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歷史第四單元基礎知識梳理復習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2012屆高考歷史第四單元基礎知識梳理復習教案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單元知識網絡】


【專題歸納整合】
1. 列強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
列強侵華鴉片戰爭

1840-1842第二次
鴉片戰爭
1856-1860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1901
根本原因奪取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打開中國市場
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明智維新后,日本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為了解決資本主義發展的矛盾瓜分中國
直接原因禁煙運動
略朝鮮東學黨起義義和團運動
侵略國英國
英國、法國日本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開始標志
1840年6月,英國軍艦駛入廣東海面,進行挑釁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1894年7月,日本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清軍的船只略
簽定條約《南京條約》《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
《望廈條約》
《黃埔條約》《天津條約》
《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主要影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中國人民抗爭林則徐堅守廣州;關天培、陳連升等壯烈捐軀;三元里人民抗英等直隸提督史榮椿等多名將士壯烈犧牲;
太平天國運動平壤戰役中,左寶貴英勇作戰;黃海之戰中鄧世昌等英勇戰斗;臺灣人民掀起反割臺斗爭 義和團及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華

1. 近代后期中國的民主革命
民主主義分期
1919年至1949年發展過程及主要事件
1919至1924年
中共成立
及國共合作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共誕生
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教訓:1922~1923年京漢罷工高潮失敗,必須建立統一戰線才能取得革命勝利

1919至1924年國民大革命時期開始:1924年國民黨“一大”重新闡釋三民主義,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高潮:1926年7月國民政府北伐,北伐戰爭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失。簢顸h發動“四一二” 和“七一五”政變,國共合作破裂
1927至1936年
十年對峙
(土地革命)時期八七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南昌起義:標志中共領導武裝斗爭和建立人民軍隊的開始
井岡山道路:秋收起義后創建井岡山根據地;開創農村包圍城市奪取政權道路
紅軍長征:遵義會議后才開始轉危為安,1936年10月紅軍到達陜北。
西安事變:在民族危機加劇的形勢下,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實現逼蔣抗日,
為國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礎
1937至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兩個戰場:以國民黨為主導的正面戰場和以共產黨為主導的敵后戰場相互配合
相持階段:國民黨政策轉向反動掀起反高潮;共產黨斗爭中求團結維護統一戰線
抗戰勝利: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近代第一次反侵略戰爭完全勝利
1945至1949年
爭取和平民主
解放戰爭時期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重慶談判簽署“雙十協定”;在重慶召開政協會議
戰略防御:1946年6月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粉碎國民黨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
戰略反攻:1947年夏三路大軍躍進大別山(中原)
戰略決戰: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勝利
戰爭勝利:1949年4月解放南京,國民黨大陸統治被推翻。

3.中國近代化(富強)與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獨立)的關系。
近代中國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務,二是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務。
①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民主革命的開展過程,是封建勢力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及帝國主義在華走狗不斷受到打擊的過程,是中國由封建專制統治到資產階級共和政體到人民民主專政的發展過程,也就是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過程。
②工業化的發展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和階級力量,近代革命又為工業化的開拓前進掃清了道路。近代百年的歷史證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和取得民族獨立,是實現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證,實現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和取得民族獨立的最終目的。不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位,不解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掠奪和壓迫,近代化就無法實現。

