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歷史意義
(2)蘇維埃政權的鞏固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俄國二月革命和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的出現;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意義;鞏固蘇維埃政權的措施;國內外敵人向蘇維埃政權的進攻及其被粉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建立。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比較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
背景險惡的戰爭環境和物資極度匱乏國際環境改善,但經濟形勢嚴峻,政治危機嚴重
直接目的戰勝國內外敵對勢力解決國內嚴重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
實質排斥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嘗試“共產主義”,用單純的行政手段來管理經濟利用商品和市場貨幣關系恢復與發展經濟
主要內容農業無代價的征收農民余糧用固定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工業把大中小企業收歸國有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
商貿禁止商品貿易從產品交換到允許自由貿易
分配形式強制勞動,實行平均主義配給制,“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廢除平均主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
政治影響由于對農民的剝削,工農聯盟幾乎破裂;保證了軍事斗爭的勝利從根本上鞏固工農聯盟和蘇維埃政權
經濟效果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使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并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評價對國家經濟造成不良影響,引起工農群眾不滿,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使工農業生產逐步恢復到戰前水平,受到廣大工農的歡迎,是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相同點(前提)都掌握了國家政權和經濟命脈;(根本目的)鞏固政權;(內容)都涉及農業、工業、商貿和分配等方面;(結果)都使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
(3)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和農業集體化方針的確定;五年計劃的實施及成就;蘇聯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蘇聯憲法;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盛行;蘇聯的大清洗運動。
斯大林模式與英國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的比較
斯大林模式英國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
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資料私有制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所有制并存
工業化道路優先發展重工業先輕工業后重工業農輕重協調發展
農業制度全盤集體化資本主義農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體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政治體制蘇維埃體制(高度集中)、一黨制、終身制君主立憲、兩黨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蘇聯幾種經濟模式的比較分析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
農業余糧收集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集體化
工業大中型企業一律收歸國有,對小企業實行監督(單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國家資本主義高度集中的國家計劃模式,直接管理
貿易取消自由貿易(否點商品貨幣關系)恢復自由貿易,允許商品買賣排斥商品和市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3237.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