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內容和積極作用。
2.掌握科舉制的形成、發展和進步作用。
3.掌握隋唐兩代對府兵制的改革和府兵制的作用、弊端及其崩潰;掌握募兵制的形成、特點及其對封建統治的利弊;掌握府兵制與募兵制的異同點。
4.掌握隋唐時期租庸調制的調整及其進步作用。
5.掌握兩稅法產生的歷史背景、內容和結果、影響。
德育目標
1.通過學習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完備和科舉制的形成、發展,分別認識我國封建社會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和選官制度的重大進步。進一步認識它們都因曾在歷史上發揮過進步作用,而被歷朝歷代所沿用。
2.通過學習府兵制崩潰的原因,認識到均田制是府兵制賴以推行的經濟基礎,均田制遭到破壞是府兵制崩潰的根本原因,從而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作用。
3.學習兩稅法產生的歷史背景、內容和結果、影響,認識到兩稅法的推行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但是唐朝實行兩稅法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客觀上導致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從而激化了階級矛盾,也使唐朝的統治日漸衰敗。
4.隋唐的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唐朝基本沿襲隋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制度,但隋朝短期而亡,唐朝卻繁榮強盛。認識一個盛世社會的出現需要一個統?、安定的社會環境,需要統治者注意發展生產,休養生息,勤政愛民。
能力目標
1.指導學生分析隋唐時期實行的各項制度對封建統治的利弊,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多角度觀察和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2.指導學生分析隋唐各項制度的內容及其作用,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對比分析租庸調制和兩稅法的不同之處,培養學生用比較法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完備和積極作用與意義。
2.科舉制的創立、發展及其作用和意義。
3.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
4.兩稅法的特點、作用和意義。
難點
1.府兵制的崩潰。
2.兩稅法的局限性。
3.唐朝基本沿襲隋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制度,但隋朝短期而亡,唐朝卻繁榮強盛的原因。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主要敘述隋唐兩代的統治制度,內容比較散,涉及政治上的官制、選官制;經濟上的賦役制度和軍事制度。
1.本節內容分兩課時。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注意詳略得當。
2.對一些重點、難點以討論法和講解法為主。盡量多設計一些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然后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老師再做講解。
3.對一些有繼承、發展的事件,如科舉制的發展,以及一些聯系比較的問題,可適當制作一些圖表,既幫助學生記憶,又可以使所比較事件的異同點顯得一目了然。
4.在教學過程中還可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題,使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
教學媒體
1.投影儀。
2.自己課前制作的投影圖片《唐朝歷史發展情況表》《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的演變》《府兵制、募兵制對比表》《北魏、隋唐賦稅制度簡表》。
教學方法
1.討論法:組織學生對府兵制崩潰的原因、府兵制與募兵制的比較、兩稅法的局限性、唐朝基本沿襲隋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制度,但隋朝短期而亡,唐朝卻繁榮強盛的原因等問題展開討論。
2.講解法:對于一些理性內容,在指導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做講解。
3.聯系比較法:在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對一些問題展開比較。如:府兵制與募兵制、租庸調制與兩稅法、科舉制與九品中正制等。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結構和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之一:內容概括式導入
[師]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第四章,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隋唐的前三節,我們知道,隋朝建立于581年,589年統一中國,雖然隋煬帝殘暴的統治,使隋朝只存在了30年,但是卻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唐建立于618年,經過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到唐玄宗統治前期進入開元盛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755年到763年的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而衰。唐朝后期的統治出現了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等現象,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進一步促使唐朝的衰弱。經過唐末農民起義的打擊,唐政府從此分崩離析、名存實亡。繁盛的唐王朝統治了中國近300年,是封建王朝統治時間最長的朝代。
一個30年。一個近300年,但是他們的統治制度卻基本相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學習第四節,隋唐制度的革新。
之二:復習提問式導入。
[師]前兩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唐朝從建立到滅亡的發展過程。我們先來回憶一下這個過程。
[生]唐建立于618年,經過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到唐玄宗統治前期進入開元盛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755年到763年的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而衰。唐朝后期的統治出現了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等現象,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進一步促使唐朝的衰弱。經過唐末農民起義的打擊,唐政府從此分崩離析、名存實亡。
[師]回答得非常好。我們可以把唐朝歷史的發展情況總結為下列圖式。
[投影顯示]
[師]大唐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最繁榮強盛的王朝,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榮強盛的王朝。在前面兩小節,我們已學習了唐朝繁榮強盛的原因。大家是否還記得貞觀之治的表現。
[生]政治方面,一是知人善任,虛懷納諫;二是革新政治。經濟方面,??是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二是戒奢從簡。文化方面,興科舉,以儒為師,大辦學校。
[師]很好。今天我們具體來學習唐太宗是怎樣革新政治的。
[板書]第四節 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三省六部制
[教師提問]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時期推行的一種官制,請大家回憶??下。隋唐以前的官制是怎樣的?
