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綱考點解讀】
明確考綱
(1)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課程標準
了解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理解矛盾的基本屬性;理解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及其指導意義,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說明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解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
備考指要
多以選擇題、主觀題形式考查。分析社會和諧并不意味著否認矛盾;運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運用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原理分析我國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主張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分析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對當今社會的影響,當前的經濟形勢,如何全面看待我國改革開放31年等;說明2011年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的哲學依據。說明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定要因地制宜;說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哲學依據
【考點精講精析】
考點3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一.知識梳理
1.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含義及其基本屬性
①矛盾的含義: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而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②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同一性和斗爭性。
(2)矛盾的同一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
②它有兩方面含義:矛盾雙方相互依賴,矛盾雙方相互貫通。
(3)矛盾的斗爭性
①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
②矛盾的斗爭性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4)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關系
①同一性離不開斗爭性,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
②斗爭性離不開同一性,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③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易混點歸納】
(1)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屬性
關系
同一性(統一性)
斗爭性(對立性)
區別
含義
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
表現
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條件
相對的,有條件的
絕對的,無條件的
聯系
(1)同一性以斗爭性為前提;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
(2)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2)日常生活用語中的矛盾與哲學上的矛盾
日常用語中的“矛盾”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一些沖突和分歧,如鄰里之間的爭吵、同學間的口角等。哲學意義上的“矛盾”則是指事物內部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只是哲學意義上講的矛盾的“對立”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哲學意義上講的“對立”特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是對一切具體矛盾斗爭的共性的概括與反映。
(3)辯證矛盾和邏輯矛盾
邏輯矛盾是指人們在敘述問題時出現的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現象,是違背同一律的表現;而辯證矛盾指客觀事物本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友情提示】
(1)認識世界就是認識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決矛盾。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
(4)矛盾具有客觀性。人既不能制造矛盾,也不能消滅矛盾,矛盾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矛盾的多少是客觀的。就事物發展來說,不能以矛盾的多少為標準來判斷是好事還是壞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發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戰勝舊事物來衡量好壞,不能一概認為矛盾越少越好。矛盾本身無好壞之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的含義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②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時時有矛盾)。
(2)正確對待矛盾
①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②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
①矛盾的特殊性的含義: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②矛盾的特殊性的三種情形: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場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①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
②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
③是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依據。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了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統一。
【易混點歸納】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辯證關系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區別
含義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性質
表現
同類事物的共性
每一事物的個性
方法論
要求
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找到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聯系
二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而不是事物之間數量上多與少的差別,更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普遍現象和特殊現象。具體聯系是: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相反方面轉化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友情提示】
(1)“事事有矛盾”并不說明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
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兩個事物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才構成現實的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包含著普遍性,普遍性不包含著特殊性。普遍性寓于(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
(3)正確理解兩個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
3.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①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
②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
