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講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及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高考目標定位】
課程標準
考試大綱
考點搜索
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①歐共體的成立②日本戰后經濟的發展③不結盟運動的興起④中國的發展振興。
了解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史實;認識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①東歐劇變②蘇聯解體③冷戰結束后的世界形勢④冷戰后的多極化趨勢
【基礎知識梳理】
一、走向聯合的歐洲
1. 背景:二戰使西歐喪失了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優勢地位;在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過程中,西歐各國聯系日益密切。 2.過程:①1951年簽訂《巴黎條約》,決定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②后來又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③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影響:①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實力的增強。
②西歐在經濟上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在政治上力圖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美國霸權地位受到嚴重沖擊,被迫調整對歐政策,促進了世界多極化趨勢
④隨著歐共體的擴大,增強了同美蘇抗衡的實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隨之發生變化。 二、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1.原因:
外因:“冷戰”爆發后,美國的大力扶植和朝鮮戰爭提供的機遇
內因:(制定符合國情的經濟政策)
① 戰后日本進行了民主改革,消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 ②高度重視科技、教育
③注意發展外向型經濟,提出“貿易立國”
④把發展經濟放在首要位置,制定指導性經濟計劃,利用國家政權大力推動經濟的發展。
⑤大力引進國際先進的技術。
2.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從1956—1972年,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到80年代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隨著經濟實力的膨脹,日本改變了戰后初期向美國一邊倒的政策,實行以日美關系為軸心的全方位外交。
3. 美、日、西歐三足鼎立
隨著西歐和日本的崛起,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領域呈現出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這種經濟的多極化,是對美國霸權的挑戰,也是對美蘇兩極格局的沖擊。
三、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起,新獨立的廣大亞非拉國家為了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的獨立,不結盟運動興起。 2.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召開,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 3.不結盟運動奉行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 4.20世紀70年代開始,不結盟運動把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作為重要任務,同時將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作為不結盟運動的行動綱領。 5.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政治舞臺上的重要力量,在國際事務中與不結盟運動保持良好的合作。
四、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1.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困難重重,1988年轉而進行政治改革。他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提倡所謂“民主化”和“公開性”,使蘇聯改革走進誤區。 2.受蘇聯改革和國內經濟困難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以波蘭為開端,東歐劇變,東歐各國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3. 1990年,蘇聯實行多黨制。民族矛盾爆發,民族分離活動劇烈。1991年底,獨聯體成立,蘇聯不復存在,兩極格局解體。 五、和平與動蕩并存
1.原因:①“冷戰”結束,一些地區和國家長期壓抑的民族、種族、宗教、領土等矛盾相繼爆發;②美國試圖獨霸全球,不斷插手別國事務和地區爭端。 2.表現:①科索沃危機,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沒有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對南斯拉夫動武,這是北約成立50年來首次進攻一個主權國家。②國際恐怖主義也呈泛濫之勢。2001年9.11事件后,世界各國都加強了反恐斗爭。