【單元質量評估】
1.鴉片戰爭在近代中國和英國的文明發展中都有重要意義。對中國而言意味著
A.專制政體的終結 B.工業革命的起點
C.農耕文明受到沖擊 D. 工業革命的起點
【解析】:選C 。本題的題眼是“文明”。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之前,中國處于農耕文明社會。鴉片戰爭之后,受到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中國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演進。A項發生在辛亥革命時,B項工業革命的起點是洋務運動,D項工業革命的起點應該在明末。
2.《天朝田畝制度》與民生主義的“平均地權”的相同之處是
A.平分土地給農民 B.反對封建制度 C.提出土地國有 D.保護小農經濟
【解析】:選B!短斐锂制度》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民生主義的“平均地權”要求建立資本主義的土地所有制。共同之處是都反封建。
3.關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準確的含義是
A.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經濟上的半封建并存
B.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會
C.外國侵略勢力的深入使國家主權喪失
D.部分喪失了國家主權并且在保留封建主義的同時又發展了資本主義
【解析】:選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能籠統的劃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會,無論是在政治還是經濟方面,中國都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部分喪失了國家主權并且在保留封建主義的同時又發展了資本主義。
4.1842年中國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用干支紀年法記述1842年,
應屬于
A、辛丑年 B、壬寅年 C、癸卯年 D、甲辰年
【解析】:選B。 1842前后沒有什么關鍵性的紀年大事,但可以加上60年,1842與1902年是一樣的紀年。1901年是辛丑年,有《辛丑條約》。根據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辛丑的下一年是壬寅。
5.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城一茶館有四個中國人在聊天。甲說:“我參加過公車上書!币艺f:
“我參加過義和團運動!北f:“我家住在東交民巷!倍≌f:“我在京師大學堂讀書!彼麄儺斨姓l的話不符合史實。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選C 。 1902年雖然有東交民巷,但那是使館區,“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所以丙錯。
6.澳大利亞人莫里循曾任《太晤士報》駐華首席記者,中華民國總統政治顧問,居住北京20余年
(1897--1920)。他的大量報道、通訊與日記成為研究這一時期中國歷史的重要素材。下面這些資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A.火燒圓明園的現場報道
B.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照片
C.孫中山宣誓就職的照片
D.與義和團沖突的日記
【解析】:選A。 考查調動和運用材料的能力,由他居住北京的時間1897-1920,可知他不可能有經歷火燒圓明園的現場報道;馃龍A明園發生在1860年,故選A。
7.美國公使田貝曾說:“事實上,外國公使成為中國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以“任意斥責對待外
國人不稱職的中國官吏”。這一表述說明
A.清朝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在華的工具
B.帝國主義國家形成了宰割中國的同盟
C.美國從此成為侵略中國的主導國家
D.帝國主義國家完全把中國變為殖民地國家
【解析】:選A。 從材料看外國公使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控制著中國的內政外交,說明清朝政府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在華的工具。
8.甲午中日戰爭時,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鴻章問策,李怒曰:“總理度支(戶部),平時請款輒駁詰,臨
事而問兵艦,兵艦果可持乎?……政府疑我跋扈,臺諫參我貪婪,我再嘵嘵不已,今日尚有李鴻章乎?”在李鴻章看來,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在于
A.軍費不足、總理衙門失策和朝廷猜忌 B.軍費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傾軋
C.同僚傾軋、朝廷猜忌和慈禧太后無主見 D.同僚傾軋、武器落后和軍費不足
【解析】:選B。本題主要考查正確閱讀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平時請款輒駁詰”“政府疑我跋扈,臺諫參我貪婪”等說明申請軍費的提議經常被駁回、朝廷和官員對李鴻章的猜忌和排擠等,因此B項符合題意。
9.1851年與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國都發生了大規模的革命運動,這兩場革命運動的相似之處有
A.發動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國
B.參加革命者都是為生計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C.發動者都嘗試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D.革命都從中國南方開始,高潮發生在長江流域
【解析】:選D。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A項符合辛亥革命,B項符合太平天國運動,C項符合辛亥革命。

10.(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模擬)第四套人民幣100元背面的風景是地處江西省西南部湘贛兩省交界的羅
霄山脈的中段(圖3),古有“郴衡湘贛之交,千里羅霄之腹”之稱。中國革命史上在此地區
A.開創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B.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央的核心領導地位
C.成立了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
D.開創了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
【解析】:選A!敖魇∥髂喜肯孚M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的中段”即井岡山,毛澤東在此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1. (2010?山東省淄博市高三模擬)電視連續劇《人間正道是滄桑》以楊立青的成長經歷為線索,再現了中國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輝煌歷程。根據圖片中主角楊立青的服飾,判斷左起第二個人物形象應處于哪一時期

