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整合】
【要點熱點探究】
以“厄爾尼諾”現象為案例來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如下表所示:
正常年份 厄爾尼諾發生年份
圖示
洋流秘魯寒流沿秘魯沿岸向西北流溫暖海水從赤道向南流動,迫使秘魯寒流向西流動
生物秘魯寒流上升流帶來豐富的餌料,形成漁場該海區水溫升高,營養物質減少,浮游生物和魚類、鳥類死亡
大氣環流存在對流性環流,赤道太平洋西岸氣流上升,東岸氣流下沉形成增強型對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氣流上升,西岸氣流下沉,東岸下沉氣流因水溫升高而減弱
天氣氣候西岸降水較多;東岸降水較少,形成荒漠西岸的澳大利亞以及非洲等地出現嚴重旱災,東岸荒漠地帶暴雨成災
整體性成因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表現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表現為地理環境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的協調一致
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是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制約,即“牽一發而動全身”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體現為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系,一個區域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其他區域
例1 下圖為“正常年份太平洋部分海區水溫分布圖和‘厄爾尼諾’現象年的南太平洋部分海區水溫分布圖”。分析后按要求解答問題。
(1)完成兩圖中的大氣環流(用箭頭在線段上標繪)。
(2)據圖說明正常年份,澳大利亞東部海域降水多還是少?降水_________,海面水溫_______,原因是 。
(3)據圖說明,正常年份南美西部海域的洋流成因與類型。
(4)“厄爾尼諾”年中,秘魯西岸海域受__________(洋流)的影響,海洋表層水溫__________,可能盛行__________氣流,出現__________等異常天氣。
(5)簡述“厄爾尼諾”現象對秘魯漁業資源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
命題意圖:本題綜合考查了厄爾尼諾現象的形成原理、造成的危害等相關知識。通過本題的訓練可以讓學生很清晰的掌握厄爾尼諾現象。
解析:從等溫線分布狀況可知,該海區溫度高、海面蒸發旺盛,氣流以上升為主。正常年份澳大利亞東部(120°E附近)受盛行上升氣流影響,降水多,南美洲西岸(80°W附近)受秘魯寒流影響,氣候干旱。而“厄爾尼諾”年,赤道逆流溫暖的海水從赤道向南流動,迫使秘魯寒流向西流動,溫暖的海水“殺死”了魚類賴以生存的浮游生物,使秘魯漁業嚴重受損,還使南太平洋兩岸大氣環流發生變化,導致澳大利亞、印尼等地出現嚴重旱災,秘魯沿海洪水泛濫。
答案:(1)見下圖
(2)較多 較高 盛行上升氣流(3)上升補償流。成因是近海岸海水被吹離海岸向西運動,深層較冷海水上涌補充形成補償流。(4)赤道逆流 升高 上升 多降水(5)秘魯西海岸上升流受抑制,魚兒的餌料減少,魚類減少。
探究點二 地球圈層間的能量交換與物質運動
1.地球圈層間的能量的交換
地球四大圈層之間,存在著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傳輸與交換,四大圈層間所交換、傳輸能量的來源主要包括太陽能、重力能以及地球內部的熱能等。四大圈層間的能量交換,如右圖所示:
2.地球圈層間的物質運動
地球圈層間的物質運動與能量交換一樣,是地理環境發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層間相互聯系的紐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體現了地球圈層間的物質運動。生物在地理環境四大圈層中物質運動中的作用與過程如下所示:
四大圈層間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使自然界形成統一的整體。這種整體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征相統一。另一方面,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如人類對碳元素的影響,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導致大氣溫室效應加劇,全球氣溫升高,氣候變暖,并引起兩極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牽一發而動全身”。
例2 讀陸地環境各要素的關聯性圖,回答問題。
(1)陸地環境主要由哪些要素組成?