六、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1. 美國極力構筑單極世界,但其他國家則主張推進多極化。 2.1992年簽訂《歐洲聯盟條約》,使歐洲一體化向縱深發展,1993年正式成立歐洲聯盟。歐盟的實力不斷增強,其國際地位也不斷提高。 3.日本極力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4.俄羅斯則擁有可以與美國匹敵的軍事力量,取代蘇聯在聯合國的地位。隨著國內經濟的不斷好轉,其國際地位也有了很大改善。 5.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致力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6.至今為止,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局面,多極化仍然只是一個發展趨勢。
【要點名師精解】
1.戰后歐洲走向聯合的根本原因與擺脫美國的控制之間的關聯
【點析】 (1)歐洲統一思想源遠流長。實現歐洲各國的聯合,建立統一的歐洲──這是歐洲早已存在的一種思潮。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類災難后,歐洲最終喪失了世界經濟和政治中心的地位,所以,歐洲各國只有加強聯合,實現一體,才能夠重新走上世界政治舞臺,發揮重要的作用。于是,支持歐洲統一的輿論重新興起,為歐洲一體化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思想條件。 (2)兩極格局競爭中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二戰后,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西歐各國的國家實力日益增強,因此對美國持續不斷的經濟滲透和政治控制越加不滿。加之美蘇在歐洲的尖銳對峙,使得歐洲的自身安全常處于無法保障的境地。因此,要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保證自身的安全,并進一步提高國際地位,西歐各國之間就必須密切聯系,加強合作。 (3)自身經濟發展的需求。歐洲一體化的根本動因即在于加強自身的經濟實力。西歐各國只有加強聯合、協同利益,才能共同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增強地區綜合經濟實力,也才能夠扭轉與經濟、政治大國競爭過程中的不利地位。 【典例】1951年4月,法、意、聯邦德國、荷、比、盧六國在法國巴黎簽訂了為期50年的《關于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條約》,簡稱為《巴黎條約》,這意味著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啟動。西歐國家開始走向聯合的根本目的是 A.增強西歐經濟實力 B.擺脫美國的控制 C.加強自身政治安全 D.恢復歐洲霸主地位 【解析】:A 本題學生會誤選B或者C,主要原因在于對歐洲聯合的原因理解不全面。20世紀50年代,隨著西歐各國的恢復與發展,如何在兩極格的局面下發展經濟,增強經濟實力成為歐洲許多國家政治家的愿望,因而增強歐洲經濟實力成為歐洲開始走向聯合的根本目的。B、C也是目的之一,但從屬于A,D說法明顯錯誤。答案為A。
【答案】:A
2.對不結盟運動興起的作用和影響與理解
【點析】 (1)第二次世界大戰和1955年的亞非會議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和高漲。為擺脫美蘇控制和維護自身獨立,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新獨立的廣大亞非國家主張團結起來,推動了不結盟運動的興起。1961年,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倡議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舉行。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 (2)不結盟運動奉行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不結盟運動把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作為重要任務。把經濟領域的斗爭作為中心內容之一,1973年第四次首腦會議,將正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作為不結盟運動的行動綱領。 (3)不結盟運動的形成推動了國際政治力量由美蘇兩極向多極化方向轉化。不結盟運動所確立的不結盟、獨立自主的原則和反帝、反殖的立場,以后受到越來越多的第三世界國家的承認和支持,從而促進了第三世界的興起和壯大。不結盟運動作為第三世界最大的政治性國際組織,已成為當代國際社會中強大而充滿生氣的政治力量,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典例】普京在給哈瓦那舉行的第14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的賀詞中說:俄羅斯認為不結盟運動是現代國際關系構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世界面臨著如恐怖主義等的新的威脅,應對這些挑戰最合適的方法就是尋求集體解決辦法。普京的話表明 ( )
①當今,第三世界國家仍然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活躍在國際社會②不結盟運動對西方國家決定世界事務的局面至少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制約作用③俄羅斯希望與不結盟運動國家結成政治聯盟④俄羅斯反對美國奉行單邊主義,濫用反恐政策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C 學生易錯選D,主要是對不結盟運動興起的背景、宗旨、影響理解不到位。結合題干材料分析,由“不結盟運動是現代國際關系構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可知①②正確;由“尋求集體解決辦法”可知④正確。尋求集體解決并不意味著俄羅斯要與某個國家或集團結成政治聯盟,故③說法違背了不結盟運動的宗旨。故答案為C。