[學生回答]秦朝設“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別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太尉負責管理軍事。“三公”以下設“九卿”,分掌政務。
[教師提問]好。這是秦朝,那么漢朝呢?
[學生補充]兩漢基本沿襲秦朝的官制,但漢武帝以后,實行了一套比秦朝更為嚴密的監察制度,建立了刺史制度。東漢時期,刺史的監察權進一步加強,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東漢末年,執掌州的軍政大權,成為州的最高長官。
[教師提問]很好。那么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隋唐為什么要改革原來秦漢的官制呢?大家可以討論討論。
[學生甲回答]原來的官制容易形成丞相專權。
[學生乙回答]原來的官制分工不明確,導致辦事效率低。
[教師講述]常好。從我們學到的丞相的職能、刺史權力的演變,我們可以看出原來的官制有容易形成丞相專權、分工不明確,導致辦事效率低等缺點。所以,隋文帝綜合漢魏以來的官制,在中央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時進一步明確劃分了三省的職權。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看書,然后來說說三省及其長官的職能。
[學生回答]三省分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有不可行的應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教師提問]六部是哪六部?他們的職責分別是怎樣的?
[學生回答]六部為尚書省下設機構,包括吏、戶、禮、兵、刑、工。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戶部主管戶口、賦稅等,禮部主管國家禮儀制度,兵部主管軍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國家的工程建設。
[教師講述]大家?定要把三省和六部的職責記清楚,不可搞混淆。中書省在隋朝時稱內史省,負責草擬政令,是決策機構。門下省掌政令政策的審核,是審核機構。尚書省負責執行,即為行政機構,?下設六個部。六部用通俗的話講就是具體做事的機構。吏即官吏;戶即戶籍;禮即禮儀;兵即軍事;刑即刑法;工即工程。其中戶還要管理賦稅,這是因為古時收稅是根據戶口的。為了方便記憶,我們可以把三省六部制制作成下列圖表。
[投影顯示]
[教師提問]三省六部制的推行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回答]第一,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第二,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三省長官的品級又較低,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教師講述]在秦漢,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處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每當皇帝無能,丞相就可能專權。三省六部制的設立,三分相權,有利于: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加強了皇權;同時擴大了議政人員的名額,收到了集思廣益的效果;第三,各部職責有明確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權與政令的貫徹執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發揮了國家機構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我國官制史:的重大變革,它標志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歷朝基本上沿用這種制度。
[教師過渡]隋唐不僅改革了官制,還改革了選官制度。
[板書]二、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
1.科舉制形成的原因
[教師提問]大家回憶一下以前所學的內容,我們曾經學到哪些選官制?
[學生回答]漢朝時建立了察舉制,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魏晉以后形成士族制度。
[教師提問]這幾種選官制度有什么局限性呢?