(2)我國西北地區陸地環境的形成主要是由 要素決定的。
(3)以黃土高原為例,說明生態系統的變化對地貌的影響。
(4)舉例說明氣候要素與地質作用的相互影響。
命題意圖:該題以陸地環境各要素的關聯性為背景,考查地理的整體性,以及分析問題、知識遷移的能力。做題時注意從圖中所提示的各要素內容,聯系西北地區、黃土高原的實際進行分析。
解析:陸地環境主要有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五大要素組成,每一要素都是陸地環境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時某一要素的變化有可能導致其他要素乃至整個環境的變化。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主要是植被破壞造成。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答案:(1)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2)氣候 (3)我國黃土高原。歷史上曾經植被茂盛,但由于人為的砍伐和墾殖,植被多遭破壞,加速了水土流失,造成了目前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4)氣候要素會使巖石產生風化,如溫度變化造成巖石的崩解破碎;地質作用也會對氣候產生影響,如火山爆發噴出的塵?赡茉诖髿庵型A粢欢螘r間,由此會影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和當地氣溫。
探究點三 正確認識喀斯特作用與喀斯特地貌
1.形象記憶喀斯特作用的強弱及其影響因素
2.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性形態及成因
喀斯特作用主要是水和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白云巖等)之間的化學反應過程,以水對碳酸鹽類巖石的溶解為例,當水中含有CO2時,對石灰巖的溶解作用的綜合反應式是:CO2+H2O+CaCO3=== Ca(HCO3)2,這種化學反應是可逆的。當水中CO2的含量增加時,其溶解CaCO3的能力也相應增大,從而加強水的溶蝕作用。相反,若水中的CO2含量減小,則可引起水中CaCO3的重新淀積。
3.桂林“山水”的形成的形成原因
條件圈層自然因素桂林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環境特征
巖石的可溶性巖石圈巖石條件原為海洋,石灰巖大量沉積;后抬升成陸地,石灰巖廣布
石灰巖厚度大,巖性純,空隙和裂隙廣泛發育,透水性、可溶性好
水的溶蝕性大氣圈氣候條件位于亞熱帶濕潤區,氣候溫暖,降水充沛
水圈水文條件地勢東、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利于地表水、地下水的形成富集,漓江南北縱貫,水的流動性強
生物圈生物條件亞熱帶氣候利于生物生長和有機質積累,土壤和流水中的有機酸含量較高,水的溶蝕力大
例3 下列不是對桂林“山水”成因敘述的是 ( )
A.桂林山區石灰巖廣布,巖性純,所以巖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
B.位于我國熱帶濕潤地區,全年降水豐沛
C.桂林的氣候利于生物的生長,導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機酸含量高,為其形成創造了條件
D.與該地巖石條件、氣候條件、生物條件密切相關
命題意圖:本題主要考查了學生對桂林山水成因的理解,這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分析,是理論應用于實際的升華。對知識的運用是學生應掌握的重點也是考試的重點。
解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桂林地區石灰巖廣布,石灰巖厚度大、巖性純,空隙和裂隙發育廣泛,所以巖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2)桂林天然的地形組合與炎熱多雨的氣候條件,十分有利于區域內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形成和富集。強烈的流水侵蝕作用,使石灰巖受到大面積的溶蝕,從而提高喀斯特地貌的發育程度。(3)桂林的氣候條件十分有利于生物的生長,旺盛的生命活動和土壤中有機質的積累,導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機酸的含量較高,為喀斯特地貌形成創造了條件。它的形成和發育與該地區巖石條件、氣候條件、生物條件等密切相關,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結果。桂林“山水”地處亞熱帶濕潤地區,故B選項錯。答案為B。
答案:B
【課時作業】
一、單項選擇題
(2010?聊城模擬)“生物入侵”是指某個地區的外來生物物種打破了當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例如,桉樹原生長地是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和東南部地區,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但是在引種到我國的云貴高原后,卻引發了令人頭痛的生態問題:引種地區的地下水位嚴重下降,桉樹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回答1~2題。
1.桉樹在澳大利亞和云貴高原生長的自然條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
A.澳大利亞降水多,而云貴高原降水少
B.澳大利亞地勢低,而云貴高原地勢高
C.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地區地下水豐富,云貴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儲存條件不利
