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過了解國民黨統治區的腐敗和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的發展,明白共產黨之所以贏得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和信任的原因,認識到人民的支持是勝利的保證。
2.了解解放戰爭的史實,通過分析共產黨取得勝利的原因,認識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的偉大作用。
3.學習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新中國的誕生等內容,認識和理解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4.通過學習,了解新中國的成立給中國帶來的歷史性巨變,以及它對世界帶來的重大影響,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結構分析
本課講述了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三年的解放戰爭,最終推翻國民黨政府,建立了新中國的歷史。教材精心構思的兩個子目標題不但新穎,而且能加深學生對這段歷史的領悟。
“兩種命運的決戰”──從兩種不同的建國主張寫起,提出國民黨與共產黨分別代表著中國的黑暗與光明兩種命運。接著課本以生動的描述和對比的手法回顧了抗戰期間國統區和根據地兩種截然不同的面貌:國統區的統治黑暗、腐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通過大生產運動,克服了經濟困難,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通過鮮明的對比,引導學生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贏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介紹了共產黨通過重慶談判,揭露了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使學生認識到中國人民對命運的選擇,從而深切體會到共產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選擇,是歷史的選擇。故而第二子目的標題定為“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可理解為人民選擇了光明的命運。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介紹在“兩種命運的決戰”中,光明是怎樣戰勝黑暗的。教材先是描述了內戰開始時,國民黨軍事上的絕對優勢。接著通過圖片,表明共產黨制訂了正確的戰略方針,因此在短短兩年的時間里,迅速改變了敵我軍事力量的對比,在1948年9月開始的與國民黨主力的大決戰──三大戰役中取得勝利。渡江戰役的勝利,結束了國民黨的統治,光明終于戰勝了黑暗。最后通過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新中國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評價建議
本課內容的評價應關注學生學習方法的習得(如閱讀、讀圖方法)、情感態度的變化和發現、思考歷史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評價時應側重于學生是否能積極地思索和討論,能否提出獨到的見解和新穎的想法,能否從不同角度分析和解釋歷史現象,是否形成了基本歷史觀念以及在收集、整理資料方面的能力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能力等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教學2課時。
[新課導入]
建議一:問題導入
可先提出設問:“抗日戰爭的勝利有什么意義?”在學生回答后,指出抗日戰爭勝利后,全國人民都渴望和平,而國民黨卻想實施獨裁專政。由此引入新課“兩種命運的決戰”。
建議二:逸聞故事導入
教師可以用史實導入。“同學們在電影電視中?吹饺毡緫饠『螅烙⒆鳛閼饎賴v兵日本。那么作為戰勝國的中國有沒有派出占領軍呢?日本無條件投降后,盟國商定,由中、美、英、蘇四國分別派出駐日占領軍。1946年初,中美達成協議:日本的名古屋地區由中國派軍占領。國民政府經過嚴格挑選,決定由裝備精良的國民黨榮譽第二師擔此重任。當派往日本的先遣隊一切準備就緒時,便電請速調‘中國駐日占領軍’。然而許多日子過去了,在日本的土地上,一直沒有看到‘中國駐日占領軍’的影子……大家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嗎?(以學生感興趣的逸聞故事導入,一下子激發起他們想了解本課內容的欲望。)原來,‘中國駐日占領軍’正在整裝待發的時候,蔣介石策劃已久的全面內戰爆發了……”由此導入新課。
建議三:想象導入
請學生假設自己是生活在1945年的一個中國普通老百姓,教師問:“經歷了八年的抗日戰爭,現在勝利了,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如有條件,在學生想象前可選放一小段抗日戰爭中人民遭受戰爭苦難、盼望和平的錄像。)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飽含激情地總結:“當時中國人民是多么渴望和平啊!但是他們有沒有得到和平呢?”讓學生在當時人們渴望和平的情感體驗中導入新課。
[兩種命運的決戰]
1.腐敗的國民黨統治區的教學建議
○讓學生看閱讀卡思考:“為什么說國民黨提出的主張代表著中國的黑暗命運?”(因為國民黨的首要任務是消滅共產黨,即準備發動內戰,因此是黑暗的命運。)
