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識:
知道對于二戰后科學技術革命有重要影響的20世紀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知道二戰后科學技術革命的主要成就。理解科技革命的社會條件,理解科技革命對當代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發展的影響,理解科技發展的“雙刃劍”作用。
2、技能:
利用多學科知識、理論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從社會學、倫理學等角度反思科技進步給人類帶來的困惑與挑戰,使學生初步學習利用多學科知識與理論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讓學生上臺講解戰后科技革命的某一方面成就及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使學生進一步學習既生動又清晰地闡述史實、歸納觀點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引導學生搜集人類戰后科技發展的成就,使學生進一步強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價值觀認同,并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欽佩人類文明創造力的美好情感。通過引導學生思考科技發展的“雙刃劍”作用,培養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
二、各欄目的參考答案
(一)練習與測評
1、戰后科學技術革命出現了哪些領域的高新技術?各舉一項該領域的高新技術發明,并說說這次科技革命有什么特點。
答:戰后科學技術革命出現的高新技術領域包括:(1)能源領域,如核能的利用;(2)信息技術領域,如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的發明等;(3)空間技術領域,如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等;(4)化學材料領域,如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的發明;(5)生物工程領域,如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立等。
這次科技革命的特點是:(1)從席卷的國家和地區及技術革命涉及的領域等方面來看,規模都超過以往的科學技術革命;(2)各中學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3)開辟了用機器部分代替人的腦力勞動的時代;(4)科學技術日趨社會化,國家作為社會的總管理者,直接干預科學技術工作;(5)科學技術發展加速化,節奏很快。
2、戰后科學技術革命對當代世界的影響有哪些?
答:科學技術革命對當代世界的影響包括:(1)引起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白領工人”階層不斷擴大;(2)高新技術的競爭與合作加強各國經濟之間的依存關系,加速全球化進程,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3)科學技術的發展作為一把“雙刃劍”,也使全球問題日益嚴重,如生態環境惡化、能源危機等。
(二)探索與爭鳴
20世紀的科技革命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當我們盡情贊頌科技進步帶來美好未來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反思科技進步給人類帶來的諸多困惑與挑戰,比如:科學主義對人文精神的沖擊,科技進步對現有道德規范的沖擊,科技進步與戰爭的威脅等,選擇一個視角,結合歷史與現實,談談你的看法。
教師引導建議:
這是一個開放性較強的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做準備后進行課堂研討,也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引起學生的思考。在進行這個欄目的探討時,要注重提示中標注的“結合歷史與現實”,以歷史上的事件和時政事件相印證,也可以用歷史經驗和教訓反思現實問題。在討論或教師闡發過程中,注意以下觀點的滲透:
1、科學技術的發展本身是中性的,人類的利用使它成為“雙刃劍”。
2、人類解決科學技術發展中產生的諸多問題,應當在發展中解決問題,而非停滯不前。
3、人類發展科學技術的宗旨是為了改善人類生活質量,促進世界和諧發展,科技進步需與人文發展相結合,才能保證科技進步為人類謀福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3585.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