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下列是2010年9月開學后,某校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其中屬于文化現象的有( )
①學校辦工廠為同學們生產練習本、趯W校舉辦運動會 ③學生會舉辦演講會、辯論會、芸倓仗庂徺I蔬菜水果、萃瑢W們參加文學社、書畫協會、讀書俱樂部、扌:铣獔F、舞蹈隊進行表演、咄瑢W們在微機課上瀏覽網站,領略世界各地風土人情、嘈9ぞS修課桌椅
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⑥⑧
C. ②③⑤⑥⑦ D. ①②④⑦⑧
2. (2011?汕頭模擬)農歷“兔”年到來之際,不少商家推出各類產品展現傳統生肖“兔”文化,深受百姓喜愛。這說明( )
①文化是指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谖幕侨藗兩鐣䦟嵺`的產物、畚幕艽龠M經濟的發展、芪幕瘋鞒须x不開一定物質載體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 原生態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豐富人們文化消費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 )
A. 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推進作用
B. 文化與經濟同步發展
C. 文化是經濟繁榮發展的基礎
D. 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4. (2011?長沙模擬)有種說法是“十個福建人,一人念‘茶經’”。這其中,安溪烏龍茶功不可沒,“中國茶都”就是對它們最好的贊賞。實踐表明,利用茶都優勢,發展茶文化旅游,把茶文化與經濟建設有機結合,促進了社會和諧與進步。這體現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茶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谖幕c經濟相互交融
③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懿栉幕嵘宋幕肺,決定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5. 2010年3月5日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大力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黨和國家之所以如此重視思想道德文化建設,這是因為( )
①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對社會發展及個人成長有著深刻的影響
③文化是個人成長的催化劑
④先進的、健康的文化促進個人成長和社會的發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 2010年9月是第七個“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教育部、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和共青團中央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做好2010年的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動。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是因為( )
A. 思想文化對社會發展具有反作用
B. 精神能夠決定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
C. 只有先進的思想文化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 錯誤的思想文化不以一定的經濟、政治為基礎
7. 以“軌道交通與長三角城市一體化” 為主題的“長三角一體化論壇”于2010年3月18日在江蘇常州市舉行,會議發布了被稱為中國第一份區域性政府間“信用宣言”的《共建信用長三角宣言》。長三角16個城市市政府之所以要聯合建設“信用長三角”,是因為( )
①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能夠保證經濟建設的正確發展方向
②國家要積極發展教育、科技、文化事業
③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④國家需要對國民經濟進行濟調節、市場監管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對推進我們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加速全面推動我們的文化復興,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不僅需要用經濟的復興來建設物質文明,用政治的進步來建設政治文明,同時也需要用文化的發展來建設精神文明。因為,經濟和社會的復興需要文化的復興作為支持、動力和保證,如果沒有文化的復興,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據此回答8~9題。
8. 上述論斷集中闡述了( )
A. 經濟復興是民族復興的基礎
B. 政治文明是民族復興的保證
C. 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靈魂
D. 民族復興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三位一體,不可偏廢
9.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主要強調了( )
A. 經濟復興是民族復興的基礎
B. 政治文明是民族復興的保證
C. 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靈魂
D. 民族復興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三位一體
10. (原創)2010年中國社會調查所進行的“公眾過圣誕節狀況”調查顯示: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深圳等14個城市,電話訪問了2 000名公眾,近9成受訪青年表示2010年會過圣誕節。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我們必須( )
A. 抵制外來文化,傳承民族文化
B. 弘揚先進,抵制腐朽
C. 加強文化交流,促進文化融合
D. 明確發展方向,提高文化競爭力
11. (2011?溫州模擬)2010年12月7日,在剛剛落幕的第五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山西13家文化企業找到合作伙伴,簽訂合作項目,簽約總額達15億元。這表明( )
A. 文化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
B. 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
C. 文化生產力在現在經濟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D. 文化的實質是一種精神力量
