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自主學習
一、《大抗議書》
1.背景:
(1)英王推行反動政策,迫害人民,迫害清教徒。
(2)在 征稅 問題上肆無忌憚。
(3)為鎮壓 蘇格蘭 起義企圖召集議會討論征稅問題,國王與 議會 矛盾激化。
2.內容:
(1)列舉了查理一世濫用王權的行為,譴責 封建暴政 ,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揭露黑暗的政治現象。
(2)提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要求,如要求 工商業 自由,政府對議會負責等。
3.實質:體現了 資產階級 反對封建專制的革命精神。
4.意義:勾畫出了一幅 立憲君主制 的藍圖,標志著斗爭已深入到 國家體制 改革領域。
5.影響:
(1) 議會 反對國王的斗爭,聲勢日盛。
(2)國王與議會之間的武裝沖突一觸即發。
【疑點1】《大抗議書》有何歷史進步性?
指點迷津:矛頭指向封建制度,明確提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政治、經濟要求,標志著議會與國王徹底決裂。
二、民主與專制的反復較量
1.英國內戰:
(1)第一次內戰:
①爆發:查理一世于1642年宣布討伐議會,各地民兵組成 議會軍 進行反抗。
②經過:議會軍初期屢戰屢敗。組成新模范軍后力量增強,1645年在納西比戰役中給國王軍隊致命一擊。
③結果:查理一世成為階下囚,第一次內戰以議會方面的勝利告終。
(2)第二次內戰:
①原因:國王逃跑,保王勢力于1648年挑起了第二次內戰。
②結果:議會軍再次取得勝利,再擒查理一世,內戰結束。
2.英吉利共和國的建立:1649年,議會處死查理一世,建立英吉利共和國, 克倫威爾 等掌握了國家政權。
3.克倫威爾成為“護國公”:
(1)背景:克倫威爾鎮壓中下層人民運動;武力解散議會。
(2)實質: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 軍事獨裁 統治。
(3)專制統治:
①將全國分為十多個軍區,實行軍事管制。
②窮兵黷武,不斷對外征服,造成財政緊張,引起政局混亂,民怨沸騰。
③言論遭禁止,民主思想受禁錮,社會生活中禁區重重。
(4)護國政體的結束:克倫威爾死后英國政局混亂,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4.斯圖亞特王朝的倒行逆施:
(1)倒行逆施:
①恢復國教,對其他教派實行迫害。
②要求國家公職人員按國教儀式進行宣誓。
③對參加過革命的人進行反攻倒算。
④詹姆士二世竭力恢復天主教,任命大批天主教徒為軍官。
(2)后果:
①損害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
②反對派使議會通過了《人身保護法》。
③光榮革命: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了復辟的 斯圖亞特 王朝,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疑點2】“光榮革命”是一場不流血的宮廷政變,如何評價“光榮革命”?
指點迷津:評價:“光榮革命”是一場資產階級與新、舊貴族妥協的革命,但它更是順應歷史潮流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種妥協是建立在維護資產階級利益之上的,是適應英國國情的行為,因而其積極的、進步的作用是明顯的。民主與專制斗爭具有反復性、曲折性。
三、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前提:1640年至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2.議會權力的確立:
(1)《權利法案》的頒布:
①時間: 1689 年英國議會頒布。
②內容: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 國王 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權力。
③作用: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逐漸處于“ 統而不治 ”的地位,為限制王權提供了 法律 保障,標志著英國的 君主立憲制 確立起來。
【疑點3】近代史上英國國王何時“統而不治”?
指點迷津: 1689年頒布的《權利法案》以明確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但國王仍掌握行政權。它使議會的權力超過了國王的權力,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18世紀末英國責任制內閣的形成,議會取得行政權力的監督控制權,這樣英國成為資產階級議會君主制的典型國家,國王“統而不治”,只是最高權力的象征。
(2)1832年議會改革:
①背景:工業革命后, 工業資產階級 興起,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②結果:1832年,英國進行了選舉改革, 工業資產階級 獲得了更多的議席。
③作用:工業資產階級加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為工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
3.責任制內閣的形成:
(1)標志:1721年,擔任財政大臣的下院多數黨領袖沃爾波爾主持內閣會議,英國的 責任制內閣 開始逐漸形成。
(2)內閣首相與議會之間的制約關系:
①國王任命在下院大選中獲勝的 多數黨領袖 為首相,首相提名組成責任制內閣。
②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 決策者 和 領導者 。
③內閣名義上對 國王 負責,其實是對 議會 負責。
④首相掌握行政大權,通過議會掌握立法權。
(3)結果:資產階級 議會政黨 制度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疑點4】英國是歷史上最早實行議會制君主制政體的國家,英國君主立憲制有何特點?
