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理科綜合Ⅰ卷和Ⅱ卷根據各個省區的教育水平不同而出的兩套試題,全國Ⅱ卷生物部分難度不高,試題總體來說較為簡單,相對來說Ⅰ卷要容易些。Ⅱ卷試題緊扣考試大綱的能力要求,所考知識點雖有略微超出考試大綱或教材的內容的嫌疑,但是都能用其它知識來解答,因此總體來說符合考試出題要求。試題的結構較為理想,難度系數估計較2008年高考難度系數有所降低,試題更加體現了對一些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考察。
一、試題考點分布與分值
2009年高考理綜全國Ⅱ卷生物學的試題,包括5道選擇題、4道非選擇題,選擇題每題6分,共30分,非選擇題共計4題,共45分。各題所考知識分布如下:
題型
題號
所考知識點
分值
選擇題
1
第一冊
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
第七節細胞呼吸
6分
2
第一冊
第四章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二節一、體液調節
6分
3
第一冊
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第二節二、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
6分
4
全一冊
第一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和免疫
第二節一、特異性免疫
6分
5
第二冊
第八章生物與環境
第一節生態因素――生物因素
6分
非選擇題
31
全一冊
第二章光合作用與生物固氮
第一節二、C3植物和C4植物
10分
32
第一冊
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
第一節新陳代謝與酶
17分
33
全一冊
第五章微生物與發酵工程
第二節微生物的營養、代謝和生長
10分
第三章遺傳與基因工程
第二節基因的結構
34
第二冊
第六章關于人類遺傳病、遺傳系譜圖的一些內容的考查
10分
總分共計75分,比2008年所占分值增加3分。本次考試的知識范圍較為集中,涉及到第一冊的知識出了3道選擇題及1道大題,總計分值達35分。
二、試題評析:選擇題
1.下列關于細胞呼吸的敘述,錯誤的是
A.細胞呼吸必須在酶的催化下進行
B.人體硬骨組織細胞也進行呼吸
C.酵母菌可以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D.葉肉細胞在光照下進行光合作用,不進行呼吸作用
【題解】此題考查細胞呼吸的基本知識,難度不大,本題作為第一題出現,在某種程度上能增強信心利于正常發揮。
【點析】呼吸作用是生物活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與釋放能量并且生成ATP的過程。呼吸作用在所有的活細胞內進行,當然也包括葉肉細胞。葉肉細胞在進行光合作用時可以釋放出氧氣,那只是因為光合作用的速率大于呼吸作用的速率,外在綜合表現是放出氧氣。答案:D
2.人體甲狀旁腺分泌甲狀旁腺素,當人體血鈣濃度下降時,甲狀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腎臟使血鈣濃度上升。甲狀腺C細胞分泌降鈣素,當血鈣濃度上升時,降鈣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鈣濃度下降。下列關于血鈣的敘述,錯誤的是
A.血鈣濃度降低可引起雞肉抽搐
B.甲狀旁腺素和降鈣素對血鈣的調節表現為協同作用
C.人體血鈣濃度在體液調節下處于動態平衡
D.食物中的鈣可以通過消化道吸收進入血液
【題解】本題考查的是兩種激素間的作用關系,難度適宜,考查了對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體現在:未直接用書上提到的(大家熟悉的)的一些激素,直接考查,而是通過閱讀信息,借助一對書上沒有的激素,來設置問題情境。
【點析】當血鈣降低時,動物會出現抽搐現象。而鈣的來源主要是通過食物的消化吸收而進入血液。根據題的內容,可以很容易聯想到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調節血糖的作用。兩種激素共同維持了一個平衡,并且兩種激素對血鈣的濃度的作用效果是相反的如圖。答案:B
3.下列有關哺乳動物個體發育的敘述,錯誤的是
A.胚胎發育過程中也會出現細胞衰老
B.幼鹿經過變態發育過程長出發達的鹿角
C.胚后發育過程中伴有細胞分化
D.來自原腸胚同一胚層的細胞經分化發育成不同的組織
【題解】本題的集中考查高等動物個體發育這部分。較突出的設計體現在對書上小字部分有所涉及。如選項D。