12. (2011?中山模擬)“企業是樹,文化是根。”文化的發展根植于企業的發展,同時又反作用于企業的發展;沒有優秀的文化,企業的發展就很難登上更高的臺階。這表明( )
A. 文化對企業經濟發展具有決定作用
B. 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C. 優秀文化是企業發展的動力
D.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轉化為物質力量
13. (2011?合肥模擬)皖南菜肴講究火功,以善于烹制山珍海味而聞名,芡大油重,樸素實惠,保持原汁原味。近年來安徽省通過弘揚“飲食文化”、“小吃文化”,拉動經濟增長達4.27%。這說明( )
A. 文化生產力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突出
B. 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C. 不同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同
D. 經濟與文化已經毫無區別
14. (2011?中山模擬)2011年1月20日,在胡錦濤訪美期間,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在美國播放,引起美國熱烈反響。這表明( )
A. 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B. 文化發展決定社會發展
C. 文化實質是一種精神力量
D. 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
15. 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廣東人民創作了《賽龍奪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嶺南特色的經典音樂,享譽中外。這說明( )
①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們在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類的精神產品
④人民群眾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16. 2010年3月26日,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國人”為主題的河南省首屆傳統文化論壇在鄭州開講。與會者對管子的名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展開熱烈討論。
有人認為,經濟上去了,社會文化就發展,社會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請對此談談你的看法。(22分)
17. (2011?煙臺模擬)電影《阿凡達》引發了國人對中國文化新的憂慮,山東省某校為了讓學生感知自身肩負的文化責任,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我為山東文化振興做貢獻”的主題研討會,下面是一位同學搜集的資料:
材料一 2006??2008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情況
(1)材料一反映了怎樣的信息?結合材料一請你分析山東省提出文化強省戰略目標的原因。(11分)
材料二 近年來,浙江省政府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經濟上,著力改變傳統工業層次低、布局散、競爭力弱的狀況,推進新興產業,發展現代農業,培育各類專業市場,加大對“三農”的財政投入和轉移支付的力度,推進農村住房改造和城鎮化建設,力推“家電下鄉”,建立和健全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制度等。在文化上,實施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電影放映“2131”、送戲送書下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等一系列文化工程,推進農村文化建設。
(2)有人認為:“統籌城鄉發展,政府只要多出錢就行了,不必搞什么文化工程!边\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對該觀點進行評析。(7分)
第二課 文化對人的影響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2011?泰安模擬)與亞運會開幕式主要給民眾帶來震撼、驚喜有所區別的是,2010年12月12日的亞殘運會開幕式則自始至終讓人沉浸在“祝!迸c“感動”之中。這表明( )
①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谖幕瘜θ说挠绊憗碜蕴囟ǖ奈幕h境、畚幕瘜θ说挠绊懯巧钸h持久的、軆炐阄幕茉鰪娙藗兊木窳α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2011?汕頭模擬)英國人與人講話時總會刻意保留一段距離,而阿拉伯人與朋友在一起時總不由自主地靠近朋友,引發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 )
A. 兩國文化的差異
B. 兩國政治經濟的不同
C. 個人思維方式的不同
D. 兩國人的文化素養的不同
3. (2011?瀏陽模擬)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下列詩句的寓意符合這一特點的是( )
A.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B.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C.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D.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4. 主旋律作品贏得了青少年觀眾的廣泛喜愛,劇中的人物、故事、主題成為他們思考討論的熱點,人生的價值、生活的意義等嚴肅的話題又一次激蕩起他們的熱情與信念、理想與責任。這表明( )
①文化對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②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③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經典的兒童歌謠少了,被篡改的經典名句多了”,現如今由于受到各種動畫片的影響,在青少年日常的用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動漫語言和動漫名稱,這說明( )
A.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B. 文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C. 文化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
D. 文化影響人的實踐、認識和思維
