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整合】
【要點熱點探究】
探究點一 中國的地形
1.地形的總體特征: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下降;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2.各類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⑴三大平原的位置和地形特征:①東北平原: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遼河平原組成,分布于大、小興安嶺與長白山之間,包括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各一部分。是中國最大的平原,海拔多200米以下;地勢坦蕩,黑土廣布,多沼澤地。②華北平原:由海河平原、黃淮平原組成。是中國第二大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勢平坦,多黃土。③長江中下游平原:由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太湖平原、長江三角洲組成。中國第三大平原,呈東西狹長形,地勢低平,河湖密集,呈水鄉特色。
3.中國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⑴地震分布地區:①東南部的臺灣、福建廣東沿海;②汾渭斷裂帶、太行山沿線、京津唐和渤海沿岸;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西部、云南中南部和西藏;④西北的河西走廊、六盤山和天山南北。⑵火山分布地區:①內蒙古高原南部;②東北地區山地;③臺灣、海南島等地。
例1 (2011年浙江省嘉興市高三測試二,2011.4)下圖為我國某地地形剖面圖,讀圖回答⑴-⑵題
⑴該地所在的地形區是
A.橫斷山區 B.三江平原 C.江漢平原 D.黃淮平原
⑵對該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A.伏旱明顯 B.春旱嚴重 C.水能豐富 D.黑土廣布
答案:⑴C ⑵A
【變式訓練】(2007年高考江蘇卷地理)下圖為“我國某地區某一緯線附近地形剖面示意圖”。讀圖,回答⑴~⑵題。
⑴該地區主要位于我國( )
A.西北地區B.東北地區C.華北地區 D.西南地區
⑵甲地所屬的自然帶是( )
A.熱帶雨林帶 B.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C.亞寒帶針葉林帶 D.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命題意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是提高地理能力的前提。如果不能熟練掌握和運用我國主要地形區的地形特點和我國自然帶分布概況,就不能成功得分。
解析:甲地形區西側的地形特點是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平均海拔約4000米,屬第一級階梯,是我國橫斷山區;甲地形區平均海拔約500米,有地形崎嶇的特點,屬第二階梯,是四川盆地。甲地地處秦嶺-淮河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自然帶應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答案:⑴D ⑵B
探究點二 中國的氣候
1.冬、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⑴冬季氣溫分布特點及成因:①特點: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東部地區最為突出。②成因:緯度跨度大,冬季北方正午太陽高度低,晝長較短;冬季風受山嶺重重阻擋,對南方地區的降溫作用遠遠小于北方。
⑵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及成因:①特點:南北溫差小,全國普遍高溫。②成因: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南方雖然太陽高度大,但北方緯度高,白晝時間長,縮小了南北太陽輻射差異。
2.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⑴特點: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⑵成因:①我國東南臨海,西北深入亞歐內陸,使得我國的水循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弱;②夏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影響程度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
3.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大致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為界,習慣上,把該線以東、以南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稱為季風區,而把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我國冬季風勢力強大,全國除青藏高原由于地勢高,云貴高原、臺灣和海南島等地因為山嶺重重阻擋,幾乎不受冬季風的影響外,其他廣大地區都受冬季風的影響。由此可見,冬季風加劇了我國北方的嚴寒,并使南北溫差增大。影響我國的夏季風,包括從太平洋來的東南季風和從印度洋來的西南季風。夏季風溫暖、濕潤,所到之地,降水普遍增多。但其勢力弱,發展慢,影響的時間短,特別是控制北方的時間更短。
5.氣候的主要特征: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例2 (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福建卷)氣溫、降水量和日照時數過高或過低都會給柑橘的生長發育帶來風險,氣候風險度越大,柑橘減產的可能性也越大。下圖示意我國大陸亞熱帶柑橘產地氣候風險度分布。讀圖完成⑴~⑵題。
⑴圖中E、F兩地氣候風險度分別可能為
A.0.55 0.50 B.0.30 0.50 C.0.55 0.35 D.0.30 0.35
⑵導致E、F兩地氣候風險度差異的因素主要是
A.大氣環流、地形 B.大氣環流、海陸位置
C.緯度位置、地形 D.海陸位置、河網密度
⑶若圖示地區氣候變暖,以下四地中風險度降低最明顯的是
A.E B.F C.G D.H
命題意圖:試題以“我國大陸亞熱帶柑橘產地氣候風險度分布”為材料,突出考查考生獲取圖中信息,綜合分析我國不同地區氣候的影響因素。試題立意于主干基礎知識,但材料及其呈現形式新穎,設問角度獨特,能較充分地考查出學生的實際能力。
