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4屆高考歷史必修單元復習檢測試題(附參考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山東省岳麓版歷史高三單元測試
必修三第六單元:現代世界的科技與文化(18)
一.單項選擇題(共計25小題,每小題2分,合計50分)
1.打破經典物理學的絕對化思維,為人們辯證地看待世界提供途徑的科學成就是
A.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的提出 B.相對論的提出
C.量子理論的提出 D.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2.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提出是物理學領域的一場重大革命,主要是因為
①否定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 ②揭示了時間、空間并非絕對不變的本質屬性 ③打破了經典力學體系的局限性 ④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開始從宏觀世界深入到微觀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010年7月5日,歐洲航天局的宇宙探測衛星“普朗克”,繪出了首幅宇宙全景,下列有關物理學家普朗克的介紹,不正確的是
A.他是德國科學家 B.他在1900年提出量子假說
C.他的理論否定了“自然無跳躍”的原則
D.他的研究使人類對宏觀世界的基本認識取得革命性進步
4.德國“是一個奇妙的國家,它要么考問世界,要么拷打世界。當它用思想來考問世界時,它是偉大的;當它用戰爭來拷打世界時,便有了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钡聡翱紗柺澜纭钡氖聦嵱 ①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 ②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 ③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④俾斯麥統一德意志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由《環球時報》約請中國社會科學院金點強團隊提出的“影響近現代中國的50個外國人”里,達爾文和愛因斯坦名列其中。兩人入選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他們先進的科學理論影響著中國 B.他們嚴謹、踏實的科學精神影響著中國
C.他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民眾認識世界的方式
D.他們的科學成果直接促進了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
6.一項對西方七大工業國就業結構演變的研究發現,這些國家近幾十年來出現了一些共同的變化:農業就業人數大幅度下降;傳統制造業就業人數持續下降;生產服務和社會服務興起……管理、專業和技術性的工作快速增加。發生上述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城市化進程加快
C.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D.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
7.一般認為,物質、能量、信息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但是人類對物質、能量及信息的認識深度和利用效率,卻不是同步的,與此相關的科技成就依次是
A.經典力學——互聯網——原子能的利用——相對論
B.相對論——原子能的利用——經典力學——互聯網
C.原子能的利用——經典力學——相對論——互聯網
D.經典力學——相對論——原子能的利用——互聯網
8.下面圖片反映的是
A.勞動者的變化 B.勞動對象的變化 C.生產工具的變化 D.勞動成果的變化
9.有位英國人說:“一便士計時郵改變了我們從朋友處獲取新聞和我們其他團體進行通信的方式;電話改變了我們的談話方式,并擴大了可相互切磋問題的聯系人范圍;互聯網所能改變的不僅囊括了這一切,而且還將遠甚于此!毕铝袑ヂ摼W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可以將計時郵和電話機的優勢集于一體 B.20世紀40年代,因戰爭需要在美國誕生
C.20世紀90年代后發展成為全球信息網 D.推動了信息化社會的出現和知識經濟的發展
10.2009年7月,在百度貼吧里,一個只有標題“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沒有任何內容的貼子,在短短一天內迅速成為網絡第一神帖,點擊數百萬次,回帖數十萬條,引發了一場網友們紛紛參與的網絡集體大狂歡。同時,與其意思相似的流行語開始大行其道。祖國60周年大慶,有網友就打出了“臺灣,你媽喊你回家吃飯!”的口號,得到了普遍認同。由此可見,網絡傳媒
①具有迅速傳遞信息的作用 ②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④決定了社會的輿論導向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科技創新與民生問題密切相關。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A.蒸汽機車、蒸汽輪船的出現,使交通運輸業發生了革命性改變
B.電冰箱、洗衣機、吸塵器的使用,大大減輕了繁重的家務勞動
C.互聯網的出現,標志著人類從信息封閉時代進入大眾傳播時代
D.“南優2號”雜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決未來世界性饑餓問題
12. 20世紀50年代后期,中國植物學家胡先?因批駁蘇聯生物學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周恩來聞之,指出:“科學是科學,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對,我們沒有理由為他辯護,我們應向被批評的胡先輔承認錯誤。對一切科學.都要這樣。”周恩來的這些話
A.反映了學術問題政治化的要求 B.說明當時國內人們不尊重科學
C.體現了“雙百”方針的基本精神 D.明確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13.下列關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①即在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在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②學者于憲法范圍內在學術上有獨立思考、創作、批評、辯論的自由③實施過程歷經曲折④與二千多年前“百家爭鳴”的背景相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現代中國空間技術發展的三個里程碑不包括 A
15.“兩彈一星”研制成功,對當時中國最重要的現實意義是
A.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B.增強了中國的國防實力
C.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D.中國科技水平世界領先
16.這是2004年“感動中國”評委會對某當選人物的評語: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此人取得成就的研究領域是
A.食品流通領域 B.空間技術領域 C.農業科技領域 D.文化教育領域
17.下列所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科技成就,能直接而充分說明科技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經濟發展的有
A.一箭多星技術的掌握 B.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C.葛洲壩水利工程建成 D. 秈型水稻培育成功和推廣
18.科技創新與民生問題密切相關。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A. 汽機車、蒸汽輪船的出現,使交通運輸業發生了革命性改變
B.冰箱、洗衣機、吸塵器的使用,大大減輕了繁重的家務勞動