【答案】:C
3.全面理解蘇聯解體的原因
【點析】 (1)解體過程:1985年戈爾巴喬夫任總書記,經濟領域改革無法打開局面;1988年:進行政治改革,提倡“民主化”、“公開性”,對蘇聯歷史全盤否定,引起思想的動亂。1990年:蘇共中央全會決定多黨制,造成國民經濟開始大滑坡,民族分離運動愈演愈烈,黨內斗爭日趨尖銳、公開化;1991年12月《阿拉木圖宣言》,表明“獨聯體”擴大,蘇聯完全解體。
(2)解體原因:一是深層次的歷史原因,即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長期積累的種種矛盾與問題孕育著嚴重的社會危機;二是直接的現實原因,即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蘇共領導集團推行了一條背叛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路線,一步步把蘇聯引向深淵,并由他們親手毀掉了蘇共和蘇聯;三是外部原因,即戰后世界形勢的變化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推行的“和平演變”戰略得手。 【典例】(原創題)2008年6月11日,原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等一行四人來華,在當代中國研究所作了題為“蘇聯解體的原因”的演講,他指出:“蘇聯的解體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始于赫魯曉夫執政時期,終結于戈爾巴喬夫的激進“改革”。這一改革,特別是他推行的激進“政治改革”,摧毀了黨和社會主義政權。這則材料主要說明 A.斯大林時期的經濟體制是解體的主要原因 B.赫魯曉夫改革就開始背離社會主義的方向 C.戈爾巴喬夫改革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 D.西方反對勢力和平演變是解體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題易錯選B,錯因主要在于沒有很好地理解材料信息和蘇聯解體原因的主次性。解答此題,閱讀材料可以得出信息強調了改革,特別是戈爾巴喬夫改革實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方向,導致了社會制度發生了變化,故C符合題意。D在材料中體現不出來。
【答案】:C 4.二戰后國際政治格局中的幾個重要概念的關系問題
【點析】 在學習二戰后的國際關系格局時,很多同學分辨不清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冷戰、美蘇爭霸等幾個重要歷史概念之間的關系。錯將兩極格局等同于雅爾塔體系、冷戰就是美蘇爭霸等。 所謂雅爾塔體制(雅爾塔體系),就是美、英、蘇三國首腦主要通過二戰后期雅爾塔等會議所確定的戰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藍圖,其實質是美蘇兩分天下;而兩極格局是以美蘇為中心,以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兩大陣營全面對抗為特點的格局,二戰后初期表現為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對抗;20世紀60年代逐漸被美蘇爭霸的局面所代替,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以蘇聯的解體而結束。雅爾塔體制是戰后兩極格局形成的基礎,兩極格局是雅爾塔體制的集中體現;雅爾塔體制下兩極格局對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戰,冷戰的加劇又促進了兩極格局的形成,美蘇爭霸是冷戰的產物。一般說來,兩極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著冷戰局面、美蘇爭霸的結束、雅爾塔體制的瓦解。
【典例1】二戰后,美蘇雙方長達半個多世紀對峙的實質是
A.文化傳統的競爭 B.國家利益的斗爭
C.軍事力量的較量 D.意識形態的對立
[易錯警示]本題學生極易錯選C、D。錯因主要是不能全面把握美蘇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不能從根本上理解兩極格局形成的本質。
【解析】:B 逐項分析可知,A屬于長期存在的客觀現實;C、D屬于美蘇對抗的表面現象,沒有觸及到問題的實質;B項則反映了國際斗爭的實質是捍衛國家利益。故B符合題意。 【舉一反三】下列關于兩極格局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其雛形在二戰結束后初期開始出現B.兩大集團的斗爭方式主要是“冷戰”
C.是美蘇爭霸的結果 D.客觀上維持了世界的相對穩定
[答案]C
【典例2】人們稱美蘇“冷戰”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下面是一次課堂討論中,同學們對美蘇“冷戰”的討論各自發表的看法,你認為比較符合歷史史實的是
A.邱吉爾的“鐵幕演說”標志著美蘇冷戰的開始
B.“冷戰”導致了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
C. “冷戰”不訴諸于戰爭維持了世界的和平局面
D.“柏林墻”的出現是美蘇對抗、“冷戰”的產物
[誤點警示]本題易錯選A、B、C,錯誤的原因主要在于沒有分清“冷戰”與兩極格局之間的關系和不能客觀地評價二戰后的“冷戰”政策。
