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整合】
【要點熱點探究】
探究點一 環境問題與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人地關系產生前提核心思想產生結果理論評價
地理環境決定論
人類社會發展早期,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對地理環境依賴性大地理環境決定人類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進而決定人類的民族特征、文化發展及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等,并由此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束縛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過分夸大了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是對人地關系的一種極端認識
人類中心論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為提高,人類陶醉于“偉大的勝利”之中,自認為能為所欲為人可以超越自然環境,生產關系的變革和能動反作用可以決定一切人地關系對立,地理環境惡化,并反作用于人類自身;影響到人類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過分夸大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是對
人地關系的另一種極端認識
人地伙伴論進入20世紀60年代,人口、 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類開始反思并意識到以往經濟行為所存在的問題人類具有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環境對人類具有反作用力,人類應當與環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諧互進的伙伴關系人類社會和地理環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是建立在對人地關系正確認識基礎上的一種指導人地關系研究及實踐的新思維觀念
例1 下列有關人地關系思想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地理環境決定論、人類中心論和人地伙伴論在誕生時間上呈現逐次遞進的關系
B.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廣泛流行,導致了對地理環境的大肆破壞
C.人類中心論主要應用于農業生產,對工業影響較小
D.人地伙伴論誕生后,地理環境不斷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了人地關系思想演變的一般過程,通過本題可以使學生對本探究點中涉及的知識進一步的落實。
解析:地理環境決定論誕生于人類社會發展早期,隨著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利用和改造地理環境的能力不斷提高,“人類中心論”的思想應運而生,隨人類中心論所導致的嚴重后果的基礎上人地伙伴論發展起來,故三者呈逐次遞進關系。地理環境決定論,夸大了地理環境的作用,在其理論指導下,人類一般不會造成環境問題。人類中心論在農業上主要表現為大規模地毀林開荒,在工業生產上主要表現為對礦產資源的大肆攫取和對環境的嚴重污染。人地伙伴論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良好理論的誕生并不能標志著實踐活動的同步實施,因此到目前為止,世界環境仍然向不良的方向發展。
答案:A
【變式訓練】伏季休魚是人地關系的哪一種思想在實際生產中的體現( )
A.地理環境決定論 B.人地伙伴論 C.人類中心論 D.人定勝天論
命題意圖:本題進一步讓學生落實對三大人地關系思想內涵的區分。
解析:伏季休魚制度主要是為了保護在產卵期間雌魚和幼魚的安全,從而減輕某些海區曾因過度捕撈而造成的漁業資源瀕臨枯竭的現象,是人地伙伴論在實際生活和生產過程的具體體現。
答案:B
探究點二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與原則
1.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包括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復合系統。其中,生態持續發展是基礎,它強調發展要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經濟持續發展是條件,它強調發展不僅要重視增長數量,更要追求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社會持續發展是目的,它強調發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
2.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原則 內容 要求
公平性原則同代人之間、代際人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公平人類的發展不應危及其他物種的生存;各國有權根據需要開發本國資源,并確保不對其他國家的環境造成損害;人類需要和子孫后代共享資源和環境
持續性原則地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之內人類應做到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處理好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系
共同性原 則各國共同參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地方決策和行動應該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必須進行國際合作;對于全球共有的資源,需要在尊重各國主權和利益的基礎上,制定各國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標和政策
階段性原則可持續發展是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推進的,各國經濟發展目標不同,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不同發達國家在可持續發展的高級階段,應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
在判定可持續發展的三層內涵的區別時易把所有的現象都歸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因其是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但是它們之間還是有區別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是描述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環境條件,經濟可持續發展則著重闡釋可持續發展實現的過程和手段。
對于可持續發展的四大原則,在其他版本教材中僅體現了前面三個,對于“階段性原則”主要記憶教材上提到的那個實例,進行簡單理解即可。其他的三大原則應重點區分,其中“公平性”側重的是“權利”,“共同性”側重的是“義務”,“持續性”側重的是“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三層內涵實際表述了可持續發展的三個不同層面的發展。
應用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原則可以分析某種人類活動屬于可持續發展的哪一個層面或原則。應用時應注意,不同內涵代表了可持續發展的不同層面,不同原則側重了可持續發展的三個不同層面。
例2 讀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示意圖,回答問題。
(1)簡述“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2)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 持續發展,條件是 持續發展, 持續發展是目的。
(3)實現可持續發展要遵循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原則。下列做法符合的原則是:
①保護生物多樣性。
②國際合作解決氣候變暖、酸雨蔓延等問題。