C. 南優二號”雜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決未來世界性饑餓問題
D. 聯網的出現,標志著人類從信息封閉時代進入大眾傳播時代
19.20世紀新中國取得的下列成就中,正確的排序順序是
①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诘谝慌_巨型計算機研制成功 ③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芘嘤霰蛔u為“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秈型雜交水稻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 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20.從1999年我國第一艘“神舟”號宇宙試驗飛船安全返回到2003年“神舟”五號、2005年“神舟”六號、2008年“神舟”七號、2014年“神州”八號飛船完成載人航行,這些事例生動地說明
①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②中國在原子能、火箭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③中國在航天技術和運載火箭技術方面,已經邁進世界先進國家行列 ④對鞏固國防,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有重要意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21.下列對我國高等教育的說法正確的是
A.1958年,伴隨著全國“大躍進”的形勢,我國的高等教育走上了良性穩定的發展軌道
B.持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對高等教育造成嚴重破壞
C.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開始恢復高考
D.進入9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教育“三個面向”的戰略目標
22.2014年,距鄧小平“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題詞已過去了28年,這一題詞的實質
A.通過教育的發展提高國家和民族的競爭力 B.教育的發展要適合本國國情
C.教育的發展要獨立自主 D.教育的發展要有超前性
23.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旨在
A.大力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B.強調文藝必須為工農兵服務
C.提高人民群眾文藝水平 D.繁榮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
24.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下列搭配正確的是
①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 ②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 ③“雙百”方針—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初步建立 ④《人間喜劇》—19世紀中葉,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矛盾日趨復雜尖銳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5.張建國是和新中國同時誕生的,下列關于他經歷的表述與史實不符合的是
A.1954年,張建國的父親參加了人大代表選舉
B.1958年,張建國放學后,上山砍柴參加大煉鋼鐵
C.1976年,張建國參加全國高考,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
D.1984年,張建國的舅舅回國,來到深圳特區創辦了一家服裝加工廠
二、題(共3小題,26題20分,27題19分,28題11分,合計50分)
26.(20分)科學是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它既能改造人的主觀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觀世界,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對動物的分類基本上是按照從低級到高級的生物進化順序排列的,還注意到環境對生物的影響,記載了一些遺傳和變異的現象。但他的認識沒有得到重視,也沒有人沿著他的道路繼續研究下去。
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正式出版。該書用大量事實論證了自然界生物是不斷進化的,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這就是震撼世界并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進化論。
材料二:這次衛星發射成功,是我國發展空間技術的一個良好開端,是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又一豐碩成果……中國人民這一偉大勝利,給正在堅持武裝斗爭的亞、非、拉各國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 以巨大的鼓舞,給反革命的美帝國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以沉重的打擊,粉碎了他們壟斷空間技術的迷夢。
---- 據新華社電
材料三:神舟六號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車”企業就已經開始計算收益。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7元至12元的回報。航天,將為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多大動力……中國將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崇尚科學、愛好和平的中國,一定會和平利用太空資源、讓太空真正為人類造福。
——據新華社電
材料四: 科學不僅刷新了我們的世界圖景,也刷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學成功的背后,我們必須看到一個潛在的危險正在顯露出來;人類通過大規模地開發大自然,雖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卻動搖了人類生存的根基。
——摘自吳國盛《科學的歷程》
(1)依據材料一指出李時珍和達爾文在生物進化方面認識及影響上的差異。(4分)
(2) 材料二、三在闡述不同時期中國空間技術發展的主導思想側重點有何不同?(2分)結合歷史背景分析差異的原因是什么?(8分)
(3)怎樣理解材料四中科學“動搖了人類生存的根基”?如何應對這種“潛在的危險”?(6分)
26.(1)李時珍的認識沒有形成系統完整的理論,沒有產生廣泛的影響。達爾文的進化論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理論,并產生巨大影響。(4分)
(3)側重點:材料四,軍事政治,以鞏固國防、維護中國的安全;材料五,經濟,科技成果商品化(2分)
原因:材料四,國內:文化大革命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國際:兩極對峙,美國敵視中國,想要扼殺新生的人民政權;60年代中蘇關系也急劇惡化;美蘇兩個大國的爭霸,導致世界局勢緊張。(4分)
材料五,國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生產力為基本任務;國際: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國際環境也趨于緩和。 (4分)
(4)科技發展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環境、社會、倫理等問題。(2分)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下進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強國際合作;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4分)