【解析】:D 邱吉爾的鐵幕演說是發出“冷戰”信號的輿論造勢,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才是冷戰政策開始的標志;“冷戰”是兩極格局之下美蘇對抗的主要形式,而不是兩極格局形成的原因;“冷戰”之下,一方面世界出現動蕩的局面,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世界大戰的爆發,但C說法絕對化;“柏林墻”的修建是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冷戰對抗的產物,故D符合題意。 【舉一反三】1962年的古巴導彈事件反映的國際關系特征是
A.北約與華約的軍事對抗 B.美國與蘇聯對古巴的爭奪
C.冷戰形勢下的美蘇爭霸 D.兩種社會制度的全面對抗
[答案]C
【感悟高考真題】
1.(2010?福建高考)1961年,為尋求穩定和平的發展道路,不結盟運動興起。這一運動
A.標志著區域合作進入新階段 B.推動國際政治力量向多極化方向轉化
C.動搖了美蘇的霸權地位 D.促進了世界政治、經濟一體化
【解析】:不結盟運動奉行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不結盟國家決心制止新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統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但沒有動搖美蘇的霸權地位,推動國際政治力量向多極化方向轉化,故排除A、C、D三項。 答案:B
2.(2010?浙江高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局部戰爭紛繁復雜。下列各項中,屬于圖9所示戰爭影響的是 A.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區約4/5土地 B.美蘇兩國走上中東角逐場前臺 C.敘利亞收復戈蘭高地部分地區 D.“石油武器”的運用成為引起西方新經濟危機重要因素
【解析】:通過圖片中的戰爭雙方,即英法聯合以色列進攻埃及,可判斷出這是第二次中東戰爭。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區約4/5土地是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影響,排除A項。敘利亞收復戈蘭高地部分地區是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影響。第二次中東戰爭,消弱了英法的國際地位,英法在中東的影響一落千丈,美蘇兩國走上中東角逐場前臺。
答案:B 3.(2010?北京高考)世界杯足球賽可謂全世界球迷的節日。1990年第十四屆世界杯在意大利舉辦時,一個英國球迷去意大利為自己喜歡的球隊助威。他可以
①持歐盟護照進入意大利 ②在羅馬街頭觀看比賽電視直播
③和蘇聯球迷交換紀念品 、苁章牨奔s轟炸南聯盟的新聞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這是一個情景題,設置的情景是1990年在意大利舉行的十四屆世界杯足球賽,也算是“以舊考舊”吧。這是個組合選擇題,最好的方法是排除法。當然如果基本功扎實的話,也不反對──選擇判斷。首先1990年蘇聯是沒有解體的,所以③必選,由此則可排除B、D兩項,然后焦點在是有②還是④。
答案:A
4.(2009?安徽高考)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通過的宣言指出:“現有的軍事集團正在發展成為越來越強大的軍事、經濟和政治集團,根據邏輯和它們的相互關系的性質看來,必然不時引起國際關系惡化!边@句話中“它們的相互關系的性質”是
A.互相妥協 B.互相競爭 C.互相合作 D.互相對峙
【解析】:它們主要是指戰后初期在國際上形成的分別以美蘇兩大國為首的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局面。由此可知,它們相互關系的性質是互相對峙。
答案:D
5.(2008 ?江蘇高考)1946年,美國前總統發表聲明:“目前,只有我們能夠把自己的政策強加給世界!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發明聲明:“美國決心用一種新的彬彬有禮的態度來很好地傾聽北約伙伴的意見!泵绹鴳B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國實力衰弱,尋求歐洲支持 B.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國尋求歐洲幫助
C.美歐關系惡化,美國力圖緩和 D.歐洲共同體建立,美國重視歐洲地位
【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美國態度由“強加”(1946年)到“很好的傾聽”(1972年),主要原因在于歐洲的聯合使歐洲的實力大大提升,沖擊了戰后的兩極格局。所以正確選項是D項。
答案:D
6.(2009?全國1高考)拉爾夫?達倫道夫在1998年寫道,20世紀“在相當大程度上為各種分裂所主宰,導致熱戰冷戰不斷,但20世紀同時也是一體化的起源”;全球化開始“主導人們的生活、想像和恐懼”,人們不得不“從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應這一日益全球化的現實”。達倫道夫在這里強調的是,20世紀
A.全球劇變令人憂慮 B.國家之間對抗激烈
C.世界聯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漸緩和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當今全球一體化相關論述的理解。20世紀隨著冷戰結束,美蘇兩極格局解體,世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當今世界總的趨勢走向緩和,但天下并不太平;而且世界一體化趨勢明顯增強。本題難度不大,只要學生認真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然后可以逐項排除。答案A是對材料的誤解,題中并不是強調一體化令人擔憂。答案B表述錯誤,國家之間的對抗應該是緩和。答案D也表述錯誤,世界某些地區民族矛盾不僅沒有緩和,反而變得緊張。
答案:C
