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境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境
第一節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
第一課時 巖石圈及地殼物質循環
【明確考點】
巖石圈的結構和組成,地殼的物質循環過程。
【課堂互動】
知識點一、地殼內部圈層和巖石圈的結構
自主學習
1.通過對_____傳播速度的研究,地球內部大致分為三個圈層,從地心向地表依次為_____、_____和地殼。
2.地殼是一個連續圈層,_____部分較厚,_____部分較薄;
3.軟流層位于_____(圈層)的上部,是_____的重要發源地;巖石圈是由________以上的地幔部分與地殼構成。
4.地核以________面與地幔分界,_____很高,_____和密度很大。
合作探究
1.讀教材圖2-1-2巖石圈結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下圖是指地球內部圈層的哪兩個部分?

(2)圖中分析軟流層位于地球內部圈層的哪一部分?其具體位置和物質組成是怎樣的?

(3)由圖分析巖石圈的位置如何?是由什么物質組成的?

(4)圖中地殼在水平方向上可以分為哪兩種?其厚度有什么差異?

(5)圖中地殼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分為哪兩層?分別有什么特點?

2.地殼與巖石圈有何區別?

3.地殼分哪幾層?由哪些成分構成?
典例剖析
讀下圖,回答:
(1)圖示圈層名稱:A 、B 。
(2)A層由C、D組成,C表示
,D表示

(3)圖中顯示的A層所具有的特點是 。
解析:從圖中看出,A表示地殼,B為地核;A層有兩層組成,上層C為硅鋁層,下層D為硅鎂層;圖中看出A層大陸部分厚,大洋部分薄,且C 層是一不連續圈層。
答案:(1)地殼 地核 (2)硅鋁層 硅鎂層 (3)地殼厚度不均以及硅鋁層的不連續分布
變式訓練
地震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災害,人類也可以利用地震技術探索地球內部物質分異、勘探石油。填圖并回答問題。
(1)根據地震波的傳播狀況可以劃分地球內部圈層構造。在“地球內部圈層構造示意圖”中的方框內,填寫地球內部各圈層和分界面的名稱。
(2)最近,我國在渤海灣發現儲量逾10億噸的大油田。該油
田儲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維地震勘探技術的結果。地震波分為縱波與橫波,根據地震波傳播原理,在通過含油層時,傳播速度發生明顯變化的主要是 波。
知識點二、巖石圈的組成與物質循環
自主學習
1.巖石圈的組成
(1)組成巖石圈的巖石按成因可分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大類。
(2)巖漿巖:是____活動的產物。巖漿在地下巨大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薄弱地帶____地殼上部或____地表,隨著____、____的變化,________而形成巖漿巖。主要類型有________、________等。
(3)沉積巖
成因:裸露在地表的巖石,經風化侵蝕、搬運、____、________作用而成
類型:________、____、____等
特征:具有層理構造,含有____
(4)變質巖:地殼中原有的巖石,在________作用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常見的類型有______、____、片麻巖等。
2.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1)概念:組成巖石圈的三大類巖石是可以________的,這種轉化被稱為巖石圈物質循環。
(2)循環過程

(3)作用:形成了豐富的礦產資源,改變了地表形態,實現了地區和圈層之間的________和________。
合作探究
1.材料:在花崗巖中常發現一種黑色的樹枝狀物質,酷似一棵小樹或小草,有人說這就是化石。請問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2.據沉積巖的形成過程,推斷沉積巖的特征?

3.常見的變質巖是有哪些巖石變質而來的?

4.從地殼物質循環的角度說明我們為什么要提倡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典例剖析
讀下面三大類巖石循環轉化示意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在圖中標出箭頭,完成三大類巖石循環轉化過程。
(2)圖中各箭頭所表示的含義分別是:
A ;B ;C ;D 。
(3)地殼物質大循環過程可概括為:從 到形成 又到新的 形成。
解析:本題結合示意圖的閱讀考查對地殼物質循環的理解。關鍵是判斷巖漿和巖漿巖。三大類巖石都可以變成巖漿,而巖漿巖只能收巖漿冷凝而成。
答案:(1)如下圖

(2)高溫熔化 外力作用 變質作用 冷卻凝固
(3)巖漿 各類巖石 巖漿
變式訓練
讀下圖并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字母表示的地理含義是
A: E: G:風化作用L: F: S:固結成巖作用W: M:
(2)讀圖比較噴出巖與侵入巖的異同。

。
【思維拓展】
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巖石圈的物質在內外力作用下不斷運動和變化,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巖漿的產生,構成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其過程如右圖所示:
①地球內部的巖漿,上升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②巖漿巖、變質巖及已生成的沉積巖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積巖;③巖漿巖、沉積巖及已生成的變質巖經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④各類巖石在地下深處被高溫熔化,形成新的巖漿。
【自我評價】
一、選擇題
1.有關地殼和巖石圈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地殼中巖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B、地殼的厚度比巖石圈大
C、地殼就是巖石圈 D、巖石圈就是地殼
2.組成地殼的化學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三種元素由多到少依次是 ( )
A、硅、鋁、氧 B、硅、鎂、氧 C、氧、硅、鋁 D、氧、硅、鐵
3.關于地殼物質循環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各類巖石都能形成巖漿巖 B、各類巖石都能形成沉積巖
C、各類巖石都能形成變質巖 D、各類巖石都能形成新的巖漿
4.下圖表示巖石的形成過程及原因,請判斷圖中甲、乙兩處分屬何種巖石 ( )