指點迷津:
(1)以責任內閣為核心。
(2)國王是“統而不治”的虛君,是禮儀性的國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腦,即政府首腦。
(3)內閣對議會負責,由議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建內閣及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
(4)以代議制為基礎,議會掌握國家主權。
(5)實行分權原則。
四、美國《獨立宣言》
1.發表背景:
(1)理論基礎:歐洲 啟蒙思想 中的自然權利、社會契約、主權在民和三權分立等理論學說。
(2)思想動員:
①富蘭克林:反對奴隸制,主張實行普選制。
②杰斐遜:強調自由、平等,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國。
潘恩:發表《 常識 》,激勵更多的人為獨立而勇敢地走向戰爭。
(3)殘酷統治:由于英國對北美獨立戰爭進行了血腥鎮壓,殖民地人民和解的幻想破滅。
2.發表過程:
(1)提出:1776年6月初,弗吉尼亞的代表提出決議案,宣稱各殖民地應是自由與獨立的國家。
(2)草擬:大陸會議指派以 杰斐遜 為首的五人委員會草擬獨立宣言。
(3)通過:1776年7月4日,經修改后通過,分送13州的議會簽署及批準。
3.內容組成:
(1)第一部分:闡述宣言的目的。
(2)第二部分:高度概括當時資產階級最激進的政治思想,即自然權利學說和主權在民思想。
(3)第三部分:歷數英國壓迫北美人民的罪狀,說明殖民地人民是忍無可忍,被迫反抗的。
(4)第四部分:莊嚴宣告獨立。
4.體現的民主思想:主要體現在平等與天賦人權、主權在民、人民革命權利。
5.意義:
(1)宣告了 美利堅合眾國 的誕生。
(2)第一次以 政治綱領 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國的原則。
(3)宣布人的權利神圣不可侵犯,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個人權宣言”。
(4)促進了追求民主獨立的斗爭:
①推動了歐洲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
②直接影響了法國大革命。
③對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6.局限性:
(1)沒有譴責奴隸制的內容。
(2)享有民主權利的人只占少數。
【疑點5】《獨立宣言》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原因有哪些?
指點迷津:
(1)工商業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主共同領導了獨立戰爭,宣言必然體現雙方的利益。
(2)在階級社會中,民主從來都是一定階級的民主。
(3)法律所賦予人民的各項權利并不是立即兌現的,這些權利的取得與逐步擴大要人民群眾經過長期的艱苦斗爭才能實現。
五、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1.1787年憲法:
(1)背景:
①前提條件: 1776 年,美國宣布獨立;1781年,美國獨立戰爭勝利。
②主要原因:松散的 邦聯制 導致國家形勢嚴峻。
③理論來源:啟蒙思想的影響,如孟德斯鳩的“ 三權分立 ”學說。
(2)制定:1787年各州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制定了1787年憲法。
(3)內容:
①憲法規定美國是一個 聯邦制 國家,聯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力。各州可以在不違背憲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權,以發揮地方的積極性,避免過度集權的弊端。
②三權分立:
a.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掌握 立法權 。
b.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總司令,掌握國家的 行政大權;總統對憲法負責,有權否決國會通過的法律,但國會復議時,若以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通過,即為有效;總統有權提名任免政府高級官員;總統有權與外國締結條約,但須得到 國會 的批準方可生效。
c. 最高法院 掌握司法權,對法律擁有最高司法解釋權。
(4)憲法原則:憲法體現了聯邦制原則、 分權制衡 原則、民主制原則。
(5)評價:
①特點: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
②積極性:
a.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b.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使美國成為聯邦制國家。
③局限性:
a.未給予民主力量更大的權力。
b.留下了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印。
2.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
(1)形成:19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兩黨制形成;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共和黨對峙格局最終形成。
(2)作用:控制國會,左右總統選舉與地方選舉。
(3)特點:兩黨對壘,交替執政。
(4)本質:都是資產階級政黨,具體政策有別,根本立場一致。
【疑點6】1787年憲法如何進一步鞏固了獨立戰爭的成果?