解析:⑴根據等值線分布規律,圖中E地位于兩條等值線中數值偏小的閉合等值線內,則E地氣候風險度屬于(0.25,0.45),F地則位于數值偏大的閉合等值線內,則F兩地氣候風險度屬于(0.45,0.65),結合四個選項,B項滿足條件。⑵E地氣候風險度小于F地,E, F兩地緯度位置接近,E地位于四川盆地內,F地位于武夷山區,根據題干信息“氣溫、降水量和日照時數過高或過低都會給柑橘的生長發育帶來風險,氣候風險度越大”,可知F地氣溫、降水量和日照時數過高或過低,河網密度與之無關,結合選項可知,大氣環流、地形是導致E、F兩地氣候風險度差異的主要因素。⑶若圖示地區氣候變暖,則緯度最高的H地原來相對氣溫低,所以H地氣溫變化小對給柑橘的生長發育帶來風險小。
答案:⑴B ⑵A ⑶D
探究點三 我國的氣象災害
氣候災害 形成原因發生時間 影響范圍 帶來后果
寒潮
源于西伯利亞、蒙古一帶的大范圍的強冷空氣侵入我國秋末、冬季、初春除西藏、云貴地區以外的廣大地區能帶來嚴寒、大風、霜凍等惡劣天氣
臺風發源于熱帶洋面的強烈氣旋夏、秋季節廣東、臺灣、海南、福建等省以及沿海其他省區狂風、特大暴雨帶來災害,但可解除高溫,緩和伏旱
水旱災害
我國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及臺風帶來的特大暴雨不同季節交替出現我國大部分地區,尤以東部地區較為嚴重給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嚴重損失
【課時作業】
一、單項選擇題
(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北京卷)下圖為某日中國東部一條經線附近地區的天氣狀況示意圖,讀圖,回到第7題。
1.該日最可能出現在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011屆山東省濟南市高三教學質量調研一模)下圖為我國北京、廣州、武漢、哈爾濱四個城市的季節分配示意圖,讀圖回答2-3題。
2.圖示季節分配自上而下依次為
A. 北京、廣州、武漢、哈爾濱 B. 北京、武漢、哈爾濱、廣州
C. 廣州、武漢、哈爾濱、北京 D. 廣州、北京、哈爾濱、武漢
3.關于季節更替的敘述錯誤的是
A. 低緯度地區季節更替不明顯
B. 中緯度地區季節更替明顯
C. 高緯度地區季節更替明顯
D. 季節更替取決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
(2011年廣州市普通高中畢業班綜合測試二)下圖是我國某地區氣溫、降水量和蒸發量年內分布示意圖,完成4~5題。
4.該地區位于我國
A.華北地區 B.華南地區 C.青藏地區 D.西南地區
5.有關該地區自然環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A.植被為常綠闊葉林 B.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
C.農業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D.一年中春季最干旱
(2011年4月吉林省高考復習質量監測)表1中甲、乙、丙、丁代表我國成都、武漢、上海、昆明四個城市(不是順次對應),分析表1完成6~7題。
表1:四個城市的氣象資料統計
城市一月平均氣溫(°C)七月平均氣溫(°C)日平均氣溫≥10°C積溫無霜期天數年日照時數
甲3.527.84985.4225.82014.0
乙2.729.15233.1238.62058.4
丙5.525.65107.2277.91228.3
丁7.819.94490.3226.22470.3
6.對于丙城市相關氣象資料的分析,正確的是( )
A.一月均溫比甲高,主要是因為大氣的保溫作用強
B.七月均溫比乙低,主要是因為地形阻擋了溫暖的夏季風
C.年日照時數比甲少,主要是因為地勢較低
D.無霜期比乙長,主要是因為受冬季風影響小
7.氣溫年較差最小的城市及其影響因素是( )
A.乙 地形 緯度 海陸分布B.乙 地形 緯度 鋒面活動
C.丁 地形 緯度 鋒面活動D.丁 地形 緯度 海陸分布
(2011屆浙江省五校高三第一次聯考)下表為我國五個自治區行政中心城市氣候資料表。讀表格數據,回答8~9題。
8.代表銀川的序號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9.城市①冬春季節降水較多的原因是 ( )
A.副高控制 B.蒙古高壓控制 C.熱帶氣旋影響 D.西風氣流影響
(2011屆天津市河西區第一學期高三年級期末質量調查)是梅雨”,經濟學家說“江南是財賦”,而地理學家說“江南是丘陵”;卮10、11題。
10.江南丘陵的范圍是( )
A.長江以南、珠江以北、天目山以西、巫山以東
B.淮河以南、南嶺以北、天目山以西、巫山以東
C.長江以南、珠江以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東
D.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南、南嶺以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東
11.目前,江南丘陵地區發展農業的重要措施有( )
①大力改良紅壤 ②擴大棉花種植南積 ③應用大型農業機械 ④封山育林保持水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2屆湖北省部分重點中學高三年級起點考試)右圖為我國四條東北??西南走向山脈,讀圖回答12-13題。
12.山脈①東西兩側的地形區分別是( )
A.華北平原黃土高原B.東北平原內蒙古高原
C.內蒙古高原東北平原D.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13.山脈②東西兩側地形區的主要地理事物分布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閩江水系,長江水系 B.種植業,畜牧業
C.落葉林,針葉林 D.冬小麥,谷子
(2011屆東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一次聯考試題)下圖中甲圖為我國某區域圖,乙圖為甲圖中5596山地的氣溫、降水與高度的關系;卮14?15題。
14.甲圖中山峰最可能位于( )
A.天山山脈 B.祁連山脈 C.橫斷山脈 D.長白山脈
15.乙圖年降水量最多的地點的海拔高度及年較差約為( )
A.930米 10℃ B.2900米 10℃
C.2900米 35℃ D.930米 35℃
二、綜合題
16.讀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甲圖中阿爾金山脈的走向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圖中重慶與貴陽兩城市之間的實際距離約為___________(選擇填空)。
A.300kmB.330km
C.400kmD.430km
(3)填表回答:①、②兩大地形區中典型的地貌類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
典型地貌類型地質作用
①
②
(4)試比較圖中兩條河流的主要補給類型及徑流量季節變化特點。
主要補給類型徑流量季節變化特點
A河
B河
17.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昆明和貴陽的四季分配示意圖
材料二 昆明和貴陽氣溫年較差、日較差比較表
年較差日較差(℃)
(℃)年平均1月4月7月10月
昆明12.111.113.914.87.28.8
貴陽19.18.06.99.38.07.5
材料三 昆明和貴陽的降水量、降水日數及相對濕度比較表
月份11~4月5~10月
降水量(毫米)降水日數(天)相對濕度(?)降水量(毫米)降水日數(天)相對濕度(?)