A相互排斥。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對比上占優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決定。B相互依存。事物的性質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決定,但不能因此否定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的影響作用。C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區分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相互作用、相互斗爭,在一定條件下會引起兩方面地位的相互轉化。這時,事物就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由這一事物變成另一事物。
(3)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
①堅持兩點論:A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堅持重點論:A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牽牛要牽牛鼻子”。B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③“兩點論”與“重點論”是緊密相聯的:A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B離開兩點談重點或離開重點談兩點,都是錯誤的,要反對一點論和均衡論。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含義、地位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②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意義
A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B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易混點歸納】
(1)正確理解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關系
項目
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區別
外延
不同
主要矛盾是就復雜事物中所包含的“諸多矛盾”相比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個,而次要矛盾則可以有多個
矛盾的主要方面則是就“同一矛盾”的雙方比較而言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個,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個
內涵
不同
主次矛盾講的是“矛盾體”,可以稱為“一個”或“一種”。正因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體”,其內部都包含著矛盾的雙方,所以主次矛盾都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講的是“矛盾側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作用
不同
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發展的進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過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又支配著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法論
意義不同
主次矛盾關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點、抓關鍵、抓中心,但又不能忽視次要矛盾
矛盾主次方面關系的原理,要求看問題要把握本質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視支流
實踐方
面的不同
做題時判斷主要矛盾可注意以下字眼,如“重點”“中心”“關鍵”“多數”“主導”等
做題時判斷矛盾的主要方面可注意以下字眼,如“主流”“方向”“大局”“性質”“主體”“優劣”等
聯系
①都是講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問題,都是矛盾特殊性的兩種情形。②都是重點論所要把握的重點。③主要矛盾當中也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兩者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而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2)正確把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關系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區別
含義
不同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側重
不同
側重于在認識和解決問題時,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
側重于強調從客觀存在的事實中提煉正確的認識,按客觀規律辦事
角度
不同
從辯證法的角度指出了正確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渠道和途徑
從唯物論角度指出了正確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渠道和途徑
原理
不同
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原理
物質決定意識原理、規律客觀性原理
聯系
①二者都突出強調了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去認識事物的不同性質。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基礎和前提,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首先要堅持從實際出發,離開對實際情況的正確認識這個前提,事物的本質特征就難以抓住。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深入體現和必然結果,離開了具體分析,即使是正確的方針政策也難以貫徹和落實。所以,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二者是融為一體的。
【友情提示】
(1)事物的性質主要(不是完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
(2)“兩分法”、“一分為二”不是指把事物分成兩部分,而是說要辯證地看問題、全面地看問題。兩點也不等于就是優點和缺點!皟牲c論”中的兩點是共性,其個性是多種多樣的。
(3)通常我們都會認為:矛盾分析的方法包括:①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②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③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最容易忽視的是運用矛盾的含義即對立統一進行分析問題,即運用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進行分析。
(4)設問中用“矛盾的觀點”(或用“矛盾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題時,則可考慮:①矛盾的對立性、統一性;②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辯證關系。③主次矛盾及矛盾的主次方面以及這些原理的各自方法論(當然包括上面講到的三種矛盾分析法)。
【總結】
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聯系的根本內容是矛盾,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現存事物的“自己運動”的鑰匙。認識世界就是認識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決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典型例題
1.(2011新課標,23)民間俗語寓意深遠,代代相傳,凝聚著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暗绞裁瓷缴铣裁锤琛。“看菜吃飯,量體裁衣”這兩句話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①矛盾中的兩個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
②具體分析矛盾特殊性是正確認識矛盾的重要前提
③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④離開對具體矛盾的具體分析就不能正確解決矛盾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解析】①雖觀點正確,但與題意無關;③所表述的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關系也不符合題意;題干中的兩句民間俗語“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飯,量體裁衣”都體現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②④符合題意。
【答案】C
