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具體實踐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思想的不斷解放,改革開放不斷走向深入和成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大幕;經濟特區的建立把改革開放引向全面和深入;浦東開發開放則是改革開放走向新階段和取得顯著成果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就證明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指導思想的正確。
一、目標和重點
(一)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知道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四個經濟特區的建立。理解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的一項創舉。知道上海、天津等14個沿海港口的開放;知道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開放區;知道海南建。幻枋鑫覈鴮ν忾_放格局。知道浦東開發開放。理解浦東成為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和取得顯著成效的重要標志。
2.過程與方法
聆聽改革開放艱辛歷程的敘述,感受思想解放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學會利用圖片描述歷史過程,嘗試從圖片中感悟歷史和分析歷史的方法。
初步了解口述史實的收集整理方法,初步養成多角度收集歷史信息的習慣。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悟改革開放過程中思想解放的艱辛歷程,養成實事求是的良好作風。
初步樹立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進取的觀念,理解鄧小平等偉大人物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 教學重點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經濟特區的建立。
二、教學設計建議
(一)教學過程建議
l 導入新課
出示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的小崗村土地承包書影印件,告訴學生:它是一張土地承包書。按照我們今天的標準合同文本來看,這份承包書只能算是一份沒有法律效力的“君子協定”。然而,就是這張看似不起眼兒的合同,卻是引發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那么,在它的背后,究竟承載著一段怎樣的歷史故事呢?導入新課
l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借地度荒:
教師講解:中國的改革開放的突破口居然出現在一個窮鄉僻壤的小村莊,而誘因竟然是一場自然災害。1978年夏秋之際,安徽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災。在萬里領導下的安徽省委組織恢復生產的措施卻是出臺了一個“借地度荒”的決定。
在一次很普通的自然災害面前,政府發放救災物品,組織恢復生產這是再自然不過的現象了,然而,我們仔細看一看”借地度荒”的措施,卻發現問題沒有那樣簡單。
出示:
凡是集體無法耕種的土地,借給社員種麥種菜。
鼓勵多開荒,誰種誰收,國家不征糧食,不分配生產任務。
----------《黨史縱覽》2008第三期
從生產的組織方式和產品分配方式看,這個措施顯然是針對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的,引導學生分析人民公社體制何以讓農民無法度過災荒?在同學們歸納人民公社體制的特征基礎上,教師總結。
2:小崗村的契約書
出示:小崗村的承包書
“我們分田到戶,家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的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18歲!
——小崗村承包書
師生結合材料共同探討以下問題:
看到這個契約,小崗村的村民要干什么?
當時的政府,對待分田是一種什么態度?政府為什么要這樣做?
坐牢殺頭,說明分田非常危險,他們為什么還要這樣做?
如不成,就是說還有成功的可能,這個可能性在那里?
在共同探討的基礎上,教師指出:殘酷的現實逼得善良樸實的農民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同命運抗爭。那么,他們抗爭的結果是什么呢?
小崗農民苦干一年,1979年的糧食產量相當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的總和,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20倍……。
————華師大版《高中歷史》第六分冊
3:爭議中確定國策
教師指出:安徽農民自發的包干到戶、包產到戶成功了,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但是,已經被人民公社體制束縛的筋疲力盡的廣大農民卻爭相效仿,紛紛實行不同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面對著農民自發的家庭聯產承包的洪流,爭議四起,爭論不斷。
出示:主要爭議
有人說:家庭聯產承包是搞資本主義。理由:是毛主席高度肯定人民公社、反對各種形式的聯產承包。
有人說:家庭聯產承包不是搞資本主義。理由:現在農民都贊同。
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雙方爭議的焦點在哪里?你的觀點是什么?闡明你的理由?
在師生共同討論基礎上,教師指出:又經幾次反復,我國農村的體制改革終于塵埃落定。
出示:農村改革的推進時程表
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全國農村90%以上的生產隊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專業承包聯產計酬、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等,都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生產責任制。
1983年,《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結束了人民公社體制。
1993年,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寫入憲法。
——華師大版《高中歷史》第六分冊
l 經濟特區的建立
1、經濟特區的建立
教師指出:如果說中國改革的第一步是由農民自下而上推動進行的,那第二步就是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動實施的,即經濟特區的建立。經濟特區的建立是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英明決策。目的是: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要引進外國先進的技術、吸收外資和學習外國先進的管理經驗。提出問題:那么,在思想解放之初,黨中央是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的呢?
教師講解: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前后,中國領導人先后組織了20多個國外考察團,分赴世界各地,不僅是到我們的周邊友好國家,甚至原來與我國不相來往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派出了考察團。
在德國他們看到了什么是電氣化和自動化,在日本他們感受到了什么是日本制造和現代化,在美國他們更是感受到經濟發展的差距。回國后,在報告中,引進外國先進的技術、吸收外資、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成為多數國家領導人的共識。
出示:經濟特區圖,提出問題:對外開放的試驗田為什么選在這四個地點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經濟特區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此基礎上,中央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
2、改革開放格局的形成
出示:改革開放格局形成圖
教師講解:1984年,中央又進一步開放了上海天津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先后開辟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遼東半島、膠東半島、環渤海地區等為經濟開放區。1988年,批準海南建省。
可以說:至此,對外開放格局已經具有了多層次的特點。
l 浦東的開發開放
出示:浦東功能定位圖
教師引導:從浦東的功能地位圖來看,國家要把浦東建設為一個什么樣的城區?
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講解:浦東開發開放后,黨的十四大勝利召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起來。乘著這股強進的東風,浦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
出示圖片
“中華第一樓”金茂大廈 “中國第一塔”東方明珠電視塔
中國第一條磁懸浮鐵路 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垃圾發電廠
全國第一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區
作為上海人,我們在為浦東開發開放的成就而興奮的同時,更應該了解浦東開發開放的歷史。如果讓你用人物訪問的形式記述這段歷史,你該擬定一個什么樣的訪問提綱呢?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講解:
十四大后,我國的改革開放的步伐繼續加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出示對比圖片:
1992年,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001年,中國加入WTO
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行
2008年,中國人終于實現了太空行走的夢想
2010年,即將召開的上海世博會更昭示著改革開放的未來。
(二)知識結構圖示
時間:十一屆三中全會后
形式:包產到戶、包干到戶
性質、作用:是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重大變革,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
經濟特區建立的時間及地點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及特點
浦東開發開放的背景
浦東開發開放的目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9145.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