[學生回答]察舉制主要根據人才在地方上的聲望。隨著地方豪強勢力的發展,封建國家的行政組織日趨癱瘓,聲望影響逐漸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門第族望成為選舉的主要依據,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發展起來。以后,進一步促進了漢魏之際士族的形成以及西晉以后:上族制度的鞏固與發展。
士族是以家族為基礎,以門第為標準,在社會上形成的地主階級中的特權階層。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等方面都享有特權。東晉末年以后,士族在奢侈腐化中開始走向衰落,于是庶族地主代之而起。
[教師講述]對原來的選官制度,發展到士族制度時,危害已經很嚴重了。一方面出現了危及統治的特權階層??士族,另一方面政府也難以找到真正的有用人才,而且還會激化社會矛盾。這樣就促使統治者改變選官制度,同時,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階級關系的變動也導致了科舉制度的推行。
自從北魏以來,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庶族地主階級也相應得到發展,形成了一種社會力量。他們要求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這樣,隨著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原來的選官制度已經無法推行下去,科舉制就形成了。
[板書]
1.科舉制形成的原因:士族的腐朽導致衰落
農業生產的發展導致庶族地主的興起
2.科舉制的形成和發展
[教師講述]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到隋煬帝時形成制度。這種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稱為科舉制度。到唐朝科舉制度發展到完善。唐太宗時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后成為定制。
[教師板書并講述]
[教師提問]我們一起來看課本第二目,來歸納一下科舉制的作用。
[板書]3.科舉制的作用
[學生回答]科舉制的作用可以歸納為(1)起到抑制門閥的作用;(2)擴大了官吏來源和封建統治基礎;(3)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質;(4)大大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
[教師提問]歸納得非常好。除了這四點外,聯想唐朝文化發展中的特色,科舉制還可以有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促進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唐朝詩歌的繁榮。
[教師講述]很好。因此,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但是科舉制也有局限性,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應付考試,忽視了實用性的學問。
[教師講述]我們來看一個例題,這是2000年全國文科綜合卷中的一個題目。
[投影顯示]
[學生回答]答案是A。
[教師講述]隋唐科舉制是當時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措施之一,所以可以排除B選項?婆e制抑制的是原來的士族門閥,并不抑制其余顯貴,所以可以排除D選項。科舉制可以促進文化的發展,但是并不主要促進科技文化的發展,所以又可以排除C選項。
[教師過渡]在唐朝,其統治制度基本都沿用前朝,包括土地制度。
[板書]三、均田制
[教師講述]唐朝的土地制度沿用北魏的均田制。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北魏均田制的內容。
[學生回答]均田制的主要內容包括:一、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量的田地。二、土地不得買賣。三、官吏在任時可按級別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四、受田的農民每年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租調,丁男還要負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教師講述]隋唐都沿用了這一制度。均田制是我國歷史上較完備的一種土地制度。是封建國家利用其所掌握的無主的荒地,使廣大喪失和缺少土地的農民同土地重新結合起來的制度,基本解決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同勞動者分離的問題。而且統治者有了較為穩定的財政收入和力役、兵役的來源。在此基礎上,隋唐政府得以實行府兵制度和租庸調制。
[課堂總結]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這種繁榮,在政治上就主要體現在對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雖然唐朝在制度上并沒有什么創新,但是唐初統治者善于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勵精圖治,知人善任,虛懷納諫,以及對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的完善都促進了唐朝的繁榮。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之一:敘述式導入:
[師]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隋唐時期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有:中書省負責草擬政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個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戶部主管戶口、賦稅等,禮部主管國家禮儀制度,兵部主管軍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國家的工程建設。