27.(19分)閱讀材料回答以下問題
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鄧小平
材料二 ①公元9年,西漢時期神話故事敘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記載在《漢書?藝文志》《淮南子》篇中。366年,敦煌石窟開始建造,“飛天”從此成為人類石刻繪畫藝術中精彩而不朽的形象。 ②2007年10月24日,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嫦娥”從此奔月去。
材料三 政府科技經費的投入,從1995年的3800萬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億元,所取得的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達到3.1萬項。 ——《中國現代史綱》
請回答:
(1)建國初期,我國政府作出研制“兩彈一星”的決策,結合材料一說出“兩彈一星”的含義是指什么?(3分)其研制有何重要影響?(4分)
(2)結合材料三及所學知識簡析“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成功的原因。(4分)
(3)結合以上材料和你的認識,談談科技發展需要哪些條件?(4分)科技發展與經濟建設和國家地位的關系怎樣?(4分)
27.(1)含義:原子彈.氫彈,人造地球衛星。(3分)
影響:打破了美蘇兩國對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壟斷,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加強了中國的國防,為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安定的環境。(4分,答到2點即可。)
(3)原因:國家實力的強大;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廣大科技工作者獻身科技事業;航天科技發達。(4分,答到2點即可。)
(4)條件:國家重視;決策科學;科研隊伍努力;經費保障投入;教育水平提高等。(3分,答出其中4點即可得滿分)
關系:科技發展決定了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速度,同時它的發展又依靠經濟這一物質基礎的發展;科技發展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4分)
28.(11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牛頓(1642~1727),畢業于劍橋大學,后任該校教授。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會長。牛頓除了在力學方面的貢獻外,還是微積分的發明人之一;同時,他發現了太陽光的光譜,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等。
材料二 愛因斯坦(1879~1955),德國物理學家。1905年獲哲學博士學位。曾在多所大學任教授,并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21年,他因在光電效應上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1940年入美國籍。
材料三 普朗克(1858~1947)是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慕尼黑大學教授,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因提出量子假說獲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牛頓在物理學方面的突出貢獻是什么?這一成就有何影響?(4分)
(2)材料二中愛因斯坦在物理學方面的突出貢獻是什么?有什么意義?
(3)材料三中普朗克是如何促使物理學有重大進展的?
(4)概括三位科學家取得物理學方面成就的共同原因(2分)
28.(1)創建經典力學體系,(1分)影響:標志人類科學時代的開始、引發第一次技術革命(工業革命)、為法國啟蒙思想和唯物主義哲學奠定科學基礎等。(2分)
(2)提出相對論,(1分)是物理學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極大擴展了物理學應用的領域;為人們提供了辯證看待世界的途徑。(2分)
(3)提出量子理論(1分)標志著人類認識客觀規律由宏觀世界深入到了微觀世界;對其他科學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2分)
(4)科學家們勇于探索、善于觀察、執著追求的科學精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進步。(2分)
必修三第六單元檢測一參考答案:xcz
1-10 BADBA DDCBA 11-20 CCBAB CDDCC 21-25 BADBC
26.(1)李時珍的認識沒有形成系統完整的理論,沒有產生廣泛的影響。達爾文的進化論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理論,并產生巨大影響。(4分)
(3)側重點:材料四,軍事政治,以鞏固國防、維護中國的安全;材料五,經濟,科技成果商品化(2分)
原因:材料四,國內:文化大革命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國際:兩極對峙,美國敵視中國,想要扼殺新生的人民政權;60年代中蘇關系也急劇惡化;美蘇兩個大國的爭霸,導致世界局勢緊張。(4分)
材料五,國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生產力為基本任務;國際: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國際環境也趨于緩和。 (4分)
(4)科技發展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環境、社會、倫理等問題。(2分)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下進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強國際合作;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4分)
27.(1)含義:原子彈.氫彈,人造地球衛星。(3分)
影響:打破了美蘇兩國對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壟斷,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加強了中國的國防,為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安定的環境。(4分,答到2點即可。)
(3)原因:國家實力的強大;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廣大科技工作者獻身科技事業;航天科技發達。(4分,答到2點即可。)
(4)條件:國家重視;決策科學;科研隊伍努力;經費保障投入;教育水平提高等。(3分,答出其中4點即可得滿分)
關系:科技發展決定了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速度,同時它的發展又依靠經濟這一物質基礎的發展;科技發展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4分)
28.(1)創建經典力學體系,(1分)影響:標志人類科學時代的開始、引發第一次技術革命(工業革命)、為法國啟蒙思想和唯物主義哲學奠定科學基礎等。(2分)
(2)提出相對論,(1分)是物理學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極大擴展了物理學應用的領域;為人們提供了辯證看待世界的途徑。(2分)
(3)提出量子理論(1分)標志著人類認識客觀規律由宏觀世界深入到了微觀世界;對其他科學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2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1917.html

相關閱讀: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廣東省“十二校”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