7.(2009?廣東高考)約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當今國際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盤三維空間的國際象棋:頂部的軍事力量大致是單級的,中部的經濟力量是多極的,底部包括眾多的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蘇聯時期相比,俄羅斯的經濟實力下降,軍事實力并未削弱
B.冷戰結束后,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都保持著異常明顯的優勢
C.國際力量分布十分復雜,可以說世界多極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從某些維度看,“單極世界”和“多極世界”都是比較準確的說法
【解析】:A、B選項與題中“經濟力量是多極的”觀點不相符,C選項與題中“頂部的軍事力量大致是單極的,”“眾多的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不相符。從軍事、經濟、政治不同的角度(維度)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選D。
答案:D
8.(2009?廣東高考) (12分)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這次衛星發射成功,是我國發展空間技術的一個良好開端,是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豐碩成果……中國人民這一偉大勝利,給正在堅持武裝斗爭的亞、非、拉各國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經反革命的美帝國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以沉重的打擊,粉碎了他們壟斷空間技術的迷夢。——據新華社電
材料二:神舟六號尚在在這太空遨游,很多“搭車”企業就已經開始計算收益。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7元至12元的回報。航天,將為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多大動力……中國將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崇尚科學、愛好和平的中國,一定會和平利用太空資源、讓太空真正為人類造福。——據新華社電
(1) 根據材料一,“壟斷空間技術”的是哪兩個國家?當時兩國的地位反映了怎樣的國際格局?(3分)
(2) 材料一、二在闡述不同時期中國空間技術發展的意義時,側重點有何不同?結合歷史背景分析為何有這樣的差異?(9分)
【答案】(12分)(1)美國和蘇聯。(1分)兩極格局。(2分)(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經濟。(2分)材料一,國內,文化大革命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國際,處于冷戰時期。(3分)材料二,國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國際,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4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點但言之成理,可在每問總分范圍內酌情給分。
【解析】第(1)問考查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和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能力。解答這一問關鍵是從材料中“是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又一豐碩成果”這句話推斷出材料所述的事件應該發生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此一時期國際上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的冷戰格局。第(2)問的第一小問考查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并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相關的關鍵詞語如材料一中“武裝斗爭”“沉重打擊”、“粉碎”等看出是側重于政治斗爭。材料二中“經濟發展”、“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平”等側重于經濟發展。第二小問則要注意回答背景時要分別從國內、國際兩個方面著手,否則會失之片面。材料一,國內:左傾錯誤,文革動亂,國際;美蘇爭霸冷戰,中蘇關系惡化、中美對抗等。材料二,國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際:和平發展是主流,兩極格局解體,冷戰結束,經濟全球化加強,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加強。
【考點精題精練】:
1. 假如讓你寫一篇集中反映21世紀以來國際關系的專稿,需要確定一組體現當時概況的“關鍵詞”,請
依據有關知識,選出最準確的一組
A.歐洲共同體 兩極瓦解 一超多強 不結盟運動
B.歐洲共同體 一超多強 北約東擴 亞太經合
C.歐洲聯盟 一超多強 北約東擴 亞太經合
D.歐洲聯盟 兩極瓦解 華約解散 亞太經合
【解析】:C 歐洲共同體建立于1965年,后來演變成歐盟。兩級瓦解是指蘇聯一極解體后瓦解的,后來出現了一超多強。不結盟運動興起于1961年。由此排除 2. 當今世界最成功的區域一體化組織非歐盟莫屬,她起步于煤鋼共同體的建立,發展于歐洲經濟共同體,
再到歐洲聯盟。從發端來看,以下哪一因素起了關鍵作用
A.美國力促西歐聯盟 B.法德政治家遠見卓識
C.蘇聯咄咄逼人的威脅 D.英法德三駕馬車內聯
【解析】:B 歐洲的一體化過程中法德關系的和解是關鍵。
3.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指的是