【點析】變態發育指動物在胚后發育過程中,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所出現的一系列顯著變化。幼體與成體差別很大,而且改變的形態又是集中在短時間內完成,這種胚后發育叫變態發育。幼鹿經過發育長出角并不屬于變態發育。變態發育一般指昆蟲綱與兩棲動物的發育方式。答案:B
4.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有人建議接種人流感疫苗,接種人流感疫苗能夠預防甲型H1N1流感的條件之一是: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
A.侵染部位 B.致病機理 C.抗原決定簇 D.傳播途徑
【題解】生物學與自然聯系密切,每年總會遇到一些熱點問題:太空育種、病毒及免疫(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熱點問題,這些熱點問題,也常常高考生物“潮流題”。生物學習中,一定要注意有意識的強化訓練生物熱點問題其與教材相關知識的聯系和分析,以培養學以致用的目的。
【點析】用人工方法將免疫原或免疫效應物質輸入到機體內,使機體通過人工自動免疫或人工被動免疫的方法獲得防治某種傳染病的能力,這是免疫接種。如果讓機體通過接種人流感疫苗達到預防甲型H1N1流感的目的,則兩種流感病毒應該具有相同的抗原決定簇。
答案:C
5.下列屬于種間競爭實例的是
A.螞蟻取食蚜蟲分泌的蜜露
B.以葉為食的菜粉蝶幼蟲與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細菌與其體內的噬菌體均利用培養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養瓶中生活的兩種綠藻,一種數量增加,另一種數量減少
【題解】主要考查種間競爭的理解,要求學生對種間競爭的定義要十分熟悉,相對有一定的難度。特別在B和D的選擇上可能會產生猶豫不決的狀態。種間競爭主要有三個要點:①不同種的許多個體,②對食物和空間等生活的必需資源有共同的要求,③是當需求量超過供應量時所產生的相互作用。
【點析】螞蟻和蚜蟲的關系比較特殊,螞蟻喜歡取食蚜蟲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螞蟻常常保護蚜蟲,甚至把吃蚜蟲的瓢蟲趕走。有時蚜蟲缺乏食物時,蟻還會把蚜蟲搬到有食物的地方。因此我們經常稱這種關系為“互利共生”;而菜粉蝶幼蟲與蜜蜂雖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蟲主要吃葉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所以不能構成種間競爭;細菌與噬菌體應該屬于寄生關系,雖然都使用培養基中的氨基酸,但是并不構成競爭;而兩種綠藻是兩個物種,一定不能使捕食關系,況且兩種綠藻,應該是競爭陽光、養料等,即其中的一種增加另一種減少,所以屬于競爭關系,答案:D
非選擇題
31.(8分)(1)右圖表示A、B兩種植物的光照等其他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光合作用強度對環境中CO2濃度變化的響應特性。據圖判斷在CO2濃度為300μL?L-1(接近大氣CO2濃度)時,光合作用強度較高的植物是_________。
(2)若將上述兩種植物幼苗置于同一密閉的玻璃罩中,在光照等其他條件適宜的情況下,一段時間內,生長首先受影響的植物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3)當植物凈固定CO2量為0時,表明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解】此圖與2007年高考全國Ⅱ卷中30題的I題圖極為類似(見附1)。但是題圖所代表的意義,以及曲線的起點等均有一些區別。由于題出現一個新的概念:“響應特性”,雖對理解沒有太大影響,但極有可能會擾亂思維,因此難度相對有所提升。所謂的“響應特性”是指在確定條件下,激勵與對應之間的關系。
【點析】根據圖可以看出,A為C4植物,B為C3植物。而植物凈固定CO2量為0時即植物的凈光合作用量為0。答案:(1)A;(2)B、兩種植物光合作用強度對CO2濃度變化的響應特性不同,在低濃度CO2條件下,B植物利用CO2進行光合作用能力弱,積累光合產物少,故隨著玻璃罩中CO2濃度的降低,B植物生長首先受影響;(3)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等于呼吸釋放CO2量。
32.(17分)請用所給的實驗材料和用具,設計實驗來驗證哺乳動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專一性。要求完成實驗設計、補充實驗步驟、預測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并回答問題。
實驗材料與用具:適宜濃度的蔗糖酶、唾液淀粉酶、蔗糖、淀粉四種溶液,菲林試劑、試管、37℃恒溫水浴鍋,沸水浴鍋。
