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解放運動:
1、不同時期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原因與特點:
(1)、手工工場時代:A、原因:兩種不同類型的殖民主義者(以英荷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經濟較發展的國家和以西班牙、葡萄牙為代表的封建國家)對殖民地進行野蠻掠奪,給當地人民造成巨大災難,導致當地人民(包括資產階級)與之矛盾激化;B、特點:①、基本上由資產階級領導,反對殖民壓迫,爭取民族獨立;②、在一定程度上發動了群眾,采用了武裝斗爭的形式,取得了成功;③、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拉美國家都保留了較多的封建殘余,從而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2)、蒸汽時代:A、原因:在歐洲,德、意等國家由于工業革命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要求實現國家統一;在亞洲: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為獲得更多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侵略中國和印度等,從而引起了這些國家的強烈不滿;B、特點:歐洲:①、德、意由資產階級領導,以一個主要邦國為主,采取外交與戰爭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自上而下的道路完成統一;②、運動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亞洲:①、由農民或封建王公領導,進行了反反封建的斗爭;②、利用宗教組織團結人民;③、規模大,參加階級廣泛,各國運動客觀上起到了相互支持的作用。
(3)、電氣時代前期:A、原因:主要是亞洲各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新的粹階級(主要是民族資產階級)產生、壯大,并作為一支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發生了矛盾和沖突;B、特點:①、兩種不同性質的運動同時進行;②、在資產階級運動中,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成為運動的領導者,并建立本階級的革命團體和政黨,提出自己的斗爭綱領。
(4)、電氣時代后期:A、原因:一戰期間及戰后,一些亞非國家的資本主義得到圈套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力量隨之壯大,無產階級也登上了各國的政治舞臺,它們要求獲得國家獨立;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也是重要因素;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為爭奪世界霸權,積極對外侵略擴張,導致被侵略國家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于是社會各階層團結起來進行民族自衛戰爭;B、特點:①、無產階級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擔負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領導責任;②、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與民族解放運動相互推動,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爭取社會主義前途的斗爭;③、30年代,斗爭矛頭指向法西斯,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一部份。
(5)、A、原因:①、二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實力;②、經過反法西斯斗爭的鍛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識覺醒,力量增強;③、相互支持,聯合斗爭;B、特點:①、中心先亞洲后非洲;②、持續高漲并取得勝利。
2、民族解放運動幾個重要時期的中心和斗爭重點:
①、18世紀后期—19世紀前期,重點區域在美洲,以獨立戰爭形式出現;②、19世紀中期,中心在亞洲,帶有反殖民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雙重性質;③、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亞非拉美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時期,三大洲的斗爭發展不平衡,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運動成為主流;④、一戰至20世紀20年代,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民族解放運動,這一時期的運動是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和推動下發生的,重心在亞洲和北非地區;⑤、20世紀30年代,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此時多采取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形式,很多國家還建立了反法西斯民族統一戰線;⑥、二戰后至90年代,是民族解放運動走向勝利的時期,世界上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都獲得了民族獨立,帝國主義體系徹底瓦解。
二、共產主義運動:
1、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規律:
①、由空想到科學: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科學社會主義誕生。②、由理論到實踐:1864年第一國際成立;③、由理想變成現實:1871年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④、由一國到多國:二戰后,社會主義超出一國,形成了一個由幾個國家組成的地跨亞歐的社會主義陣營;⑤、由一種模式到多種模式的探索:蘇聯模式、南斯拉夫模式、中國模式。
2、社會主義運動經歷的重大挫折及原因:
(1)、挫折:①、蘇聯:50年代至80年代的改革與挫折,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②、5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東歐劇變;(2)、原因: ①、社會主義處于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國家缺乏基本經驗,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和實踐;②、二戰以來,除東德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者陽在商品經濟不發達或不夠發達的情況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③、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社會,它的鞏固比任何革命都艱巨、復雜,需要一個歷史過程才能走向成熟。④、國際帝國主義的敵視、遏制、圍剿以至顛覆。
3、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與完善:
①、(了解)英國人文主義者莫爾《烏托邦》;②、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來源;③、《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④、列寧主義,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它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⑤、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6710.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