三省六部制的設置有比較積極的作用:一加強了皇權;二擴大了議政人員的名額,收到了集思廣益的效果;三各部職責有明確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權與政令的貫徹執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發揮了國家機構的效能。
另外,上節課我們還學習了科舉制。隋文帝時,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到隋煬帝時,建進士科,形成制度。這種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稱為科舉制度。到唐朝科舉制度發展到完善。唐太宗時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后成為定制。
科舉制的推行,也有比較積極的作用,一起到抑制門閥的作用;二擴大了官吏來源和封建統治基礎;三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質;四大大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五促進了唐朝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唐詩的繁榮。
隋唐時期的土地制度是沿用北魏的均田制,均田制是我國歷史上較完備的一種土地制度。是封建國家利用其所掌握的無主的荒地,使廣大喪失和缺少土地的農民同土地重新結合起來的制度,基本解決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同勞動者分離的問題。而且統治者有了較為穩定的財政收入和力役、兵役的來源。在此基礎上,隋唐政府得以實行府兵制度和租庸調制。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唐朝的兵制和賦稅制度。
之二:復習提問式:
[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隋唐時期的官制??三省六部制、選官制??科舉制。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首先來看一下三省六部制的內容和作用。
[生]三省有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是草擬政令、審核政令和執行政令的機構。作用是:一加強了皇權;二擴大了議政人員的名額,收到了集思廣益的效果;三各部職責有明確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權與政令的貫徹執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發揮了國家機構的效能。
[教師講述]答得很好。大家來看一下投影。
[投影顯示]
[師]我們再復習一下科舉制的建立、完善和作用。
[生]隋文帝時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貞觀時增加了考試科目;武則天時增加取士人數,還首創武舉和殿試;開元年間,提高科舉考試地位。作用是:(1)起到抑制門閥的作用;(2)擴大了官吏來源和封建統治基礎;(3)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質;(4)大大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5)促進了唐朝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唐濤的繁榮。
[教師講述]答得很好,我們來看一下投影顯示的隋唐時期科舉制的發展情況表。
[投影顯示]
[師]好,我們繼續回憶:隋唐的土地制度是
[生]均田制。
[師]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唐政府實行了
[生]府兵制和租庸調制。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唐朝的兵制和賦稅制度。
[板書]四、從府兵制到募兵制
1.隋文帝繼承和改革府兵制
(1)措施
[教師提問]府兵制源于西魏,隋文帝繼承了府兵制并對府兵制進行了改革,那么隋煬帝對府兵制的改革有哪些措施?
[學生回答]隋文帝時把軍人戶籍編人州縣,同樣分到田地,不再實行軍民異籍。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寓兵于農”“兵農合一”。
[教師講述]西魏初創府兵制時,基本上采取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政策。一人當兵,全家編入軍籍,稱為軍戶,不屬于州縣管理。隋文帝改革的關鍵措施就是有原來的兵農分離發展為兵農合一。與農民一樣接受政府的土地,平時從事農業生產,農閑時進行軍事訓練。府兵及全家都歸人州縣戶籍,只有府兵本人由軍府統領。后又改革為,府兵從均田農民中征發來,服役時的衣糧裝備由個人負責,但租調全免。
[教師提問]這樣的改革有什么作用呢?
[板書](2)隋朝府兵制的作用。
[學生回答]作用有第一,有利于農業生產;第二,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戶口和賦稅收入;第三,擴大了兵源;第四,清除了胡漢分治的遺跡。
[教師講述]對,由于“寓兵于農”“兵農合一”,因此就增加了農業人口的數量,這樣就既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又增加了政府的賦稅收入。另外又改變了原來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政策,這樣就既擴大了兵源,還清除了胡漢分治的遺跡?傊欣趪业慕y一、富強和民族的融合。
[教師提問]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府兵制的基礎是什么?
[學生回答]是均田制。
[教師提問]唐朝的基本兵制也是府兵制。唐太宗時。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我們先來看具體的措施。
[板書](1)措施
[學生回答]具體的措施有:第一,增加府兵的數量,且將三分之一以上的軍府設置在關中;第二,實行兵將分離;第三,府兵服役期間,免征租庸調,但自備武器、糧食等。
[教師提問]唐太宗對府兵制的改革有什么作用和不利影響呢?
