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
東歐劇變的實質和方式;東歐劇變的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八一九”事件;蘇聯解體的原因及影響。
一戰后的俄國
時間
史實
1917年2月
二月革命:推翻羅曼諾夫的沙皇王朝統治,成立工農兵代表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1917年4月
《四月提綱》:提出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
1917年7月
七月事件:工人和士兵奪權,被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鎮壓而喪權。
1917年11月
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成立世界上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府。(意義)推動了各國共產黨的建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推動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使人類進入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時期,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1918年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農業,余糧收集制;工業,大中企業收歸國有,對小企業實行監督;流通,取消商品貿易,生活品由國家集中分配;分配,強制勞動,“不勞動不得食”。
1921年
新經濟政策:農業,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工業,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歸國家所有,中小企業允許資本家經營;流通,由產品交換變為允許自由貿易;分配,實行按勞分配。
1922年
蘇聯成立。
1924年12月
工業化方針:聯共(布)十四大決定,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輸入機器和設備的國家變為生產機器和設備的國家。(成就)1937年工業總產值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1927年12月
農業集體化:聯共(布)十五大決定,把個體小農經濟聯合并改造為大規模集體經濟。(存在問題)
1936年
頒布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政治基礎各級勞動者代表蘇維埃。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的確立及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
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經濟,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政治,權利高度集中,黨政不分,忽視民主和法制。(評價)
1935-1938年
肅反運動。(危害)
1939-1945年
二戰:《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8);德國突襲蘇聯(1942.6.22);莫斯科保衛戰(1941.10);簽署《聯合國家宣言》(1942);斯大林格勒戰役(1943.2);德黑蘭會議(1943.11),雅爾塔會議(1945.2);波茨坦會議(1945.7);
1945-1953年
戰后初期:1646年執行第四個五年計劃,建成原子能反應堆;1949年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50年工業總產值超過1940年的73%,農業總產值接近戰前。(存在問題)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弊端日益暴露;個人崇拜有增無減,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繼續遭到破壞;學術問題當作政治問題進行批判,給科學文化事業造成巨大損害。
1953-1964年
赫魯曉夫改革:政治上召開蘇共二十大(1956年,影響),提出與傳統馬克思主義思想不盡符合的新觀點,反對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經濟上重點從農業開始,取得一定成效,工業方面采取下放權利、精簡機構的措施。由于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精神而失敗。
在美蘇爭霸中:結束對奧地利占領,承認聯邦德國,1959年訪美;1961年支持修筑柏林墻,1962年制造古巴導彈危機。
1964-1982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經濟改革重點轉移到(重)工業。前期取得某些成效;中期軍備力量大增,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后期個人專斷作風滋長,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活力衰退,社會矛盾叢生,國家陷入困境。只是對原有經濟進行修補,沒有實質性突破。
在美蘇爭霸中:(處于攻勢)在亞非進行一系列的擴張活動:滲透、控制、出兵(1979年占領阿富汗)、威脅(中國)。
1985-1991年
戈爾巴喬夫執政:(在美蘇爭霸中)裁減軍備;轉向全面收縮:從阿富汗撤軍、改善同中國關系、放棄“勢力范圍”;放松對東歐的控制,以致最終退出。
(蘇聯解體)1988年在政治改革中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社會主義,人們思想混亂;1990年實行多黨制,民族分裂活動嚴重,黨內斗爭尖銳和公開化;1991年8月《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把蘇聯變成一個松散的邦聯;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各共和國紛紛宣布獨立;1991年12月8日獨聯體成立;1991年12月21日簽署《阿拉木圖宣言》蘇聯完全解體。(原因)根本是體制弊端長期得不到糾正,直接和主要是戈巴改革,外因是和平演變。
1991-今
俄羅斯:
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的階段特征
時間
史實
特征
19世紀中期
(工運)西歐三大工人運動,基本上是自發的,絕大多數是政治斗爭,以暴力手段為主。
(理論)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科學社會主義誕生。
(組織)1864年第一國際成立
(政權)1871年巴黎公社
西歐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
工人運動開始由分散走向國際聯合;
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首次偉大嘗試;尚未超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范疇,客觀上仍屬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輔助力量。
19世紀末20世紀初
(政黨)布爾什維克成立。
(理論)1903年列寧主義誕生。
(工運)1908年孟買工人大罷工、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
工人運動開始由西方向東方擴展,中印兩國無產階級先后登上政治舞臺;
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
運動中心在俄國。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政權)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蘇俄成立。
(組織)1919年共產國際成立,連接了東西方的無產階級革命;1935年共產國際七大召開,號召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國際縱隊支援西班牙抗戰。
(道路)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成就巨大,形成斯大林模式。
(理論)中國形成了毛澤東思想。
社會主義由理想變成現實,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建立;
工人運動與反法西斯斗爭、民族解放運動相結合;
無產階級民主革命力量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發展壯大;
馬克思主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創新發展(毛澤東思想)。
二戰后初期
(政權)社會主義由一國走向多國,形成一種國際現象。
社會主義陣營形成并于資本主義陣營對抗。
20世紀中期以后
20世紀60年代初,中蘇關系惡化,社會主義陣營瓦解。
蘇東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陷入困境。
1989-1991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中國探索出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形成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國際社會主義經歷了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
蘇東劇變是蘇聯模式的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偉大成就。
德國的兩次分裂與統一
第一次(1871年實現統一)
第二次(1990年實現統一)
分裂原因
中世紀以來德意志一直處于分裂割據狀態