A.北伐戰爭時期 B. 土地革命時期 C. 抗日戰爭時期 D. 解放戰爭時期
【解析】:選B。上述人物的服飾從左到右,依次為北伐戰爭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
12.胡繩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說:“從大革命失敗到抗日戰爭前夕這十年,是中國共產黨在極端
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斗爭并達到政治上成熟的時間。”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政治上“成熟”的表現是
①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②探索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恩主義原理解決路線、方針、政策問題 ④根據矛盾的變化正確處理國共兩黨關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選C。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綱領,但是中共仍然在國共兩黨合作中以及國共對峙時期犯了不同的錯誤,所以民主革命綱領的提出,不能表明中國的成熟。
13.右圖為某班同學在圖書館查閱資料時發現的20世紀早期一份報紙的一部分,它主要反映了
A.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B.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
C.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D.對學生運動的聲援
【解析】:選B。本題主要考查對材料的正確閱讀分析能力,材料中“免”“去”等說明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成功。
14.20世紀20至30年代我黨經歷了從幼稚逐漸走向成熟的歷程。下列關于黨的發展歷程按先后排序正確
的是
①分析國情,提出民主革命綱領②適時完成國內戰爭向民族解放戰爭的轉化
③獨立自主,妥善解決黨內分歧④重心轉移,點燃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④①②③D.①④③②
【解析】:選D。①是在中共二大,1922年;②是在長征之后提出的;③是遵義會議提出的;④是1927年,毛澤東開辟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
15.斯諾他驚奇地發現,在貧瘠的中國西北部,竟聚集了中華民族的精華。作為美國的新聞記者,他在華
采訪的主要地點應是
A.西安 B.吳起鎮 C.瑞金 D.延安
【解析】:選D。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中國西北部”,再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赏茰y出他在華采訪的主要地點應該是1936年長征勝利后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延安。
16.抗日戰爭期間,延安“吸引了一個美國軍事觀察團、一些美國國務院外交官和一個美國總統特使前來
訪問,另外還有大批外國記者前來采訪”。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領袖人物的個人魅力
B.中共的抗日主張得到了普遍認同
C.中共堅持抗戰贏得了國際友人的廣泛同情
D.中共領導的抗日力量在抗戰中的地位日顯重要
【解析】:選D。 注意題中所給信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
17.美國著名記者史沫特萊說:“西安事變可能已經以一種地方性的失敗告終了,卻仍然是一次全國性的
勝利。一個統一的中國,雖然緩慢而且伴有劇痛,終于在漸漸誕生!笨梢,西安事變標志著
A.國民政府實現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 B.蔣介石獲釋并宣布實行全民抗戰
C.國共兩黨停止對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完全建立
【解析】:選C。西安事變是國共兩黨對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開始,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18.最近,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蔣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記,吸引了各國學者的關注。
這些日記涉及了許多重大事件,其中可能包括
A北伐戰爭 B淞滬會戰 C西安事變 D遼沈戰役
【解析】:選A。 北伐戰爭:1926-1927;淞滬會戰:1937年;西安事變:1936年;遼沈戰役:1947年。
19.2009年 9月20日晚,北京人民大會堂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
而創排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舉行首場公演!稄团d之路》,共分5個部分,你認為反映“解放戰爭”是在哪一個部分?