6. 山東省近日啟動2010年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要求2010年“三下鄉”把成效落實到幫助農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上,落實到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上,落實到解決農民就醫難題、提高全民健康素質上。上述要求的《文化生活》依據是( )
①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③健康向上的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④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有利于提高人的道德修養
A. ①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
7. 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茍且,因為不茍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生命。對上述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①文化是人類全部精神活動以及產品
②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方式、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③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
④人既是文化的創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 雖然以前我國只把春節設為公眾節假日,但中國人歷來也十分重視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這是因為文化對人具有________的影響。( )
A. 深遠持久 B. 潛移默化
C. 積極向上 D. 消極被動
近日,文化部精心組織國家京劇院、中央歌劇院等10個藝術團體,分赴北京、天津、遼寧等百余所高校,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取得良好成效。據此回答9~10題。
9. 把優秀文化經典送進校園,使學生“足不出!钡叵硎芨邔哟嗡囆g盛宴,提高自身藝術修養,這表明( )
①文化會促進社會發展
②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個人成長有著深刻的影響
③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
④文化可以促進人的成長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0. 眾多學子對優秀文化經典的感受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的學生萌生了進一步觸摸傳統文藝、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愿望,有的學生激發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個別學生卻興趣并不太高,這是因為( )
A. 文化影響人是深遠持久的
B. 文化影響人是潛移默化的
C. 文化影響人是主動感悟的
D. 文化影響人是形式各異的
11. (2011?廈門模擬)“烽煙滾滾唱英雄”、“總想對你表白,我的心情多么豪邁”……每當這些紅歌旋律響起,總會讓人們熱血沸騰,豪情滿懷。這說明( )
A. 優秀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強制性
B. 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C. 優秀文化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
D. 優秀文化是社會實踐的產物
12. (2011?淄博模擬)2010年9月份山東省在全省開展了“經典伴我成長”圣人故里誦讀中華經典系列活動。安徽省開展了“經典美文明心智”讀書活動。兩大活動所體現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 )
A. 開展有益文化活動,提升公民文化素養
B. 凈化社會文化環境,實現文明健康交往
C. 傳播祖國傳統文化,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D. 創新文化傳播方式,推動經典文化發展
13. 文化是人創造的,文化又影響每一個人。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文化的影響是多種多樣的,從人的發展看( )
A. 一定的文化給予經濟和政治重大的影響和作用
B. 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
C. 一定的經濟和政治決定一定的文化
D. 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14. 閱讀文學作品、欣賞藝術表演、外出旅游觀光、參加體育活動等,或得到思想的啟示、精神的享受,或產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①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
②文化對人的影響總是通過一定的文化形式來實現
③文化氛圍看不見、摸不著,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
④文化消極地影響人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①③④
15. (2011?溫州模擬)2010年9月23日,在第7個“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期間。各地中小學相繼開展了“了解新中國建立歷程”、“感受祖國變化”、“我為祖國服務”等活動。之所以在中小學開展各種形式的弘揚民族精神活動,是因為( )
A.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
B. 不同民族的文化會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的發展道路
C.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D. 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16. 截至2009年,我國網民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位。網絡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許多問題,一些格調不高甚至低俗的內容在網上傳播,對人們特別是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某校研究性學習小組圍繞網絡文化建設問題展開探究調查,并搜集到以下資料:
材料一
某市青少年上網情況調查表
患網絡成癮癥的中學生占中學生的比例54%
受網絡暴力影響誘發的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14.8%
受色情文化影響誘發的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57%