美蘇劃分勢力范圍及“冷戰”政策的結果
統一條件
(1)國家的四分五裂嚴重影響了德意志資本主義的發展;(2)普魯士具備了領導統一運動的條件與能力:普魯士積極發達、軍事力量強大、民族成分單一、統治力量實力雄厚、俾斯麥的杰出才干和強有力的內外政策。
(1)聯邦德國的經濟騰飛和兩德經濟差距的拉大;(2)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3)西方和平演變和東歐劇變的影響;(4)兩德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統一過程
(1)1864年,普魯士聯合奧地利,擊敗丹麥;(2)1866年,普奧戰爭,統一了德意志北方諸邦;(3)1870年,普法戰爭,南方諸邦并入德意志同盟。
1990年民主德國并入聯邦德國,德國再次統一。
統一方式
王朝戰爭
和平方式
統一影響
(1)積極:為德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迅速發展鋪平了道路,德國成為新興強國,改變了歐洲的國際格局;(2)消極:統一后的德國繼承了普魯士軍國主義傳統,侵略擴張欲望強烈。
進一步促進了德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有利于加速歐洲一體化進程和推動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
(2008年全國Ⅰ.22)以下兩圖是歐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圖4攝于1961年8月,圖5攝于1989年11月之后,它們分別反映的是
A.冷戰開始和兩極格局消亡
B.大國對峙加強和國家統一
C.軍事沖突加劇和政權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暫時緩解
(2)世界政治的發展和地區沖突
冷戰后的國際形勢 霸權主義和地區沖突
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總趨勢;世界上各種力量新的分化和組合;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美國的霸權主義;地區沖突;國際裁軍和軍控的進展;《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朝鮮半島的緩和進程。
國際關系格局的三次重要調整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雅爾塔體系
多極化趨勢
時間
20世紀30年代到二戰前
20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背景
各國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戰勝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西歐各國普遍衰落,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蘇聯成為戰后唯一能夠與美國相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
蘇聯解體,美國霸主地位動搖,西歐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國家崛起。
形成標志
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
雅爾塔會議等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主要內容
《凡爾賽和約》《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九國公約》
處置戰敗國,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重新確立戰后歐亞的政治版圖,重劃法西斯戰敗國及其被占領地區的疆界;建立聯合國等。
總趨勢走向緩和,但明顯呈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政治上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經濟上呈現出經濟全球化和經濟集團化的趨勢。
維護工具
國際聯盟
聯合國
評價
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客觀上維護了世界的相對穩定,開創了國際合作的新形勢;是戰勝國之間暫時妥協的產物,潛伏著深刻的危機,不會長久,必將崩潰。
原則上倡導和平民主,對戰后和平運動和政治民主化進程起了推動作用,事實上劃分了美蘇的勢力范圍,深深打上了大國強權的烙印。
使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主題,但霸權主義依然存在;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新一輪擴張,第三世界國家面臨機遇與挑戰。
(3)世界經濟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個主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原因;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三大區域經濟集團;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之間的關系;知識經濟的興起及其影響;可持續發展戰略;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
三大經濟區域集團
歐洲聯盟
北美自由貿易區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建立時間
1993年
1994年
1989年
成員
歐洲發達國家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地區)
合作領域
經濟政治體一體化
經濟
經濟
有無超國家的權力機構
有(歐洲議會)
無
無
其他
統一的貨幣歐元
以美元為主導
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2007年全國Ⅱ.23)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亞諾斯總結說:“要確切認識西方的歷史或非西方的歷史,沒有一個包括這兩者的全球性觀點是不行的;只有運用全球性觀點,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時代中相互影響的程度。以及這種相互影響對決定人類歷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作者在這里強調
A.從西方的角度認識非西方的歷史 C.用比較的方法認識西方和非西方的歷史
B.從非西方的角度認識西方的歷史 D.用整體性的觀點認識西方和非西方的歷史
(2008年全國Ⅱ.23)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說:“一種文明的歷史,就是對古代材料中那些對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東西的探索。它有待解決的問題不在于要告訴人們關于希臘文明或中世紀中國我們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訴人們在西歐或現代中國以前的時代與今天仍舊相關的東西!痹谶@里,布羅代爾強調的是
A.史學是當代人的歷史認識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歷史 C.史學無需窮盡人類文明的歷史 D.從文明傳承的角度闡釋歷史
(2009年全國Ⅰ.23)拉爾夫?達倫道夫在1998年寫道,20世紀“在相當大程度上為各種分裂所主宰,導致熱戰冷戰不斷,但20世紀同時也是一體化的起源”;全球化開始“主導人們的生活、想像和恐懼”,人們不得不“從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應這一日益全球化的現實”。達倫道夫在這里強調的是,20世紀
A.全球劇變令人憂慮 B.國家之間對抗激烈
C.世界聯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漸緩和
(2009年全國Ⅱ.23)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在總結20世紀的歷史時說,最簡單明了的一點,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亞與厄瓜多爾之間的相似之處,遠比其各自與1939年時的本國或對方更為接近。他強調的是
A.走向現代化的國家經濟上共同之處增多 B.經濟全球化使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
C.不同國家之間的社會發展水平差距縮小 D.各國經濟發展速度加快
(2010年全國Ⅰ.23)德國學者烏爾里希?貝克描述了一種現象: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任何大的民族企業,不論是“美國的”、“德國的”還是“法國的”大企業,都難以生存,這表明經濟全球化時代
A.世界經濟發展趨于合理平衡 B.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出現變化
C.跨國大企業的民族屬性消失 D.發達國家的資本開始擴張到全球范圍
(2011年全國卷.23)1985年,鄧小平指出,“過去我們的觀點一直是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這幾年我們仔細地觀察了形勢”,“由此得出結論,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這一判斷
A.緣于美蘇關系的全面緩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
C.有利于推進國內經濟建設 D.有助于確立改革開放方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6396.html
相關閱讀: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