2.(2011天津文綜)“太極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是由黑白兩個魚形紋組成的圓形圖案,俗稱“陰陽圖”(見圖),該圖看似簡單,卻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意蘊。其內涵主要有
①一分為二的觀點()
②絕對同一的觀點
③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的觀點
④矛盾雙方相互貫通的觀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從“陰陽魚”圖的哲學寓意看,體現了一分為二的矛盾觀點,也體現了矛盾雙方相互貫通、相互依存的觀點,①③④符合題意。矛盾雙方的“同一”是相對的、有條件的,②錯誤。
【答案】B
2010年以來,我國物價上漲較快,穩定物價和增加就業是宏觀調控的兩大目標,但在短期內,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存在下圖所示的關系,回答下題。
3.(2011北京文綜,34)基于右圖所示的通話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
政府在當前宏觀調控中應當()
A.把握重點,保持二者的動態平衡
B.遵循規律,促進二者的協調增長
C.立足整體,防止二者的循環往復
D.創造條件,避免二者的相互制約
【解析】該題考查學生對控通脹與控失業關系的認識。通脹與失業相互制約,適度的通貨膨脹,有利于擴大就業,應在二者的動態平衡中把握重點,故A項正確;B項表述錯誤,一方面要防止通貨膨脹,一方面要擴大就業;C、D兩項表述錯誤。
【答案】A
4.(2011廣東文綜,34)觀察圖8(改編自陳耶門《沉默集》),請你從矛盾同一性的寓意出發選擇漫畫標題,最貼切的的是()
A.目標:奮斗的方向
B.信念:勇者的利器
C.障礙:跨越的支點
D.天才:勤奮的結晶
【解析】該題考查學生對漫畫的解讀能力。從試題規定角度看C項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
【答案】C
5.(2011江蘇單科,30)當今,各地城市建設了除了追求“人文、生態、宜居”的目標,還注重展現個性魅力、地方特色和時代氣息。這種城建思路體現的哲理是()
A.思維與存在的關系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解析】題干中“各地城市建設追求‘人文、生態、宜居’的目標”,屬于矛盾的普遍性,而注重展現個性魅力、地方特色和時代氣息,屬于矛盾的特殊性,B項切合題意;其他三項均與題意不相符合。
【答案】B
6.(2011上海綜合,3)某同學通過實驗發現食用動物油在15-20℃凝固,常用的食用植物油在-15~-10℃凝固。由上述動物油和植物油混合而成的地溝油凝固點在兩者之間,即-5~0℃。該同學根據這一現象,在教師指導下發明了鑒別地溝油的簡易裝置,贏得創新大賽二等獎。她的發明思路符合的哲學道理是()
A.在主次矛盾原理的指導下,抓住事物的重點和關鍵
B.在整體與部分關系原理的指導下,立足局部統籌全局
C.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D.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原理的指導下,實現創新性發展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不同的食用油,都具有凝固這一共性,但不同的食用油凝固點卻不相同,屬于矛盾的個性。某同學據此發明了鑒別地溝油的簡易裝置,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特殊性的體現,C符合題意;A、B、D在材料中均未體現,排除。
【答案】C
7.(2011廣東文綜,37)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我國在文化體制改革中,科學區分了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當前,我國正著力加快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穩步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并把振興文化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國大多數經營性文化單位基本完成轉企改制,據此,有人認為,文化體制改革就是搞文化產業化。
結合材料,運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談談你對文化體制改革的理解。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原理的理解和運用。根據試題要求,兩點即主次矛盾的兩點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兩點。重點即主次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中的主要方面,把材料與相關哲理結合起來,分析即可。同時要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答案】堅持兩點論就是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文化體制改革中,既要看到加快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也要看到穩步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堅持重點論就是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改革中,要著重把握加快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抓住振興文化產業這個主流;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在堅持兩點論的同時,把握關鍵、抓住主流。
8.(2011福建文綜,39)材料一福建是海洋大省,大陸海岸線長達3051公里,約占全國的1/6,居全國第二!笆濉逼陂g,我省將堅持陸海統籌,建設海洋經濟強省,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福建省海洋經濟一、二、三次產業結構從2000年得31:16.7:52.3轉變為2010年得9.53:41.15:49.32,但與2010年我國海洋經濟三次產業結構5:47:48相比,第一產業的比重仍然偏大。
材料二
在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經濟信息的過程中,你運用了唯物辯證法的哪些知識?并說明你是如何運用的。
【解析】此題應分兩部分進行論述:第一部分答運用了唯物辯證法的哪些知識;第二部分說明如何運用。答好本問,第一,注意答題的角度,其角度是唯物辯證法;第二,注意從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經濟信息的過程中總結哲學道理;第三,回答如何運用時注意結合材料進行說明。
【答案】①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既考慮福建海洋經濟自身的發展.又立足福建經濟建設的全局。
②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堅持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吹礁=êQ蠼洕l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前途,也看到它在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曲折。
③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分析福建省情,制定建設海洋強省的發展規劃。
9.(2011江蘇單科,35)2011年博鰲會亞洲論壇年會的主題是“包容性發展:共同議程與全新挑戰!眹抑飨\濤在開幕式上發表了題為《推動共同發展,共建和諧亞洲》的演出。他指出,亞洲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經濟結構性矛盾、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還存在,如何處理好發展問題依然擺在亞洲人民面前。
會議還探討了“包容性發展”的內涵和具體策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呼吁亞太地區的國家要加入到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巴西總統羅塞芙主張各國應創造條件實現經濟增長和包容性發展,南非總統祖馬提出發展中國家應加強合作、共贏機遇和挑戰等。
“包容性發展”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哪個道理?請結合材料加以分析。
【解析】“包容性”表明世界各國的發展步伐是不一致、不統一的,體現了矛盾的對立性;但世界各國又緊密聯系、相互依存,無法孤立而存在,這體現了矛盾的同一性。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共同推動了整個世界的前進與發展。將上述認識有條理地表述出來即可。
【答案】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及其相互關系的原理。世界各國的發展既是不平衡的.有自身特色和歷史傳統,又是相互依賴、相互貫通的;世界各國在差異和包容的對立統一中向前發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80182.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政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第二輪總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政治專題復習導學案
2012屆高考政治熱點求索真理的歷程探究復習
了解國情立足國情
2012屆高考政治第二輪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