③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了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內涵、原則等知識點,綜合性較強,需要結合本探究點加以區分各自的區別,真正弄懂各概念的差異。
解析: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其豐富的內涵包括三點,即圖中的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共同組成一個復合系統。其中生態持續發展是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是條件,社會持續發展是目的。本題揭示的就是這三者的關系,抓住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概念,答題就比較容易。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公平性、持續性和共同性、階段性四個原則。公平性原則包括同代人、代際、人與生物、國與國之間的公平;持續性原則要求人類活動必須保持在地球的承載能力之內;共同性原則指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全球性環境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國際合作。
答案:(1)經濟發展既能滿足人類當前的需要,又對子孫后代的生活環境不構成危害。 (2)生態經濟社會 (3)公平性 共同性 持續性
【課時作業】
一、單項選擇題
1.人類對環境的認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主要是圍繞著 ( 。
A.人類文明的發展 B.生產力的發展
C.工業的進步、科技的進步 D.知識的積累
2.幾乎所有的古代民族都有自己的圖騰,我國古代民族的圖騰是并不存在所謂的“龍”。圖騰的存在體現的人地關系是( )
A.地理環境決定論 B.人類中心論
C.天人合一論 D.人地伙伴論
人類中心論把人的能動作用絕對化,在人地關系中認為人的意志可以代替一切,可以“決定”一切,所以又稱惟意志論。它和地理環境決定論一樣,把復雜的人地關系看作是一種必然的因果關系。據此回答3~4題。
3.在人類中心論影響下會造成( )
A.人為征服自然,地理環境向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
B.人地關系對立,地理環境向不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
C.地理環境惡化,人類社會發展適度減緩
D.人地關系協調發展,人類社會發展速度加快
4.下列做法符合人類中心論思想的是( )
A.采用生物技術和有機肥料,提高農業單產
B.取締小煤窯,關閉小造紙廠
C.圍湖造田,擴大耕地面積
D.填海造陸,增加土地面積
5.下列對人地關系的認識符合人地伙伴論思想的是( )
①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 ②人類與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人類活動應該在遵循、利用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適度、有效的改造自然環境 ③人類是自然環境的主宰,人定勝天 ④可持續發展是人地伙伴論的最終目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目前能緩解華北平原春早期用水緊張狀況,且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措施有 ( )
A.增加地下水的開采量 B.縮減農田面積以降低農業用水總量
C.直接利用工業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廣噴灌、滴灌,發展節水農業
7.各國有權根據需要開發本國資源,并確保不對其他國家的環境造成損害,符合 ( )
A.持續性原則 B.共同性原則 C.公平性原則 D.發展性原則
下圖表示生態城市建設面臨的三條道路。k1表示生態環境質量安全警戒線,k2表示生態環境質量惡化警戒線。讀圖回答8?10題。
8.我國生態城市建設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
A.k2線B.AC曲線
C.AD曲線D.AB曲線
9.生態城市建設的核心是協調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這突出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 ( )
A.共同性原則B.公平性原則
C.持續性原則D.經濟性原則
10.將北京建設成為生態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
①增加城市綠地面積②控制城市化進程③積極發展城市軌道交通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發展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⑥分散城市職能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⑤
11.下列做法符合生態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是 ( )
A.通過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富足的社會環境
B.提高福利待遇、完善養老保險體系
C.通過技術措施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D.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12.下列措施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原則的是 ( )
A.在我國東南沿海實行“休漁”制度
B.1987年,為保護臭氧層,50多個國家簽署《蒙特利爾議定書》
C.各國有平等利用資源的權力
D.為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簽署《京都議定書》
13.下列可持續發展原則與相關內容的組合,正確的是 ( )
A.公平性??聯合國推廣“人與生物圈計劃”B.持續性??拯救瀕臨滅絕的動植物
C.共同性??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 D.階段性??創立全球環保同盟
讀“我國某鄉農業產業結構規劃圖”,回答14?15題。
14.該鄉農業產業結構關系符合可持續發展的( )
A.公平性原則B.共同性原則
C.持續性原則D.地域性原則
15.該鄉農業產業結構有利于 ( )
A.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B.推動農業地域專業化生產
C.促進鄉村城市化的整體發展
D.形成良性發展的農業生態系統
二、綜合題
16.讀下列知識結構圖,分析回答有關人類環境的問題:
(1)將下列選項序號填入與結構圖中的方框相應的字母后面(每個選項只能選用一次)。
、俑纳骗h境質量 ②人類與環境統一、劭刂迫丝跀盗,提高人口素質 ④對立、菸镔|資料生產 ⑥統一
A. 。拢 。茫 。模 。牛 。疲
(2)從以上材料判斷下面關于人類的環境觀的敘述,正確的是( )
。粒祟悓ψ匀唤缣幱谝环N依附或順應的關系
。拢匀画h境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
。茫藗儾荒艿却笞匀坏亩髻n,不斷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們的任務
。模伺c自然協調發展,“人天共存”,“人地歸一”
17.讀“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示意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在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中, 持續發展是基礎, 持續發展是條件,
持續發展是目的。
(2)“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屬于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中的 (選擇填空)。
A.經濟系統B.生態系統C.人的管理調控D.社會系統
(3)“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 原則。
(4)說出圖中經濟系統所包含的基本經濟活動(說出三類即可),并以其中一類基本經濟活動為例說明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相互關系。