指點迷津:(1)1787年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也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2)1787年憲法,使美國建立聯邦制國家,國家有適用于全國的憲法和基本法律,各州在不違反聯邦憲法和法律的前提下也有自己的憲法和法律。(3)1787年憲法,保障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實踐了三權分立學說,防止了專制獨裁,保障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建立起聯邦政府,進一步鞏固了獨立戰爭的成果,帶來了美國政局的長期穩定。
課堂精講精練
1.“光榮革命”的實質及意義。
(1)實質: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舊貴族的妥協,是英國資本主義與封建勢力長期斗爭的結果。用政變方式推翻復辟王朝,避免了社會動蕩,是符合英國國情的明智之舉。
(2)意義:①實現了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愿望,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②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和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
【例1】(2010?山東文綜)1688年,一群英國貴族說:“改變晚宴規則的時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們該被換掉了,但不是通過流血的方式。”按照他們的方式,英國 ( )
A.結束了王權專制
B.君權收歸議會執掌
C.建立了責任內閣制
D.下層人民的權利得以保障
解析:注意時間是1688年,英國貴族發動宮廷政變,史稱“光榮革命”,結束了王權專制。后來頒布《權利法案》,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這個時候君主的權力還是挺大的,行政權還在國王手中,所以排除B項。后來才逐漸形成了責任內閣制,第一任內閣首相是羅伯特?沃爾波爾,排除C項。D項“下層人民的權利得以保障”時間更晚,我們知道后來英國工人掀起憲章運動,才提到爭取普選權。
答案:A
變式訓練:(2009?廣東單科)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英國是近代代議制民主的先驅。這是因為英國“光榮革命”后產生了對后世影響巨大的( )
A.第一部成文憲法 B.多黨制的議會
C.總統制 D.君主立憲政體
解析:注意題干中的“代議制民主”,英國代議制民主的形式就是君主立憲制。
答案:D
2.美國三權分立體制的示意圖。
【例2】美國1787年憲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總統有權締結條約,但須爭取參議院的意見和同意……他有權提名,并于取得參議院的意見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領事、最高法院的法官!边@主要體現了這部憲法的( )
A.自由原則 B.制衡原則
C.民主原則 D.平等原則
解析:題中材料反映了總統和議會之間的制衡關系。
答案:B
變式訓練:右圖是反映羅斯福新政的一幅漫畫,畫中羅斯?偨y被視為新政醫生,他試圖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旁邊站著一名護士。根據美國的政治體制和羅斯福新政的有關知識判斷,漫畫中的“護士”應是( )
A.國會 B.州政府
C.大法官 D.副總統
解析:美國實行三權分立原則,總統、國會、最高法院分享國家權力?偨y擁有最高行政權,可以制定國家的政策但是需要得到國會的批準才能實行。題目中,在羅斯福總統執政時期,羅斯福提出了很多經濟提案,但都要得到國會批準,所以符合題目中的現象。
答案:A
3.比較美國和英國政體的不同。
項目美國總統制英國君主立憲制
國家元首總統國王
國家元首產生方式選民間接選舉產生世襲
國家元首任期任期制終身制
政府首腦總統首相
政府的產生總統提名,
國會同意首相提名,
國王批準
國家權力中心總統議會
議會與政府的關系立法機關與行
政機關制約與
平衡關系政府由議會產
生,對議會負
責,受議會監督
【例3】近代以來,英、美兩國通過不同方式,先后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和總統共和制。以下關于英國國王和美國總統相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都是國家最高元首
B.議會才是國家權力中心
C.都是最高行政首腦
D.都是“統而不治”
解析:英國國王和美國總統,雖然一個無權一個有權,但都是國家的象征與代表,都是國家最高元首。
答案:A
變式訓練:英國君主立憲制國家確立以后,在世界的另一地區也發生了革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曾這樣評價說:“這一革命的發生不是由于任何現存國家中的力量的變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個新地區,出現了一個新的類型的新國家!辈牧现小靶碌念愋偷男聡摇敝( )
A.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實現共和的國家
B.擺脫羅馬天主教會控制的國家
C.將啟蒙思想家主張變為現實的國家
D.將代議制政體變成現實的國家
解析:英國君主立憲制國家確立以后,美國建立民主共和制。
答案:A
特別提示
1.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是通過一系列法案確立的,1689年的《權利法案》是其中的關鍵一個!稒嗬ò浮废拗屏送鯔,保障了議會權力,而且還有許多關于民眾權利的保障內容,“權利”指的是民眾的權利,注意不是“權力”。但此時國王仍有較大的行政權,可以領導政府(內閣),但受到議會制約,責任制內閣確立后英王才開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而13世紀英國的《大憲章》雖然也限制王權,其實質是維護封建貴族特權,不是近代民主的體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5660.html
相關閱讀: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