A、山河祭 B、熱血賦 C、創業圖 D、在希望的田野上
【解析】:選B。本題主要考察學生的基礎知識落實核對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
20.新華社在迎接十七大特稿《在歷史關節點上??中國共產黨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關鍵詞
概括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關節點,按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日出東方 力挽狂瀾 燈塔指引 星火燎原 進京趕考
B.力挽狂瀾 進京趕考 日出東方 燈塔指引 星火燎原
C.日出東方 星火燎原 力挽狂瀾 燈塔指引 進京趕考
D.力挽狂瀾 日出東方 進京趕考 星火燎原 燈塔指引
【解析】:選C。日出東方?建黨,1921年;星火燎原?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形成于1927年;力挽狂瀾---遵義會議,召開于1935年;燈塔指引?抗戰黨中央指揮中心延安,全面抗戰時期時間為1937年至1945年;進京趕考?解放戰爭的即將勝利,1949年。故C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
21.(16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中國言民族主義者,當于小民族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者。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于國內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諸族以對于國外諸族是也!
??梁啟超
材料二 今之滿洲,本塞外東胡。昔在明朝,屢為邊患。后乘中國多事,……滅我中國,據我政府,迫我漢人為其奴隸,……滿政府窮兇極惡,今已貫盈。義師所指,覆彼政府,還我主權。
??孫中山《同盟會宣言》(1905年)
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孫中山《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1912年)
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孫中山《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4年)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概括梁啟超關于民族主義的主要觀點。(4分)

(2)根據材料二孫中山關于民族主義的言論,分析其民族主義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轉變?(4分)

(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梁啟超、孫中山關于民族主義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試舉兩例說明上述民族主義思想對中國近代革命的影響。(4分)

答案:(1)民族主義有大小之分,小民族主義是大漢族主義,大民族主義是中國各民族聯合與外國競爭。 (4分)
(2)由反滿興漢到五族共和,再到對外反帝。(4分)
(3)中國國家的衰落,國內矛盾的激化,列強侵略使中外民族矛盾加劇,中國知識分子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與覺醒。(4分)
(4)可以以辛亥革命、抗日戰爭、五四運動等為例說明。(4分)

解析:本題以民族主義為切入點考查了學生的概括歸納、理解分析能力。第(1)問難度不大。第(2)問要注意答出轉變,也就是由什么到什么的變化。第(3)問關鍵是要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第(4)問既要答出事件,同時還要說明在該事件當中如何體現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的,否則是不完整的。
22.(12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國歷史的主要問題及其解決的道路,取決于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近代中國沒有按照正常的規律從封建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而是走了屬于資本主義體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道路。這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相結合的結果。壓迫和阻止近代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主要障礙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和中國的地主階級。因此,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歷史主題是……
??范書義《近代中國的進步潮流》
材料二 中國缺少的東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兩件東西:一件是獨立,一件是民主。這兩件東西少了一件,中國的事情就辦不好。一面少了兩件,另一面卻多了兩件。多了兩件什么東西呢?一件是帝國主義的壓迫,一件是封建主義的壓迫……因此,我們要破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的憲政》
材料三 “朱德毛澤東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無疑義地是正確的!
----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問題是什么?(2分)提出這一主要問題的依據是什么?(2分)
(2)根據下列表格的提示,寫出其中字母A、B、C、D代表的歷史含義。(4分)
大事件主要領導人革命性質
A洪秀全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辛亥革命BC
五四運動陳獨秀、李大釗D
(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說出毛澤東創造性地將中國革命引向了什么道路?(2分
(4) 你從上述材料和民主革命的重大事件中得到了什么啟示?(2分)

解析:第一問中,從材料可知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問題是反侵略求獨立、反專制求民主,這是由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決定的。第二問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回答。第三問中,毛澤東式的革命道路就是“工農武裝割據”的井岡山道路;第四問中,我們要善于多角度思考和回答問題,啟示之一就是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因為其階級局限性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只有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才能領到人民完成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

答案:(1)獨立與民主,反帝反封建;(2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2分)
(2)A.太平天國B.孫中山C.資產階級民主革命D.徹底地反帝反封建斗爭;(4分)
(3)走“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或農村保衛城市,最后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2分)
(4)啟示:中國人民為了爭取獨立民主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于其階級的局限性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成功;只有無產階級才能領導人民完成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2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1328.html

相關閱讀: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