(1)若“+”代表加入適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試管標號,請用這些符號完成下表實驗設計,請在答題卡上作答。
溶液
試管
蔗糖溶液
淀粉溶液
蔗糖酶溶液
唾液淀粉酶溶液
甲
+
―
+
―
(2)實驗步驟:
①按照上表中的設計,取試管、加溶液。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果預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上述試驗中,如果僅將37℃恒溫水浴鍋的溫度調到20℃。而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重做上述實驗,出現磚紅色試管中的顏色會比37℃時的淺,其原因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解】本題借助教材上的實驗,又不拘泥于教材,但本題的考查還是相對較為簡單。近3年來,在全國Ⅱ卷中,用已給的材料及步驟,完成實驗設計的試題從未出現過,可能導致平日訓練較少。這可能是失分的一個重要因素。
溶液
試管
蔗糖溶液
淀粉溶液
蔗糖酶溶液
唾液淀粉酶溶液
甲
+
―
+
―
乙
―
+
―
+
丙
+
―
―
+
丁
―
+
+
―
【點析】可參照教材第二冊實驗五的內容,進行回答。最后一問考察了酶的催化作用與溫度的關系。答案:(1)
(2)②混勻,37℃恒溫水浴一段時間;③取出試管,分別加入適量的斐林試劑,混勻,沸水浴一段時間;④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實驗結果。(3)含有蔗糖和淀粉酶溶液的試管(試管甲),以及含有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的試管(試管乙)中出現磚紅色沉淀,其他試管中不出現磚紅色沉淀;(4)(哺乳動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酶的催化作用具有專一性;(5)20℃低于酶的最適溫度,酶活性低,水解產生的還原糖少。
33.(10分)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產糖漿,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現有野生菌株對淀粉的轉化效率低,某同學嘗試對其進行改造,以獲得高效菌株。
(1)實驗步驟:
①配置________(固體、半固體、液體)培養基,該培養基的碳源應為________。
②將_____________接入已滅菌的培養基平板上。
③立即用適當劑量的紫外線照射,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④菌落形成后,加入碘液,觀察菌落周圍培養基的顏色變化和變化范圍的大小。周圍出現_______________現象的菌落即為初選菌落,經分離、純化后即可達到實驗目的。
(2)若已得到二株變異菌株I和Ⅱ,其淀粉轉化率交稿,經測定菌株I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菌株Ⅱ的淀粉酶蛋白含量高,經進一步研究發現,突變發生在淀粉酶基因的編碼區或非編碼區,可推測出菌株I的突變發生在__________區,菌株Ⅱ的突變發生在____________區。
【題解】此題與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天津卷)生物部分31題(見附1),很類似。所以一些典型的類題,平日大家要注意真正的理解掌握;最好做完后,能及時的進行反思和總結。以確實提升遷移運用解決問題的能力。
【點析】根據培養基的用途,應選擇固體培養基。本題主要考察了誘變育種的內容,而且是微生物的誘變育種,所以可以參照相關內容填寫。而最后考察了基因的結構的內容,更是對編碼區和非編碼區進行了一次檢閱。答案:(1)①固體、玉米淀粉;②野生菌株;③(誘發野生菌株發生基因突變)對野生菌株進行誘變;④(透明圈)淺色范圍大;(2)編碼區、非編碼區
34.(10分)(1)人類遺傳病一般可以分為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_________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的發病除受遺傳因素影響外,還與___________有關,所以一般不表現典型的___________分離比例。
(2)系譜法是進行人類單基因遺傳病分析的傳統方法。通常系譜圖中必須給出的信息包括:性別、性狀表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每一個體在世代中的位置。如果不考慮細胞質中和Y染色體上的基因,單基因遺傳病可分成4類,原因是致病基因有_____________之分,還有位于_____________上之分。