[板書](2)唐朝府兵制的利弊
[學生討論后,回答]作用是,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不易形成將帥擁兵自重的局面。不利影響是沉重的軍費負擔都加到了農民身上。
[教師講述]唐太宗即位后,進一步整頓和充實府兵制,使府兵制更加完備。主要措施有:一是增加軍府數量。唐太宗共設軍府643個,將其中的261個設置在關中地區,約占軍府總數的41%。這種將強大的武裝集中在中心地區的做法,是“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形成外輕內重的局面,從而有利于控制地方性事變,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第二實行兵將分離。府兵服役后不脫離本鄉、本土,戶籍仍歸州縣,掛籍軍府,田地也仍舊雜于農戶之中,只有在番上(指輪番抽調府兵到其所隸衛府或邊防重鎮服役)校閱時,才集中于折沖府或番上的場所,過軍隊生活。府兵的調遣、征發權掌握在皇帝手中。如有戰事,由皇帝下敕書,通過兵部傳達執行,朝廷臨時點將,讓其率領從各地臨時征發的府兵出征。戰爭結束后,大將回朝廷,府兵回軍府,因而有效地防止了將帥擁兵作亂事件的發生,有利于中央集權的鞏固和國家的統一。
府兵服役期間,雖免征租庸調,但出征時要自備武器、糧食等沉重的軍費負擔都加在了農民身上。在均田制順利推行期間,農民還能承擔,但隨著均田制的被破壞,府兵制就崩潰了。
[板書]3.府兵制的崩潰
(1)原因
(2)時間
[教師提問]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府兵制崩潰的原因。
[學生回答]第一,隨著均田制的破壞,農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賴以推行的經濟基礎;第二,由于戰事頻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較多;第三,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斷下降,貴族、官僚用府兵為私家役使,社會上以充當府兵為恥。
[教師講述]府兵制以均田制作為推行的經濟基礎。隨著土地兼并的加劇和賦稅的加重,均田制被破壞了。失去土地的農民十分貧困,他們已無力承擔自備武器、糧食的重負,有的農民為了逃避沉重的兵役,只好“自殘手足”;另外,自高宗、武后起,邊境地區戰爭頻繁,府兵不能定期輪換,甚至出現“壯齡應募,華首未歸”的情形;而且,府兵地位急劇下降,唐玄宗時,戍衛京師的士兵,往往被驅作權貴們的奴仆,戍邊的士兵白天做苦工,夜晚人地牢,能夠活著回鄉的“十無二三”。在這種情況下,府兵大量逃亡。有權勢的千方百計逃避兵役。他們或行賄免役,或雇人代役,造成兵源嚴重不足,番上制度也遭到破壞。到開元年間,府兵制名存實亡。
[教師過渡]府兵制崩潰后,唐玄宗為了增強軍事力量,實行募兵制。
[板書]4.募兵制的興起
[教師講述]募兵制基本上由國家供給衣食,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節省了府兵往來于路途的消耗。
[教師提問]我們來看募兵制的利弊有哪些?
[板書]5.募兵制的利弊及與府兵制的異同
[學生回答]募兵制的實行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封建國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軍隊。其弊端是募兵制的土兵以當兵為職業,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系,導致軍閥的形成。
[教師提問]答得很好。我們再來比較一下募兵制與府兵制的不同點。
[學生回答]府兵需自備兵器、資糧等,募兵的衣食等由國家供給;若有征戰,府兵臨時從各地征發,朝廷臨時派軍官指揮,募兵則以當兵為職業,由將領長期統帥。
[教師講述]對。府兵是兵將分離的,因此不會出現將領擁兵自重。威脅中央統治的局面。而募兵的兵將間有隸屬關系,這是產生軍閥割據的根源。天寶年間,地方節度使自行募兵,成為軍閥割據勢力。
[投影顯示]府兵制、募兵制對比表
區別府兵制募兵制
士兵性質兵農合一職業士兵
器糧來源士兵自備國家供給
兵將關系兵將分離隸屬關系
影響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易形成將帥擁兵自重的局面
[教師提問]結合以前所學知識,我們來比較一下唐末藩鎮割據與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異同點。
[學生討論后,甲回答]產生背景是相同的。都是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發展勢力的。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是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乘機發展勢力;唐末藩鎮割據是在鎮壓黃巢起義的過程中乘機發展勢力。
[學生乙回答]最好講都是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勢力的。因為他們在鎮壓農民起義之前就已經有了。所以背景不完全一樣,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是在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的基礎上;唐末藩鎮割據是在節度使勢力的發展基礎上。
[教師講述很好。那么還可以在其他方面比較嗎?