A蘇聯解體導致全世界獨立國家數量增多 B兩極對峙變成了美、歐、中、俄勢均力敵的格局 C美國日益受到歐、中、俄等力量的制約 D區域集團化使世界分裂成幾個相互隔絕的地區 【解析】:C 美、歐、中、俄勢均力敵表述不準確,美國仍是超級大國,但它的實力受到了制約。 4. 世界多極化趨勢中,美、日、中、俄以及歐盟五大力量之間的相互關系是
A.相互競爭、相互制約 B.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C.聯合斗爭、利益一致 D.平等互利、力量均衡
【解析】:A 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取決于國家實力的對比和國家利益。美、日、中、俄以及歐盟五大力量之間的相互關系主要是相互競爭、相互制約。 5. 路透社評論某國際組織說,它“作為一種獨立于美蘇兩國領導的軍事條約組織的道德力量,強調最初
在萬隆會議上獲得贊成的和平共處原則”。這一國際組織是
A.聯合國 B.不結盟運動 C.世界貿易組織 D.歐洲聯盟
【解析】:A 注意對題中信息的把握,此國際組織獨立于北約和華約組織之外,且又贊成和平共處原則,可知這一組織應為國際性的政治組織。從所給答案可直接判斷A項為正確答案。B項不結盟運動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以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主要目的;C項成立于1995年,為世界性的統一大市場;D項歐洲聯盟成立于1993年,由歐洲國家組織。 6. 下列對不結盟運動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是20世紀60年代由亞非拉新興獨立國家建立的國際政治集團 B其目的是為了謀求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主權和發展 C推動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D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起到了制約作用 【解析】:A 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是一個松散的國際組織,其成員國奉行獨立自主、不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個結盟的外交政策。不結盟運動定期舉行首腦會議。 7. 《環球時報》記者報道:2006年5月13日,韓國和朝鮮決定,中斷半個多世界的南北鐵路大動脈即
西部的“京義線”和東部的“東海線”于當月25日進行試運行。造成當年朝韓南北鐵路大動脈中斷的諸多因素中最根本的是 A.韓國和朝鮮實行不同的社會制度 B.朝鮮半島長期處于分裂的狀態 C.美蘇“冷戰”局面產生的影響 D.韓國和朝鮮經濟發展差距巨大 【解析】:C 提取信息結合所學:美蘇冷戰造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世界被分為兩部分,朝鮮半島局面的出現正是“冷戰”的表現之一。 8. 在決定把1973年定為“歐洲年”的時候,美國總統尼克松說:“美國同新歐洲的關系非改變不可”,“要
建立一個比較完善、可以維持的伙伴關系,從而共同合作”。尼克松的這段話反映出
A.西歐實力增強,沖擊了美國的霸主地位
B.世界呈現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多極格局
C.歐洲聯盟成立,迫使美國調整全球戰略
D.美蘇爭霸美國受挫,美國亟需調整對歐政策
【解析】:B錯在材料沒有涉及日本;C錯在歐盟;D美蘇爭霸美國受挫。 9. (2010?浙江省南馬高中高三模擬)約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當今國際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盤三維空間
的國際象棋:頂部的軍事力量大致是單極的,中部的經濟力量是多極的,底部包括眾多的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與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蘇聯時期相比,俄羅斯的經濟實力下降,軍事實力并未削弱
B.冷戰結束后,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都保持著異常明顯的優勢
C.從某些維度看,“單極世界”和“多極世界”都是比較準確的說法
D.國際力量分布十分復雜,可以說世界多極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解析】:C 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注意從材料中的結論。約瑟夫?奈教授認為,從軍事角度說,世界是“單極世界”;但從經濟角度說,世界是“多極世界”。
10. (2010?江蘇省鹽城市高三模擬)1961年9月,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宣言中寫道:“和平共處的原
則是代替”冷戰“和可能發生的全面核災禍的唯一辦法。因此,這些原則——包括人民享有自決、獨立和自由決定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權利——必須成為一切國際關系的唯一基礎。”下列對此有關表述不正確的是
A.不結盟運動主張以和平共處原則解決國際問題 B.不結盟運動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 C.不結盟運動有力地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 D.不結盟運動壯大了國際社會主義力量 【解析】:D 不結盟運動主張獨立自主和非集團化原則,D項不符合不結盟運動倡導的原則。并且,不結盟運動亞非拉贏得民族獨立的國家發動的,這些國家社會意識形態存在差異性,故D項也錯誤。 11. 美國前任總統克林頓說:“畢竟我們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我們必須領導革命……建立一個按
美國價值標準建立的世界新秩序!痹绹鴩鴦涨淇死锼雇懈フf:“‘冷戰’的結束正在使美國的領導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币陨喜牧险f明