昆明116.331.066918.1103.679
貴陽278.580.977849.895.076
(1)簡要概括昆明和貴陽的四季分配特點。
(2)比較昆明和貴陽氣溫年較差、日較差的不同特點。
(3) 1月昆明和貴陽的氣溫日較差相差 ℃,達到全年差異最大值。分析1月貴陽氣溫日較差小于昆明的原因。
18.讀“我國部分省區2010年1月份等溫線分布圖”,完成下列問題。
(1)說出圖中O℃等溫線的地理位置。
(2)判斷圖中甲、乙兩地氣溫大小范圍。
(3)圖中A、B處等溫線分布有何差異?原因是什么?
(4)丙處東西兩側相比,氣溫存在什么差異?試分析原因。
參考答案與試題詳細解析
1.答案:B
解析:以天氣狀況示意圖為情景,考查天氣形成的季節,需要考生聯系生活經驗、運用天氣預報相關知識作答,屬于較易試題。該圖的判讀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所學知識,首先要求考生對于天氣符號比較熟悉,其次要求考生要具備一定的空間定位能力。根據圖像判斷,我國東部地區的這條經線在華北地區出現了沙塵,可判斷為冬春季節,排除C、D;在東北地區出現了小雪、小雨、大風;可進一步判斷為B。
2.答案:D
9.答案:D
解析:由上題可知,①城市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冬春季節受盛行西風帶和北大西洋水汽影響降水多,故D正確。
10.:答案:D
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D項正確。
11.答案:B
解析:江南丘陵地區土壤為紅壤,肥力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水土流失嚴重,該區域發展農業的重要措施是改良土壤和保持水土。
12.答案:B
13.答案:D
14.答案:C
解析:根據經緯網可知,該區域位于我國的西南地區,天山山脈、祁連山脈位于我國的西北地區,長白山脈位于東北地區,故答案為C。
15.答案:B
解析:本題的解題關鍵在于找出圖中氣溫及降水量對應的橫坐標和縱坐標的數值。據圖可知,年降水量最多的地點對應的海拔高度約為2 900米,且該地對應的7月份氣溫約為13℃,1月份氣溫約為3℃,則年較差約為10℃。
16. 答案:東北?西南走向 (2)B (3)
典型地貌類型地質作用
①風積地貌(沙漠、沙丘)風力沉積作用
②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流水溶蝕(流水侵蝕)作用
(4)
主要補給類型徑流量季節變化特點
A河冰雪融水大
B河雨水(大氣降水)小
17. 答案:(1)昆明全年無夏,春秋相連,約有3個月的冬季(或昆明四季如春),而貴陽則是四季分明
(2)昆明具有氣溫年較差小,日較差大的特點;而貴陽則是年較差大,日較差小
(3)7 由材料三可知,1月(冬季),貴陽(易受昆明準靜止鋒影響)降水日數較昆明多(空氣相對濕度大),白天云層對大氣輻射的削弱作用強,氣溫較低;夜晚云層加強大氣逆輻射強度,大氣起到保溫作用,氣溫較高,所以貴陽氣溫日較差較小[或1月(冬季),昆明降水日數較貴陽少,白天云層對大氣輻射的削弱作用弱,氣溫較高;夜晚大氣逆輻射弱,大氣保溫作用差,氣溫較低,所以昆明氣溫日較差較大]
18. 答案:(1)秦嶺??淮河一線 (2)甲地:O℃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4125.html
相關閱讀: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第一輪教材復習 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考點整合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地理中國地理景觀與區劃專項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