○然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利用閱讀卡的內容和圖片的直觀展示及圖表中的數據,進行討論:“國民黨統治區的腐敗表現在哪些方面?”(國民黨在政治上實施獨裁專政,壓制民主,實行特務統治;在經濟上少數官僚掌握了大量財富。國統區物價飛漲,人民生活困苦,而且完全沒有民主和自由。)
此處如果選取一段國民黨進行特務統治的錄像,學生會有一種感性的認識。
2.根據地的發展的教學建議
○先讓學生思考:“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其欣欣向榮表現在哪些方面?”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
○然后指導學生觀察圖7-72中人物的動作、表情,進行一番描述,并思考:“為什么人民積極參加選舉?”(因為人民得到了民主選舉的權利,說明他們翻身做了主人,這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他們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民主權利。)
○讓學生觀看圖7-73、7-74,想一想:“大生產運動解決了根據地的什么問題?”(財政經濟困難的問題,或者直接回答吃、穿等生活問題解決了。)
○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選擇補充毛澤東提出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問學生是否知道南泥灣的故事?并由此總結出在艱苦奮斗、團結緊張的生活中培養出來的延安精神。
○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歸納:“對比國民黨統治區的腐敗,談談革命根據地的欣欣向榮表現在哪些方面?”(政治上,人民政權實行民主選舉制度;經濟上,通過大生產運動,財政經濟困難的問題得到解決,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活動]
○贊成女生的觀點,教師可就該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或辯論,之后進行總結,讓學生認識到延安精神并不過時。
○學生討論后,教師可指導學生看閱讀卡“勝利的災難”,通過對比,進一步得出人民當然擁護和信任共產黨的結論。
3.重慶談判和全面內戰的發動的教學建議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說出蔣介石暫時做出和平姿態的原因。
[活動]
○中國共產黨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民主與在談判中捍衛人民的利益,團結和爭取對美蔣尚抱幻想的人們,決定派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并為此作了充分的準備。
○講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可引用毛澤東所說的話:“人民得到的權利,絕不允許輕易喪失,必須用戰斗來保衛。我們是不要內戰的。如果蔣介石一定要強迫中國人民接受內戰,為了自己,為了保衛解放區人民的生命、財產、權利和幸福,我們就只好拿起武器和他作戰。這個內戰是他強迫我們打的。”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1.內戰初期的教學建議
○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內戰爆發時國共兩黨的力量對比”表,之后教師可提問:“如果你是1946年時的一名外國記者,你將如何預測中國內戰的結果?”(鼓勵學生大膽推測,但必須說出合理的理由。教師可補充說明當時國內國際普遍認為共產黨無論如何打不過國民黨。此處可補充毛澤東當時的言論和論斷。)
○看圖7-75,請學生思考:“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為什么要撤離革命圣地延安?”(撤離延安是為了保存實力,尋機殲敵,不與優勢敵人硬碰硬。教師可補充說明當時共產黨制訂的作戰方針,即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為主的作戰方法。)
2.三大戰役、渡江戰役的教學建議
請學生仔細讀圖7-76,從圖中找出三大戰役的時間、地點、殲敵人數、主要戰役地點、敵軍起義地區等內容。通過示意圖,對三大戰役有個整體上的認識。
也可直接進行“分組讀圖比賽”之類的活動,看哪組能從圖中讀出更多的信息,請讀到信息最多的一組先回答,其他組補充,然后教師再板書總結。
指導學生圖文結合看閱讀卡,分析三大戰役勝利的原因。
接下來,教師可引導學生得出應該打過長江的結論。然后利用圖7-78和活動設計,分析內戰取得勝利的各種因素。最后知道渡江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
3.新中國成立的教學建議
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然后回答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參加者和主要內容。
運用閱讀卡,講述新中國的誕生。教師可介紹開國大典的盛況,并結合圖7-79與文字說明進行生動的描述。教師可在國歌配樂聲中, 充滿激情地描述新中國成立時的情景,有條件的也可播放相關影像資料。
最后,教師可與學生一起回顧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不懈斗爭,進行小結:新中國的誕生,是百余年來人民革命斗爭,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革命斗爭的光輝成果。 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中國歷史從此跨進了一個新的時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7539.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