D.澳大利亞光照條件好,而云貴高原光照條件不好
2.以上案例,能夠給予我們的啟示是( )
①地理環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②引進外來物種,需要考慮地域環境的差異性
③某一要素的變化可能導致其他某個要素的變化,但不會引起整個環境的改變
④引進外來物種,必然造成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2010?徐州模擬)下圖反映了地理要素間的哪一功能( )
A.生產功能 B.平衡功能
C.消費功能 D.選擇功能
(2011?郴州四校聯考)讀我國某區域農業系統水、氣、生物相互作用圖,完成4~5題。
4.圖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環節分別是( )
A.降水增加、大陸性增強、降水減少
B.地面蒸發的水量增多、氣溫變幅減小、降水增加
C.氣溫變幅減小、蒸發增強、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氣溫變幅變大、土壤表層鹽分積累
5.該示意圖體現了( )
A.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
B.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C.自然環境的相對穩定性
D.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力量是無窮的
(2011?錦州模擬)下圖為低、中、高三個不同緯度的自然帶(生態系統)物質流動示意圖(圖中圓圈的大小表示所儲存養分百分比的多少,箭頭的粗細表示物質養分流的大小)。讀圖,回答6~7題。
6.對土壤、生物量、枯枝落葉在生態系統所儲存養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 )
A.土壤條件 B.氣候條件
C.生物條件 D.地質條件
7.圖示反映了地理環境整體性的( )
A.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B.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C.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D.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2011?鹽城調研)20世紀30年代,美國中西部大草原過度開墾、放牧,造成的頻繁的“黑風暴”刮起了3億噸塵土。據此完成8~10題。
8.“黑風暴”現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植被遭到破壞 B.地下水位下降
C.降水異常減少 D.溫室效應加劇
9.“黑風暴”現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具有( )
A.地域性 B.整體性
C.地帶性 D.非地帶性
10.“黑風暴”現象對我國北方農業發展的啟示是( )
A.少耕免耕,維持土地生態系統的平衡
B.深翻擴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產潛力
C.施用綠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斷下降
D.退耕還林還牧,優化農業生產結構
(2011?臨沂模擬)地理環境中各事象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若某事象發生變化就會給其他事象帶來影響,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變化。讀下圖完成11~12題。
11.圖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數量增多 B.氣候變化
C.森林破壞 D.圍湖造田
12.上圖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的( )
A.綜合性 B.區域性
C.整體性 D.差異性
(2011?湖南聯考)讀我國南方某山丘地理環境變化示意圖,回答13~15題。
13.該地區可能發生的主要環境問題有( )
①水土流失加劇、谕寥来紊}堿化加重 ③大氣污染嚴重④洪澇災害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引起該地區環境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殼上升 B.植被破壞
C.氣候惡化 D.圍湖造田
15.該地區地理環境的變化主要體現了( )
A.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B.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C.地理要素的穩定性 D.地理要素的獨立性
二、綜合題
16.某地理課題組為完成“喀斯特地貌發育機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設想:
設想一:氣候是我國南北方喀斯特地貌發育差異的主導因素
為論證這一設想,課題組在我國三個石灰巖(CaCO3)分布區采樣,獲取如下數據:
地區降水時間分布年降水量(mm)年平均氣溫(℃)年溶蝕率(毫米/年)
廣西中部相對均勻1500?200020?220.12?0.3
湖北三峽中等1000?120012?150.06
河北西北部集中400?6006?80.02?0.3
問題(1)分別解釋年降水量、年平均氣溫與年溶蝕率之間的內在關系。
設想二:植被、坡度對地下喀斯特地貌發育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課題組根據植被覆蓋率、坡度與地下喀斯特地貌發育程度的相關數據畫出了如下坐標圖:
問題(2)補充坡度與地下喀斯特地貌發育程度的關系曲線。
問題(3)試分析喀斯特地貌發育程度與植被覆蓋率關系曲線的形成理由。
問題(4)南方喀斯特地貌區降水量大,為何地表易缺水?