材料二 胡錦濤同志強調指出,要以積極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大力發展和傳播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切實把互聯網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為進一步凈化網絡環境,國家開展了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專項行動,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1)結合材料,請用“文化與生活”的有關知識談談對“大力發展和傳播健康向上網絡文化”重要性的認識。(12分)
(2)有人認為,只要國家凈化了網絡文化環境,青少年一代就能健康成長。請用“文化對人的影響”的有關知識,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認識。(6分)
17. 探究題: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村文化,提升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安徽安慶市某中學高三(1)班學生為了深化對課堂知識的理解,來到懷寧縣月山鎮對當地農民文化生活進行調查研究。
材料一 調查中同學們了解到,“文化戶”趙方向,利用自己學到的攝像和光碟制造技術在周邊村民們舉辦慶生、婚娶等喜事時為他們提供文藝表演和禮儀服務,為他們攝像并制作出精美的VCD光盤,成了當地的農村文化帶頭人。
材料二 同學們發現,隨著農村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以前那種放下農活、除了吃飯就是打牌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現在的村民大都參與到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中去,生活水準日益提高。
材料三 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指導和支持。同學們發現,資金不足、技術落后、秩序混亂等許多問題正困擾著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1)上述材料體現了《文化生活》什么道理?(6分)
(2)材料體現了農村文化建設的哪些作用?(8分)
(3)請就上述問題給當地政府提出建議。(8分)
參考答案
第一課
7. A 【解析】建設“信用長三角”就是要創設良好的文化軟環境,以更好地吸引投資,促進經濟的更快發展。通俗地講,“信用”的目的在經濟。因此,這體現的是信用建設的作用,故①③應選。
8. D 【解析】材料的總體思想是強調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共同進步,三者缺一不可,故A、B、C三項,無論選哪一項都是不全面的。
9. C 【解析】“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這表明文化是“靈魂”。
10. D 【解析】文化交流有利于促進本民族文化發展,排除A。此題沒有體現落后與腐朽文化的影響,排除B。文化交流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而不是強調中外文化的融合,排除C。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應該通過發展本民族文化,提高本民族文化的競爭力,故答案為D。
11. C 【解析】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排除A。此題沒有凸顯文化的超前與落后發展,排除B。此題強調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故C正確。此題沒有凸顯文化對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導作用,排除D。
12. B 【解析】文化植根于企業發展之中,同時又反作用企業發展,可見文化與企業經濟發展的關系,故答案為B。
13. A 【解析】只有先進文化才能推動經濟發展,故B錯誤。此題沒有涉及多種文化,故C脫離題干。經濟與文化有著明顯的界限,故排除D。飲食文化,拉動經濟增長,可見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文化生產力在經濟發展中的突出作用。
14. A 【解析】通過國家形象宣傳片,溝通中美關系,可見文化對政治的反作用,故答案為A。文化只能反作用社會發展,排除B。此題沒有凸顯文化的實質,排除C。經濟是綜合國力的基礎,排除D。
15. C 【解析】本題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本題必須把握在生產和生活中,人民創作經典音樂,說明了文化來源于生產與生活實踐,同時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認為文化就是人類的精神產品是錯誤的。
16. 【解析】文化的內容是多層次的,有的受經濟的制約大,有的受經濟的制約小。比如,教育的規模與涵蓋面大小、醫療衛生事業的規模與涵蓋面大小,要以經濟的發展為基礎,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但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醫學家的出現,又可以超越經濟的制約。因此,對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需要做具體分析,不可絕對化。
【答案】 從整體上講,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發展會決定或帶動文化的發展。但是又不能認為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絕對同步的,兩者的發展既有同步性,也有不同步的情況。(6分)
(1)一方面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皞}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強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水平。從這種意義上說,此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8分)
(2)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8分)
17. 【解析】第(1)問主要立足文化的實質與意義。圖表主要反映了文化增加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關系,可見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山東提出文化強省戰略,我們可以從文化與社會,文化與人的關系來分析。第(2)問,此題屬于評析類的材料題。此題主要考查了對文化與經濟關系的認識。統籌城鄉發展,需要出錢,因為經濟決定文化。更好地加強文化建設,因為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答案】(1)反映信息:①文化產業增加值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逐年提高。(1分)②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雖然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走低,但是文化實現了逆勢上揚。(1分)