A.巖漿巖和變質巖 B.變質巖和沉積巖
C.沉積巖和巖漿巖 D.沉積巖和變質巖
5.關于地殼結構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地殼分上、中、下三個層次 B.地殼的厚度相同
C.組成地殼的物質成分和密度都相同 D.地殼厚度不均及硅鋁層呈不連續分布狀態
6.在下列四種物質組成中,排序合理的是 ( )
A、地殼 化學元素 巖石 礦物 B、化學元素 礦物 巖石 地殼
C、礦物 化學元素 巖石 地殼 D、地殼 礦物 化學元素 巖石
閱讀材料,完成7?8題。
明故宮的午門里有一塊“血跡石”。青灰色的石面上,夾雜的繹褐色斑紋,像是滲透到石頭中的鮮血。有人說血跡石是明代方孝孺血淺宮門留下的。蘇州虎丘有一塊滲血“千人石”。傳說是吳王闔閭在這塊石頭上砍死了所有修建墳墓的工匠,千人石每到大雨之后,都從巖石中滲出“血水”。
其實“血跡石”是約三億多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鈣質硬殼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遺體,在沉積期間,與海水中的氧化鐵和氧化錳成分相作用,便出現了絳褐色的團塊和條紋,經過成巖作用,形成了血跡石。以后隨著地殼運動而抬升,被工匠從山上采到。蘇州的“千人石”實際上是一種紫紅色流紋質熔結凝灰巖。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侏羅紀時代噴發的巖漿凝結成而。經千百年的日曬風吹雨打,流紋巖里的氧化鐵游離出來,每當遭受狂風暴雨的侵襲后,氧化鐵就被雨水沖刷帶了出來,故雨水呈現出淡淡的紅色。
7.與“血跡石”和“千人石”成因類型相同的是
A.花崗石和石灰巖B.大理巖和砂巖
C.石灰巖和玄武巖D.砂巖和片麻巖
8.關于“血跡石”和“千人石”的形成,敘述正確的是
A.血跡石的出現經歷了外力作用和內力作用過程
B.血跡石的形成是巖漿上升冷卻凝結而形成的
C.“千人石”中一定會有化石
D.“千人石”的形成經歷了變質作用和冷凝作用
二、綜合題
9.右圖表示“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字母表示各種巖石和地殼物質循環過程,讀圖回答:
(1)在字母b、e、f、g中表示冷凝作用的是 ,表示重熔作用的是 ,表示變質作用的是 。
(2)在a、b、c中具有層理構造和含有化石的巖石是 ,由巖漿冷凝而成的是 。

10.讀“某地質剖面圖”,回答下列問題:
(1)A處為 巖,判斷依據是 。除此特征外,該類巖石含有 ,能起到記錄 的作用。
(2)B處為 巖,它是由 活動經過 形成的。此類巖石常見有兩種類型,其中C處為 巖,D處為 巖。
(3)E處可能會形成 巖,它是已生成的巖石在 條件下形成的。
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境
第一節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
第一課時 巖石圈及地殼物質循環
【課堂互動】
知識點一、巖石圈的結構
合作探究
1.(1)地殼和地幔
(2)地幔 地幔上部 由塑性物質組成
(3)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殼 由巖石組成
(4)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 大陸地殼較厚,大洋地殼較薄
(5)硅鋁層和硅鎂層 硅鋁層是不連續圈層,硅鎂層是連續圈層
2.地殼是巖石圈的一部分,是組成地球內部圈層最外的一個圈層。巖石圈則包括上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和地殼的全部。
3.地殼可以分為上下兩層。地殼的上層,化學成分以氧、硅、鋁為主,鈉、鉀也較多,故該層又稱為硅鋁層。地殼下層的化學成分雖仍以氧、硅、鋁為主,但比上層則相對減少,而鎂、鐵、鈣成分相對增多,故稱為硅鎂層。
變式訓練
(1)詳見下圖:

(2)橫
知識點二、巖石圈的組成與物質循環
合作探究
1.化石是存在于巖層中的古生物的遺體或遺跡,只有在沉積巖中才能找到化石。故材料中說的不是化石,它缺少植物應有的結構(如葉脈等),稱為假化石,它是由氧化錳等溶液沿著裂縫滲透沉淀而成的。
2.具有層理構造,含有生物化石
3.石灰巖變質形成大理巖,頁巖變質形成板巖,石英砂巖變質形成石英巖,花崗巖變質形成片麻巖。
4.地殼物質循環需要的時間很漫長,往往需要幾十萬年,有的要經過幾億年,遠遠超出了人類歷史的長度。從這個意義上說,巖石和礦產是不可生的。因此,我們要提倡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
變式訓練
(1)A:搬運作用 E:火山噴發 L:變質作用
F:沉積(堆積)作用 W:侵蝕作用 M:重熔再生作用
(2)共同點:兩者都是由巖漿直接冷凝而形成的。
不同點:噴出巖是巖漿噴出地表,在地面上冷凝而形成的巖石。
侵入巖是巖漿尚未到達地面就冷凝而形成的巖石。
噴出巖多具有氣孔結構,比重較小。
侵入巖結晶良好,比重較大。
【自我評價】
一、選擇題
1.A 2.C 3.A 4.C 5.D 6.B 7、C 8、A
二、綜合題
9.(1)d g f (2)b a
10.(1)沉積巖 具層理構造 化石 地球歷史
(2)巖漿巖 巖漿 冷凝 花崗巖 玄武巖
(3)變質 高溫、高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5498.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地理第一輪教材復習 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中國地理景觀與區劃專項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地理考點整合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復習教案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