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歷史俄國十月革命總復習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2012屆高考歷史俄國十月革命總復習教案

考綱要求考情分析考向預測
(1)俄國十月革命。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3)“斯大林模式”。
(4)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本講在近兩年高考中的題目不多。2011年高考只有江蘇卷、上海卷和海南卷各一個選擇題,命題點是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及十月革命的土地政策,以提供新情景材料為主要題型過“冷”并不意味不重要,有時往往“冷”了幾年后會突然被重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無疑是考試的重點。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經驗教訓,對以后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有現實的借鑒意義,在高考復習中不可忽視
【高頻考點1 十月革命 】
高考真題示例1(2010?全國新課程卷)某博物館收藏的一份傳單寫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區的所有工人、水兵、赤衛隊和鐵路組織的會議……決定,派我們中間的優秀分子加入‘為饑餓的彼得格勒到農村征糧’的隊伍!边@一傳單出現的歷史背景應是( )
A.政府的戰爭政策造成糧荒
B.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困境
C.農業集體化運動出現失誤
D.德國法西斯大舉入侵蘇聯
B
解析:B。此題容易誤選A,把糧荒的出現歸因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注意材料現象的出現是全國性的,當時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嚴重的困境,只有B符合題意。
【教材知識回顧 】

【高頻考點2 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
高考真題示例2(2011?海南卷)“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要把它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绷袑幍贸錾鲜稣J識的時間應在( )
A.二月革命時期 B.十月革命時期
C.戰時共產主義時期 D.新經濟政策時期
解析:D。本題主要考查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材料信息獲取能力。從關鍵信息“國家資本主義”、“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可以反映出其政策應該是新經濟政策,主要內容體現在固定的糧食稅、自由貿易措施上。故選D項。
D
【解題技巧指導】
如何做概念型選擇題
(1)背景法。歷史概念有其客觀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據歷史時間和歷史空間,聯系所學知識,直接選取合適的答案。
(2)定性法。就是對歷史概念的性質、本質等屬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該概念是什么”,凡是與題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質不同的選項就要被淘汰。比如,題干提供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概念,而某選項的闡釋卻是經濟方面的內容,明顯可以排除。
(3)定量法。就是對歷史概念的時間、適用范圍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該概念在什么時空區間內存在,在什么范圍內適用”。
(4)理論法。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辯證關系原理、階級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5)史論結合法。運用唯物史觀、辯證法的相應理論與觀點對題干與備選項進行分析,再結合相關歷史知識進行印證,從而找出最符合題意的選項。
【教材知識回顧 】
c

【高頻考點3 斯大林模式 】
高考真題示例3(2011?江蘇卷)在蘇聯,1928年1公擔稞麥可分別交換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別交換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義務交售價格僅為成本的10%,牛肉價格為成本的50%,豬肉價格為成本的6%。這段材料反映出這一時期的蘇聯( )
A.農副產品質量差、價格低
B.農產品過剩造成價格下滑
C.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夠完善
D.工業化犧牲了農民的利益
D
解析:D。材料反映了斯大林執政時期政府采取提高工業產品價格、降低農產品價格等方法,犧牲農民利益,發展工業,實現工業化!稗r副產品質量差”、“農產品過!薄ⅰ笆袌鼋洕w制”表述錯誤。
【教材知識回顧 】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開創了一條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如何走上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道路……十月革命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開創的道路說明,在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國家掌握全國經濟命脈和鞏固的工農聯盟的條件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通過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的商品經濟是可以建立現代化的大工業和現代農業體系,走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康莊大道的。
??譚索《十月革命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啟示》
十月革命的歷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農業集體化、斯大林模式等。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們原來打算直接用無產階級國家的法令,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F實生活證明我們犯了錯誤。
??《列寧選集》
材料二 “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這個結果是什么呢,結果就是,把市場,實際上就等于把商品、貨幣、市場機制引進到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里面去,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上,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大國崛起》解說詞
材料三 1985年8月28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曾說到“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赡芰袑幍乃悸繁容^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分析說明“現實生活證明我們犯了錯誤”指的是什么?列寧的初衷與現實發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說的俄國“能夠拄著拐杖走動”得益于什么政策?為什么說它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突破?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吸取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采取的重大舉措。
(4)綜合以上材料,你得到哪些認識?
【考查意圖】
本題主要通過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實踐來說明艱難性和曲折性,并從中借鑒有益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解題關鍵】
第(1)問注意材料中的“直接”過渡和“按共產主義原則”就可以準確回答。
第(2)問要抓關鍵句“把商品、貨幣、市場機制引進到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里面去”。
第(3)問要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例子予以說明。
第(4)問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答案】
(1)錯誤: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或希望通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根源:生產關系超過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蘇俄是一個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國家)。
(2)政策:新經濟政策。突破:利用商品、貨幣、市場來建設社會主義。
(3)舉措: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國有企業改革;設立經濟特區;開發開放浦東;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
(4)認識: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制定經濟政策要立足國情,實事求是;經濟政策要適時調整,不能僵化。
B。本題考查歷史知識的再現和比較分析能力。圈地運動是用暴力手段奪取農民土地的過程;
明治維新在經濟上是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十月革命中頒布的《土地法令》規定廢除地主土地私有,全部土地歸國家所有,交給農民使用;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規定土地仍然歸屬地主所有,農奴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份地,但必須出錢向地主贖買,即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故選B項。

答案及解析
C。從材料可以看到,這一土地政策出臺后,出現了士兵離開軍隊逃回家的現象,這不利于俄國的作戰。
D。此題考查的是對蘇聯經濟政策的理解。根據材料和所學史實,20世紀70年代蘇聯在勃列日涅夫領導下進行經濟改革,在工業上推行以擴大企業自主權為核心的新經濟體制,但并沒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所以此題應該選擇D項。
C。此題是情景再現題,干擾項主要在于D,根據評論可知該時期蘇聯與西方關系改善,思想活躍,反映了戈爾巴喬夫新思維外交和民主社會主義代替科學社會主義的執政理念和影響。根據使蘇聯實行改造和俄國如何走向資本主義等信息說明是發生在劇變前。
D。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蘇維埃政府在1918~1920年國內戰爭期間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實施于1921年,可以排除A、B項,而C項也是為D項服務的。聯系20世紀30年代蘇聯在帝國主義包圍下,獨立自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情況,可知D項符合題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6111.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