原因: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文化強省戰略能夠為山東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3分)②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文化強省戰略有利于帶動山東經濟的發展;提高整體競爭力。(3分)③文化可以影響人、塑造人,文化戰略的實施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推動科技進步。(3分)
(2)①經濟是文化的基礎,然而文化對經濟有反作用。實施一系列農村文化建設工程,可以為農村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3分)②文化建設既需要物質載體,也需要正確引導。實施文化工程,不僅有助于農村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也有利于保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方向。因此,統籌城鄉發展,政府既要給錢,也要加強文化工程建設。(4分)
第二課
6. D 【解析】題干主要講了文化對經濟及對人的作用,②③符合題意要求;①④盡管本身正確,但與題意不符,故選D。
7. D 【解析】①表述不完整,在材料中未體現,故選D。
8. A 【解析】“潛移默化”是指每時每刻、不知不覺,是從文化對人影響的過程方式來說的;“深遠持久”指經年累月,難以抹去,是從文化對人影響的結果、效果上說的,傳統節日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應選A項。
9. B 【解析】本題考查文化的作用。把優秀文化經典送進校園,使學生“足不出!钡叵硎芨邔哟嗡囆g盛宴,提高自身藝術修養表明了自覺創造良好文化環境對于育人的作用,②③符合題意。文化有性質的不同,其作用有積極與消極之分,①④觀點錯誤。故選B項。
10. C 【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對人的影響。從總體上看,材料分析了不同的人對文化感受存在著差異性,其原因在于人的自身因素,而不是文化影響人的形式、特點,排除A、B、D,選C。
11. B 【解析】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不具有強制性,是人主動探求的過程,故排除A。此題沒有涉及文化與社會的關系,排除C。任何文化都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排除D。紅歌給人以力量,可見優秀文化對人生的塑造,故答案為B。
12. A 【解析】誦讀經典屬于一種健康的文化活動,這一活動能夠提升公民的文化素養,故答案為A。凈化社會文化環境,主要體現在對腐朽和落后文化的整治上,故排除B。誦讀經典是在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故排除C。此題沒有涉及文化傳播方式的創新,排除D。
13. B 【解析】體會文化對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不同作用。一定要注意設問要求“從人的發展”看文化的影響,可排除A、C、D項。
14. A 【解析】文化消極地影響人的思想不夠確切,文化影響人的思想應該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含④的B、C、D三項排除。
15. D 【解析】優秀的文化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排除A。此題只涉及我國文化建設,沒有體現不同民族文化,排除B。只有參加積極的、健康的文化活動,才能給人以積極的影響,故排除C。開展弘揚民族精神活動,有利于塑造人生,故答案為D。
16. 【解析】第(1)問,主要考查文化的作用,此題可以立足文化與社會的關系、文化與人的關系來分析。第(2)問,屬于評析類的材料題,此題主要立足正反兩面來分析,一是肯定良好文化環境對人健康成長的作用。二是要看到文化對人影響是人自覺學習和主動探究的過程。
【答案】(1)①文化的實質是一種精神力量,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發展和傳播健康的網絡文化,能夠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3分)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傳播和發展健康網絡文化,有利于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推動社會民主政治建設。(3分)③文化可以影響人,傳播和發展健康網絡文化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環境,給人以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3分)④文化塑造人生,傳播和發展健康的網絡文化有利于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3分)
(2)①文化對人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凈化網絡文化環境,有利于以優秀的文化影響人,塑造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3分)②文化對人的影響,不是消極被動,無目的接受的。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熏陶的過程。青少年只有主動感知和學習優秀文化,抵制腐朽和落后文化的侵蝕,才能真正做到健康成長。(3分)
17. 【解析】本題考查文化的作用和影響,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相關知識回答。第(1)問從宏觀上考查文化對經濟的作用;第(2)問從微觀上考查文化對人生的影響;第(3)問意圖幫助學生鞏固《政治生活》的相關知識,達到對知識的綜合運用。
【答案】(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村民們舉辦慶生、婚娶等喜事時舉行文藝表演和禮儀服務活動,體現了農村文化產業迅速發展,文化消費日益豐富,文化生產力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6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9083.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政治第二輪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復習教案
了解國情立足國情
2012屆高考政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第二輪總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政治熱點求索真理的歷程探究復習
2012屆高考政治專題復習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