[學生回答]產生的影響是相同的,都削弱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勢力,削弱了中央集權制。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削弱了東漢王朝的勢力,幫助東漢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軍,最后廢除了東漢政權。唐末藩鎮割據削弱了唐王朝的勢力,幫助唐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軍,最后廢除了唐政權。
[教師過渡]回答得非常好。隋唐時期,在土地制度上,沿用北魏的均田制,在賦役制度上,沿用北魏租調制的基礎上進行改革。
[板書]四、租庸調制
1.隋朝賦稅制度的改革??以庸代役
[教師提問]大家還記得北魏的租調制嗎?租是什么?調又是什么?
[學生回答]租就是交納谷物,調就是交納布帛。
[教師講述]我們知道北魏均田制的主要內容中有一點規定:受田農民每年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租調,租就是交納谷物,調就是交納布帛,丁男還要負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教師提問]隋朝在北魏租調制的基礎上進行了怎樣的改革?
[學生回答]隋朝的租調數量比原來輕。農民服役時間也短,后來又規定年滿五十的可以交納一定的絹代替服役。
[教師講述]隋朝在賦役制度上的改革,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以庸代役。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
[教師過渡]唐朝時沿用了隋朝的租庸調制,但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革。
[板書]2.唐朝的租庸調制
[教師提問]唐朝改革賦役制度的原則是什么?
[學生回答]輕徭薄賦的思想。
[教師提問]唐朝以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賦役制度,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因為唐朝統治者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
[教師講述]對,唐初統治者從隋朝的滅亡中吸取了教訓,他們看到隋朝的重稅,繁役,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農民起義。另外,唐朝初年,政局還沒有穩定,經過隋末農民戰爭的打擊,經濟衰敗,政府財政困難,人民流離失所。因此,減輕人民負擔,緩和階級矛盾,成為統治者的當務之急。
好,我們一起來看書,了解唐朝租庸調制的內容。
[學生回答]唐朝的租庸調制規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繳納定量的絹和布,叫做“調”;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叫做“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齡的限制。
[教師講述]我們來看這張《北魏、隋、唐的賦役制度簡表》
[投影顯示]
北魏隋唐
農民必須交納一定數量的租調,丁男還要負擔?定的徭役和兵役租調數量減輕,服役時間縮短,年滿五十可以庸代役租調數量更輕,以庸代役不受年齡限制
[教師提問]隋唐的租庸調制有什么作用呢?
[板書]3.隋唐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
[學生回答]主要表現在:農民生產時間較有保證,賦役負擔也相對減輕,使許多荒地開墾出來;政府的賦稅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鞏固。這些都使國家富強起來。
[教師講述]隋和唐朝前期推行的租庸調制,有明顯的進步作用,首先,減輕了農民的一些負擔,且保證了生產時間,墾田數增加。第二,增加政府的收入。第三,鞏固了府兵制。促使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國家的強盛。
[教師過渡]租庸調制和府兵制一樣,它得以推行的基礎是均田制,隨著均田制的破壞,租庸調制也就無法推行。唐政府推行新的賦役制度??兩稅法。
[板書]六、兩稅法
1.兩稅法產生的歷史背景
[教師提問]兩稅法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推行的?
