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種災害的成因以及災害之間具有相關性的基本特點;
2、了解地質災害對人類造成的重大危害,從而認識到防御地質災害的重要意義;
3、了解人類目前防御地質災害的基本措施
智能訓練:
培養學生依據圖像資料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
思想教育:
通過學習,使學生加深對人地關系的認識,樹立防災減災的意識并轉化為自覺的行動。
閱讀要求:
《印度1.26地震》 《泥石流與滑坡》
重點:地質災害的防御
難點:地質災害的成因
教 具:投影片
課 型:新授課
教 法:情境呈現、討論分析、歸納小結
課 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已經了解陸地環境與人類息息相關,它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多種資源。但同時,我們還應認識到,陸地環境的變化有時表現得非常劇烈,破壞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形成災害,進而影響甚至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視頻資料]地震、火山等地質現象實例過程呈現
一、主要地質災害
(一)地震
1、定義
2、分類、成因、特點
①構造地震 定義:由于地應力引起構造變動而發生的地震。
成因:地應力的積累―釋放
地下巖層斷裂,錯位,產生震動,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由地下向上傳播,引起地表震動。
特點:活動頻繁(全世界每年發生地震的90%)
延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破壞性最強。
②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發和巖漿活動引起。一般震級不大,影響范圍小。
③塌陷地震:由于地下洞穴(巖溶區、地下采礦區)、地層滑落等而引起的。一般規模小,為數不多。
[總結]大部分地震的發生與地質構造有關
[問題]地震的發生與地質構造的關系
3、地震的分布規律
在具有一定活動性的斷層地帶,地震最容易發生。按板塊構造理論,在板塊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比較活躍,易發生地震。
世界上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4、地震要素
[結合插圖,講清各地震要素的概念]
①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等震(中距)線。
②地震波:地震時,由于縱波傳播的速度比橫波快,先到達地面而引起地面上下顛簸;而后橫波到來,地面發生前后、左右搖晃。
5、震級和地震烈度
①里氏震級定義
②地震烈度的定義
③影響烈度的因素:
A、震級和震中距---直接因素
[問]同一條等震線上,地震烈度是否相等 ?
B、震源深淺、地質構造和地面建筑等也是影響因素。
6、地震的分類
微震
①按震級分 有感地震
破壞性地震
淺源地震
②按震源深度分 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
③按成因分
7、地震危害和地震預報
(1)地震是一種危害和影響最大的地質災害
我國處于世界上兩大地震帶交界地帶,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發生的7.8級強烈地震,頃刻之間,唐山市變成一片廢墟,死亡24萬人;1999年9月21日臺灣地震,損失近百億美元。
地震不僅使人民生命財產受到損失,還常誘發地裂、山崩、海嘯、滑坡等災害,因此地震是最嚴重的地質災害。
介紹《印度1-26地震》
(2)地震預報
①摸索階段
②地震是可以預報的
(二)火山噴發
1、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強烈顯示。
2、火山噴發的原因和過程
3、火山的分類-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4、火山的構造:
火山錐:火山噴發物大部分在噴出口周圍堆積下來,形成圓錐形的火山。
火山口:位于火山錐的頂部的漏斗形噴口。
火山通道:火山口以下的一個通向地下的長管。
5、火山噴發物―氣體、熔巖、固體噴發物
6、火山與人類的關系
害:熔巖會摧毀田園、建筑等;火山灰會遮天蔽日,影響交通;引發地震
利:會帶來肥沃的火山灰土
(三)滑坡和泥石流
1、定義
2、危害
3、我國活動情況
[閱讀材料]閱讀《滑坡與泥石流》材料,加深理解。
[讀圖思考]我國泥石流分布的地區與我國地震帶分布的地區有哪些共同特點?為什么有這樣的聯系?
如我國西南地區,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并且山體斷裂比較發育,巖石破碎,容易發生滑坡,若該地區氣候多雨,流水沖刷作用強烈,地表物質疏松,就又容易促使泥石流的發生。可見,因為這幾種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具有關聯性,所以在空間分布上也具有大體的一致性。
二、地質災害的關聯性
[舉例分析]
1、一個地域內的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它們在成因上是有關聯的。
2、在一次災害發生過程中,往往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
3、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以間接或直接誘發地質災害。
三、地質災害的防御
當今世界,由于人口快速增長和經濟密集發展,加之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地質災害發生的頻度和成災的強度不斷增高。
1、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
2、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和法規體系。
3、實施一些預防措施
[小結]我國是多地質災害的國家,全國約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災害多發區,曾經因地震、滑坡等造成重大損失。因此要有效防御地質災害,要求全社會都要給予重視。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能更有效地開展和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5874.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地理第一輪教材復習 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
2012屆高考地理考點整合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復習教案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中國地理景觀與區劃專項復習教案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