參考答案與試題詳細解析
1.B 人類社會和地理環境的關系,是以人地之間的物質流和能量流為紐帶建立起來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經歷了采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工業文明,人類對環境的認識是隨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深入的,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人類文明的發展,工業的進步、科技的進步,知識的積累只是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2.A 可以把古代人所崇拜的圖騰看做神化了的自然物,比如我國古代華夏民族的圖騰是“龍”?種渾身布滿鱗片,有四條帶有尖爪的短腿,頭上還長著類似鹿的犄角的怪物。在自然界中,“龍”實際是蛇的變形,是古代華夏民族對于蛇的恐懼和崇拜的表現。從本質上說,人類對于自然物的崇拜是一種迷信,也是一種愚昧。在遠古人類看來,自然就是神,在自然面前,人類只能俯首帖耳,任其擺布。這是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知識水平不高的必然結果。對自然物的敬畏、崇拜是原始社會人類對于自然的基本態度,屬于人類受控于外界環境的地理環境決定論。
3.B 人地中心論以人為本,其做法單純把地理環境看做是人類活動的場所和任意開發利用的對象,一味從自身需求出發,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人地中心論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自然資源的承載力,違背了自然環境的發展規律,因此必然會造成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人地關系的全面不協調。
4.C 采用生物技術和有機肥料既可以達到提高農業單產的目的,同時也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和破壞,從而達到人地關系的和諧統一;取締小煤窯,關閉小造紙廠是從環境保護出發,減少因人類的不合理利用和開發對地表和水資源等破壞作用,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大面積圍湖造田,雖然可以緩解糧食和耕地不足問題,但因湖泊面積相對較小,圍湖造田的結果使湖泊萎縮,從而使湖泊失去調節能力或調節能力下降,洪災發生的極率和破壞能力大大增加;海洋面積廣闊,填海造陸帶來的水面減少對整個海洋來講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并不能改變海洋對大氣等調節作用,所以ABD選項可以說都實現了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地發展,所以選C。
5.D 人地伙伴論認為人類具有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環境對人類也具有反作用力,人類應當與地理環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諧共進的伙伴關系。人類在積極認識、遵循和利用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適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謀求人地關系的和諧統一,推動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而①是環境決定論的基本觀點;③是人類中心論的基本觀點。
6.D 華北地區是嚴重的缺水地區,其產生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年降水量少,且季節分配不均),又有人為原因(工農業大量用水,加上環境污染和用水浪費,更加劇了缺水程度)。而增加地下水的開采量,雖然能增加用水量,但會引起地面下沉;縮減農田面積,雖可起到降低農業用水量的作用,但能減少糧食產量;工業和生活污水含有大量污染物,直接用于灌溉農田會污染農田和地下水源等,所以這三項都不能保證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推廣噴灌、滴灌,發展節水農業則可以減少浪費,又沒有對環境構成威脅。
7.C 公平性原則,包括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8.D AB曲線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不斷下降,不符合可持續發展思想,因此最不可取。
9.C 地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之內,因此生態城市的建設突出體現了持續性原則。
10.A 將北京建設成為生態城市,并不限制城市化水平;但若集中布置城市用地,容易產生環境污染。
11.C 生態可持續發展是指必須保護好生態環境,包括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特別是保證以可持續的方式使用自然資源。
12.A 持續性原則的核心是指在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超越資源與環境承載力的基礎上,保持發展的持續性,在我國東南沿海實行“休漁”制度符合持續性原則!睹商乩麪栕h定書》和《京都議定書》的簽署符合共同性的 原則,各國有平等利用資源的權利符合公平性原則。
13.A 可持續發展遵循四個基本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階段性原則。“人與生物圈計劃”的推廣是出于保護地球生物,實現人與其他生物之間的協調發展,體現的是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拯救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目的在于保護地球生態多樣性,原則同上;而保持適度人口規模,即在于減輕地球環境、資源壓,以保證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屬持續性原則;創立全球環保同盟,則是倡導國際合作,體現的正是共同性原則。
14.C 15.D 解析:該地經濟活動以資源的循環利用為條件,形成良性發展的農業生態系統,使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之內,因此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原則。
16.解析:從圖中分析人類主觀要求有目的活動與環境客觀屬性、客觀發展過程之間存在對立關系,故A填對立。人既是環境產物又環境塑造者,人類同它周圍的環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轉化的,說明人類與環境是統一的,故B填統一。
人類的生產既有自身生產,也有物質資料生產,人類自身生產要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故C填物質資料生產,D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最后E填改善環境質量,F填人類與環境統一。
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經歷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謀求人地協調四個階段,從上圖可以看出人地關系思想是謀求人地協調。
答案:(1)(A)④。ǎ拢蕖。ǎ茫荨。ǎ模邸。ǎ牛佟。ǎ疲
(2)D
17. 解析:本題考查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答案:(1)生態 經濟 社會 (2)C (3)公平性
(4)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旅游業等 如:工業從生態系統中獲取環境資源(礦產資源、地形、水源等);向生態系統排放廢棄物(三廢:廢氣、廢水和廢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9641.html
相關閱讀: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第一輪教材復習 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
2012屆高考地理中國地理景觀與區劃專項復習教案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考點整合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