形成的CO2離開肝細胞到組織液要穿過3層生物膜,再經過單層毛細血管壁才能進入血漿,所以共穿過5層生物膜,每層生物膜具有2層磷脂分子。
答案:C
11.下圖表示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4種器官。①②是有關的生理過程。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
A.內環境與Ⅰ交換氣體必須通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
B.Ⅱ內的葡萄糖通過①進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膚
解析:題圖是由內環境抽象出來的關系圖。Ⅰ與體外之間物質能進能出,并能為內環境提供O2和排出CO2,說明Ⅰ是肺;內環境與Ⅰ交換氣體必須通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Ⅱ內的葡萄糖通過①只能進入血液;Ⅲ是腎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膚有保護作用,皮膚中的汗腺通過分泌汗液排出部分廢物,另外皮膚還具有蒸發水分和散熱的作用。
答案:B
12.如圖表示某人從初進高原到完全適應,其體內血液中乳酸濃度的變化曲線,下列對AB段和BC段變化原因的分析,正確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為人初進高原,呼吸頻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緩沖物質轉化為其他物質;二是造血功能逐漸增強,紅細胞數量增多
C.AB段上升是因為此段時間內,人體只進行無氧呼吸,產生大量的乳酸進入血液
D.AB段產生的乳酸,在BC段與Na2CO3反應
解析:由題意,選項A中呼吸頻率加快是為了獲取更多的O2;選項C中人體無論在O2充足還是在高原缺O2的條件下,細胞都是以有氧呼吸為主;選項D中進入血液的乳酸,被緩沖物質(NaHCO3)轉化為其他物質(CO2)。
答案:B
二、非選擇題(共52分)
13.(14分)(2014•海口質檢)在正常情況下,動物和人體內環境是能夠相對穩定的,這種穩態是細胞進行正常生命活動所不可缺少的。回答下列問題:
(1)血漿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穩定是因為其中含有________。肺氣腫患者由于呼吸不暢,血液的pH將略有________,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某人長期營養不良,血漿中蛋白質降低,會引起內環境中哪一部分的液體增多?____________,其結果將會引起________。
(3)對人體來說,體溫恒定也是內環境穩態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對于細胞的生命活動來說必不可少,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體溫調節是一個反射過程,體溫調節中樞位于________中。
解析:血漿中有緩沖物質,使血漿的pH保持相對穩定。肺氣腫患者由于呼吸不暢,血液的pH將略有降低,原因是氧氣不足,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同時CO2排出不暢。若長期營養不良,血漿中蛋白質降低,組織液增多,引起水腫。體溫恒定有利于酶的催化。體溫調節中樞位于下丘腦。
答案:(1)緩沖物質(緩沖對) 降低 氧氣不足,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同時CO2排出不暢 (2)組織液 組織水腫 (3)各種酶的催化需要適宜的溫度 下丘腦
14.(18分)下圖是內環境穩態與各系統的功能聯系示意圖,請回答相關問題。
(1)a表示______________系統,b表示____________系統,c表示______________系統,參與內環境維持的還有圖中的____________系統。
(2)CO2不從組織液進入組織細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細胞會因無氧呼吸產生大量乳酸,乳酸進入血液后,會使血液pH__________,但乳酸可以與血液中的__________發生反應,使血液的pH維持相對穩定。
(4)內環境相對穩定,除了圖中所示的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外,還必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調節下進行。
(5)外界中的O2進入紅細胞內至少需穿過______________層生物膜。
解析:內環境是組織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同時借助多個器官、系統的參與,如呼吸系統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消化系統消化吸收食物從而為機體提供營養物質,排泄系統排出細胞代謝廢物。(1)由圖可知a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所以為呼吸系統;b吸收養料,所以為消化系統;c排出代謝廢物,所以為排泄系統。(2)組織細胞內的CO2濃度高于組織液,所以CO2不從組織液進入組織細胞。(3)乳酸進入血液后,乳酸與血液中的碳酸氫鈉發生反應生成乳酸鈉和碳酸,碳酸易分解成CO2和H2O,CO2經呼吸排出體外,使血液的pH維持相對穩定。(4)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5)外界中的O2進入紅細胞首先需要穿過肺泡壁的1層細胞(2層生物膜),然后進入毛細血管(1層細胞,2層生物膜),然后再進入毛細血管內的紅細胞(1層生物膜),共5層生物膜。
答案:(1)呼吸 消化 排泄 循環 (2)組織細胞內的CO2濃度高于組織液 (3)降低 NaHCO3 (4)神經—體液—免疫 (5)5
15.(20分)請根據提供的實驗和用具,探究血漿pH維持相對穩定的機理:
一、實驗和用具
家兔的血漿適量、蒸餾水、預先配制的緩沖液、量筒、試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試紙。
二、實驗流程
步驟A組B組
①1號試管2號試管3號試管1號試管2號試管3號試管
?等量緩沖溶液等量血漿?等量緩沖溶液等量血漿
②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
③記錄結果記錄結果
預測結果??
結論??
(1)步驟①中向A組和B組的1號試管中加入________。
(2)步驟②中向B組3支試管中滴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預測結果:
A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以上實驗結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是一個實驗設計題,在實驗設計題中除了要研究的變量是可變的之外,其他的條件必須保持相同。在實驗過程中要遵循對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和等量原則。對結果的分析一定要到位,把現象與結論一起出來。
答案:(1)等量蒸餾水 (2)等量的乳酸 (3)1號試管pH變化明顯,pH明顯上升;2、3號試管pH變化不明顯 1號試管pH變化明顯,pH明顯下降;2、3號試管pH變化不明顯 (4)蒸餾水不具有緩沖作用,為對照組;人工配制的緩沖溶液具有緩沖作用;動物血漿與緩沖溶液一樣具有緩沖作用,說明其成分中含有緩沖物質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5314.html
相關閱讀:寧夏銀川九中2015屆高三2月第一次模擬考試生物試題
談高考生物復習的回歸課本
江西省2019屆高三第一次聯考測試生物試題及答案
高中生物試題指導:解答生物學試題注意事項
廣東肇慶市2019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理綜生物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