17.(2011屆臨沂市高三質量階段性檢測考試)閱讀下列材料,分析回答問題(10分)
自然界碳元素循環示意圖 海水淡化裝置
(1)碳元素是生態環境中的重要物質,它不但參與地球上的物質循環,而且參與能量流動。上圖中各數字所表示的作用或結果分別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3分)
(2)說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對大氣受熱過程的影響。(2分)
(3)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發展低碳經濟,人類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3分)
全球變暖導致原本短缺的淡水資源更加緊張,向海洋奪取淡水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某中學生設計了一套海水淡化裝置(上右圖)。
(4)如果選擇一些地區推廣這套裝置,需要設計一個方案來評選哪些地區適用這套裝置。請你運用所學知識,列出必備的評選條件。
18.(2010?浙江溫州五校聯考)大約在4 000萬年前,青藏高原從海底開始隆起。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緩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達4 500多米,形成獨特的自然景觀。其要素如圖所示。閱讀并分析以下聯系框圖,完成下列問題。
(1)按相關關系將下列字母填在框圖相應的位置上。
①太陽輻射強 ②氣溫低、劭諝庀”
(2)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點。在青藏高原地區,“牽一發”指的是什么?
(3)據圖簡述青藏高原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
參考答案與試題詳細解析
1.【解析】桉樹需水量較大,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地區地下水豐富;而云貴高原是喀斯特地貌,裂隙發育,地下水下滲嚴重。
【答案】C
2.【解析】該案例反映出某一要素的變化可能會導致其他某個要素的變化,甚至會使整個環境發生改變。這說明地理環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體現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引進外來物種,要考慮地域環境的差異性,以避免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答案】A
3.【解析】從圖中關系不難看出,藏羚羊的存活率、數量與環境有關,環境影響藏羚羊的數量,藏羚羊的數量也影響環境,它們之間要達到某種平衡狀態。答案為B。
【答案】B
4.【解析】農業生產的灌溉,濕度增加,地表蒸發的水量增多;土壤熱容量增大,最高溫度降低;蒸騰作用增強,降水會增加,因此選擇B項。
【答案】B
5.【解析】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地理環境其他要素發生變化,體現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答案】B
6.【解析】由圖示可以看出該圖反映的是生物循環過程,而影響生物生長發育和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氣候。
【答案】B
7.【解析】土壤??生物??枯枝落葉??土壤中的物質循環運動,反映了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各要素時刻不停地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答案】A
8.【解析】“黑風暴”是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方式,破壞了地表植被,從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護,地表沙子在風力的吹拂作用下而出現的。
【答案】A
9.【解析】“黑風暴”的出現,說明地理環境中的某一要素受到了影響,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受到影響,這體現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答案】B
10.【解析】美國的“黑風暴”啟示我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保護好自然植被,對于過去存在的濫墾、濫耕現象,要及時地退耕還林還牧。
【答案】D
11.【解析】圖示顯示由于森林破壞導致氣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的變化。
【答案】C
12.【解析】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答案】C
13.【解析】該地區屬于丘陵地區,林地減少、耕地增多、河道變窄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河流下游洪澇災害增多。
【答案】D
14.【解析】植被破壞是導致該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B
15.【解析】植被破壞導致了土壤、水文等因素的變化,體現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答案】B
16.解析:第(1)題,從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得出正確答案。第⑵⑶題,植被覆蓋率高,增加下滲量,地下水增加。坡度小,有利于地表水下滲,地下水溶蝕力強;坡度大,下滲量少,地下水溶蝕力弱。第(4)題,從氣候、生物、水文條件等方面進行分析。
答案:(1)降水量大、分布均勻促使石灰巖受溶蝕的時間長,溶蝕率大;氣溫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快石灰巖的溶蝕。
(2)畫圖
(3)植被覆蓋率高,阻止了地表徑流,加快下滲量,從而促進了地下巖溶地貌的發育;同時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質也有利于石灰巖的溶蝕(此點可以不答)。
(4)南方喀斯特地貌區地下漏斗,落水洞和溶蝕裂隙發育,促使地表水下滲、下漏,造成地表缺水。
干燥,終年氣溫低,多冰川;土壤貧瘠,多凍土;植被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強的動物為主,如牦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6652.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地理中國地理景觀與區劃專項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地理第一輪教材復習 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考點整合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復習教案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