A.世界呈現多極化趨勢
B.蘇聯的解體使美國步入全盛時期
C.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仍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十分艱巨的任務
D.世界需要建立一個符合各國利益的新秩序
【解析】: C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 12. 每個時代,都有它特定的時代主題。在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時代的主題由“戰爭與
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在這樣的時代中
A世界不會再有動蕩不安的局勢 B國家利益的意識形態沖突趨向緩和 C發達國家主宰著當今世界一切事物 D發展中國家完全處于不利地位 【解析】:B 世界上不同制度的國家意識形態的對立仍然存在,但是有所緩和 13. 1998年初,在聯合國安理會上中國同意對伊拉克進行武器核查,但在討論美國提出的動用武力解決核
查危機的議案時,投了反對票。這表明中國在新時期:
①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外交活動 ②積極維護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
③參與符合聯合國憲章的維和行動 ④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C 本題可用排除法解答。美國武力解決武器核查危機的議案不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是對別國內政的強暴干涉;不屬于聯合國開展的維和行動,故排除③。 14. 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展中國家發生局部戰爭的因素有
①歷史遺留的領土糾紛 、诿褡迕 ③宗教矛盾
④美、蘇等國的干涉 ⑤地區霸權主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D 局部戰爭的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②③④⑤都促使戰爭的爆發。
15. 下列關于當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確的是
A.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變成了單極格局
B.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C.中國和美國的綜合國力遠遠超過其他國家
D.即便是最強大的美國也無法控制當今世界
【解析】:D 當今世界呈現多極化趨勢,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單獨主宰世界。
16. 閱讀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 美蘇冷戰雖已離我們遠去,但我們無法否認它在國際關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蘇冷戰是在對抗與緩和的交替中進行的,在歐洲是真正意義上的冷戰,而在亞洲則充滿了火藥味。
——《冷戰風云》世界知識出版社
材料二 圖中反映的是20世紀末橫亙在東西德之間的柏林墻被拆毀的情形。
材料三 蘇聯解體之后,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認為由美國領導的國際關系體系的“單極階段”終于到來了,于是依靠美國的權勢和價值觀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張頻頻出現在美國領導人的講話中。但是,繼承了原蘇聯主要遺產的俄羅斯仍然是唯一擁有能夠與美國相抗衡的核武器的國家,作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俄羅斯在世界事務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與此同時,歐共體向歐盟的成功發展有力地表明了西歐是國際政治中的一極重要力量。以中國、韓國和東盟成員國為代表的亞洲的崛起,同樣顯示出該地區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國家正在確立和發揮它們在世界事務中重要作用。占有聯合國多數席位的第三世界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對國際事務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因此,兩極格局徹底終結,多極化趨勢卻是不斷加強。
——《正確認識當前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請回答:
(1)結合所學列舉“在歐洲是真正意義上的冷戰,而在亞洲則充滿了火藥味”的有關史實。(4分)
(2)材料二中的“柏林墻倒塌”反映了哪些重要的歷史信息?(3分)
(3)據材料三指出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的原因。(4分)
解析
本題考查了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從美蘇對峙到兩極格局的瓦解以及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本題解題關鍵是掌握二戰后世界格局演變的線索。
答案:
(1)歐洲冷戰:北約與華約;馬歇爾計劃;西德與東德;杜魯門主義;亞洲熱戰;中國內戰;朝鮮戰爭。(2分)
(2)德國趨于統一;東歐發生劇變;東西方對峙(或冷戰、兩極格局等)趨于瓦解(3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6168.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