[學生講述]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國家的財政收入大為減少。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
[教師講述]由于均田制沒有觸犯大地主的利益,它保護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的特權。因此,隨著經濟的發展,土地買賣盛行,土地集中于地主官僚手中,政府用于授田的土地逐漸減少,根本不可能按額授田。到唐中后期,隨著統治的腐朽,土地兼并十分嚴重,均田制迅速破壞,失去土地的農民,無力承擔國家的賦役,大部分依附于地主。安史之亂造成大量人口流散、死亡,進一步促進了土地的集中。均田制徹底瓦解,以均田制為基礎的租庸調制已無法維持下去。國家財政和力役陷入嚴重危機。唐朝統治者不得不改革賦稅制度,尋找適應新形勢的新稅法。這樣,兩稅法應運而生了。
[板書]2.兩稅法的目的、時間、人物和內容
[教師提問]我們一起來把兩稅法的目的、時間、人物、內容看一下。
[學生回答]目的是為了解決財政困難。時間是780年。人物是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內容是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教師提問]兩稅法名稱的來由是??
[學生回答]因為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教師講述]從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我們可以看出,兩稅法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以資產和土地的多少作為納稅標準。
[教師提問]我們從兩稅法的特點和內容可以看出兩稅法的作用和局限性是什么?
[板書]3.兩稅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學生回答]第一,使唐朝中期以來極端混亂的稅制得到統一,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的財政稅收;第二,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而以資產為主;第三,兩稅法規定貴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稅,這就擴大了稅源,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也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教師講述]對。因此,我們說兩稅法的實行,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
[教師提問]那么,兩稅法的局限性呢?
[學生回答]由于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因此土地兼并現象越來越嚴重;大地主又千方百計隱瞞財產,把賦稅轉嫁到農民身上,而政府在兩稅外又增加許多苛捐雜稅,農民的負擔更加沉重。
[教師講述]唐政府實行兩稅法的目的是為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因此不可能真正減輕農民的負擔。兩稅法又是根據土地和資產的多少收稅,這樣就不限制土地兼并,導致土地兼并現象越來越嚴重。但是,兩稅法的實行,以資產稅取代自戰國以來的人丁稅,這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重大改革和進步,由此,開始了我國賦稅發展史的又一個新階段。
我們從實施的條件、目的、內容、意義、作用等方面來列表比較一下租庸調制和兩稅法。
[投影顯示]租庸調制和兩稅法對比表
制度租庸調制兩稅法
條件均田制的實施(國家對土地的有效控制)均田制的破壞(由于土地買賣、兼并風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發展)
目的鞏固統治,保證財政收入緩和矛盾,增加財政收入
內容租、庸、調兩稅(資產、田畝和夏、秋季)
意義農民生產時間有了保證;賦役負擔相對減輕;賦稅收入有了增加;府兵制也得到鞏固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征收標準,是我國賦稅制度的重大變革和進步;人身控制松弛;過渡到實物地租為主
作用荒地被開墾,人口增殖,國家富強,鞏固了唐政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地主把新增賦稅轉嫁給農民,階級矛盾仍未解決
[教師提問]我們來看一道例題。
[投影顯示]
唐初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公元780年頭仃兩稅法,它們的共同作用是
A.對農民的經濟掠奪 B.滿足農民土地要求
C.調整生產關系 D.減輕對農民的剝削
[學生回答]答案應為A。
[課堂總結]隋朝建國雖短,但它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進行的改革卻給唐朝甚至以后各代帶來深刻的影響,如在中央確立三省六部制,實行科舉制,改革府兵制、賦稅制度。唐朝是在農民起義推翻隋朝的基礎上建立的,因此,它注意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采取一系列鞏固統治的措施: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實行租庸調制和兩稅法;整頓府兵制,實行募兵制。它們雖曾發揮過積極作用,但最終都沒能挽救唐朝的統治。因此,隋唐雖曾因推行上述制度而繁盛一時,卻不可能擺脫衰亡的命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4258.html
相關閱讀: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