(3)在系譜圖記錄無誤的情況下,應用系譜法對某些系譜圖進行分析時,有時得不到確切結論,因為系譜法是在表現型的水平上進行分析,而且這些系譜圖記錄的家系中_____________少和____________少。因此,為了確定一種單基因遺傳病的遺傳方式,往往需要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進行合并分析。
【題解】圍繞遺傳系譜圖,對遺傳和變異的整體考查。由于試題中涉及的內容更多的是方法,而非實際問題,所以回答起來會游一定的難度。
【點析】此題重在考查對遺傳及變異的全面的了解。對與遺傳及變異的相關概念,要回答正確,正確全面的了解是基礎。答案:(1)染色體異常、環境因素、孟德爾;(2)親子關系、世代數、顯性和隱性、常染色體和X染色體;(3)世代數、后代個體數、多個具有該遺傳病家系的系譜圖
總之從2009年全國理綜Ⅱ卷生物試題看來,生物科的學習要重視:
1、重視知識的綜合:①是對生物的基本概念、原理要搞清楚,要能用不同的方式描敘或表示;②是要理清各單元知識點,并分析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盡量形成小知識鏈,以便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應用;②是注意相同知識點試題的變式練習,特別是要重視典型高考題的解讀與變式訓練。
2、實驗復習要重視學生實驗和課本經典實驗:重視課本經典實驗分析,要結合這些經典實驗,領會實驗設計方法、原理。實驗復習要重視學生做實驗的同時,還要重視學生對實驗程序、實驗結果的分析,達到舉一反三,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附1:2007年全國高考理綜Ⅱ生物30題I小題:
30.I、(8分)右圖表示光照強度對A、B兩種C3植物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據圖回答:
⑴A、B兩種植物光合作用過程中對光能利用的差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在農業生產中,與B植物相比,A植物應種植在______________條件下。
【答案】⑴在低于P光照強度下B植物光能利用率比A植物的高,在高于P光照強度下A植物光能利用率比B植物的高。⑵較強光照
附2: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理綜(天津卷)生物部分31題:
31.(20分)(1)人們不會在熱泉中發現活著的嗜冷海藻,而經常可以在冷水環境中分離出嗜熱微生物。請根據酶的特性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淀粉酶可以通過微生物發酵生產,為了提高酶的產最,請你設計一個實驗,利用誘變育種方法,獲得產生淀粉酶較多的菌株。①寫出主要實驗步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據誘發突變率低和誘發突變不定向性的特點預期實驗結果。__________。
提示:生產菌株在含有淀粉的固體培養基上,隨其生長可釋放淀粉酶分解培養基中的淀粉,在菌落周圍形成透明圈。
【答案】(1)嗜冷海藻體內的酶遇到高溫后,酶的分子結構被破壞而失去活性,海藻很快會死亡;而嗜熱微生物體內的酶遇到低溫環境,酶的性降低,但酶分子結構沒有被破壞,遇到合適的溫度又可以恢復活性。
(2)①主要實驗步驟:第一步:將養好的生產菌株分兩組。一組用一定劑量的誘變劑處理,另一組不處理做對照。第二步:制備含淀粉的固體培養基。第三步:把誘變組的大量菌株接種于多個含淀粉的固體培養基上,同時接種對照組,相同條件下培養。第四步:比較兩組菌株菌落周圍透明圈的大小,選出透明圈變大的菌株。
②預期實驗結果:a.由于誘發突變率低,誘變組中絕大多數菌落周圍的透明圈大小與對照組相同。b.由于誘發突變不定向性,誘變組中極少數菌落周圍的透明圈與對照組相比變大或變小。
總之,全國Ⅱ卷能夠體現出由傳統的“一本兩綱”向“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平穩過渡,是一份以學生為本,較好的考查素質與能力的試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4644.html
相關閱讀:江西省2019屆高三第一次聯考測試生物試題及答案
寧夏銀川九中2015屆高三2月第一次模擬考試生物試題
高中生物試題指導:解答生物學試題注意事項
廣東肇慶市2019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理綜生物試題及答案
談高考生物復習的回歸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