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十八中11級高三第六次月考試卷 歷史 考試時間:.02.13 09:00—11:30注意:①本試卷共4頁,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滿分300分?荚嚂r間分鐘②答卷前,考生將自己的姓名、考號填寫在答題卷上;③請務必將所有答案填在答題卷上,第I卷2B鉛筆填涂,第II卷第Ⅰ卷(選擇題 共140分)本卷共35小題,每小4分,共14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2.書法中的先后關系首先表現在藏鋒,藏鋒就是“隱去點畫出入之跡”。清代書法家笪重光在《書筏》中說道:“將欲順之,必故逆之;將欲落之,必故起之;將欲轉之,必故折之……將欲行之,必故停之。書亦逆數焉。”其書法理論體現了A.儒家的中庸思想 B.道家的辯證觀點 C.法家的變革思想 ? D.墨家的尚賢精神 A.通過家族血緣關系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負責監察各項工作14.司馬遷《史記?龜策列傳》說:漢武帝“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通一技之士,咸得自效”。司馬遷認為漢武帝實行的文化政策是A.博采百家,綜合利用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文化專制政策 D.任各種學派自由傳播15.司馬光說:“有德國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儉,德之共也A.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欲B.是當時商品經濟發展受到阻礙的反映C.提倡節儉以修身,適應了統治階級需要D.在儒家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思想16.“同治中興”是指清朝中葉后,同治皇帝在位期間(1862~1874年)的一個中興階段。對此,西方學者的評論說::“只能算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較低層次的復興,是一種浮于外表的現代化姿態。”造成此評論的主要原因在于該時期的現代化A.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 B.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行變革C.沒有沖破自然經濟的束縛 D.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17.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記載:外國商業擴大到中國內地,促進了中國商人階級的發展,他們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銷售。還記載:早在1869年英國一位官員說道:“由于在語言上占優勢、擁有市場、開支較低,中國人幾乎壟斷了商業經營。”這主要說明近代中國?A.民族資產階級壟斷了商業活動 gkstk B.外商與華商競爭共生關系 C.西方在華商品輸出都靠中國人經營 D.中國商人在本國市場上很難占有優勢18.孫中山認為:“近世各國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為資產階級所專有,適成為壓迫平民之工具。……歐美既無從仿效,我們自己便應該想一種新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睘榇,他提出的的“新方法”是A.創立民國 B.發展實業C.扶助農工 D.節制資本19. 1962年,江蘇有些地區出現了“借地”現象,即每人可向公社或生產隊“借地”五分至一畝不等,稱為“責任田”。這說明 A.出現“借地”的地區還未進行土改 B.“借地”符合調整國民經濟的方針 C.江蘇最早廢除落后的人民公社體制 D.江蘇已開始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20. 英國偉大的科學倡導者弗朗西斯?培根曾經說過:“通過在我們時代已開始習已為常的遠距離的航海和旅行,人們已揭露和發現了自然界中許多可使哲學得到新的光亮的事物!边@句話反映了A.培根的思想閃耀著理性主義的光輝 B.新航路開辟促進了文明交流C.科學發展是思想解放的根本動力 D.地理大發現推動了科學發展21. 英國啟蒙思想家洛克認為“一個國家只有用法律手段治理才能順利運轉,沒有它,國家就不能存在,就不成其為國家了”。此觀點的主要影響是 A.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 B.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 C.成為盧梭“人民主權”論的先聲 D.最早提出了分權的學說22.1920年瞿秋白到蘇俄考察,其后在《鄉紀程》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俄羅斯現在是共產主義實驗室’在蘇維埃的玻璃管里顛之倒之實驗兩下,就即刻可以顯出社會主義的化合物這則材料是A.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客觀描述B.對新經濟政策的客觀認識C否定了蘇俄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D.主張學習俄國十月革命A.認為國家的比較優勢取決于交通、通訊的進步B.倡導世界各國積極主導其所在區域的經濟集團C.認為區域經濟集團對非成員國的經濟發展不利D.強調國家比較優勢與地區內在聯系程度成正比 第Ⅱ卷(非選擇題)本卷共4大題,共160分。37. (32分)世界歷史是人類社會由分散走向整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民族都面臨著自身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 [注:本題中的文化,包括經濟、政治、思想和科技文藝等方面]?(1) 隋唐時期,中華文化輝煌燦爛,形成中華文化圈。列舉唐朝繼承先秦、秦漢傳統文化及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史實,(8分)概括唐朝吸收外來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條件。(4分)?李鴻章說:竊以為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中國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積習,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細心,以致所用非所學,所學非所用。無事則嗤外國之利器為奇技淫巧,以為不必學;有事則驚外國之利器為變怪神奇,以為不能學。不知洋人視火器為身心性命之學者已數百年……鴻章以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2)上則材料反映晚清政府中出現了兩個意見分歧的派別。請分別用史實說明這兩個派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態度。(8分)? 材料二 大約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堅船利炮的脅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機。出人意料的是,它將此作為自己棄舊圖新、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并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成為唯一一個擠入帝國列強行列,靠侵略擴張在自己的國土外建立過殖民地的亞洲國家!毡疽话倌甑拇髧,的確有太多的事情需要總結!洞髧绕稹方庹f詞(3)指出日本在追趕世界歷史潮流過程中,保留傳統文化和吸收外來文化的表現,(4分)及其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4分)? 材料三 有學者認為,進入20世紀后,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全面擴大,社會文化日益繁榮和多樣化,有關中西文化的討論也日趨激烈。如:國粹與歐化之爭、廢止和保存中醫之爭,廢漢語與行世界語之爭。更有新聞媒體報道:中國形象標志可能不再是龍,這引起了軒然大波。(4)綜合上述各材料,說明你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對繼承傳統文化和吸收外來文化的認識。(4分)?3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三 太平洋絲綢之路真正的東端在中國福建沿海的一個港口,叫做月港,這是一個自由貿易港,由于沿海貿易的興盛,它發展得非常的繁榮,被譽為小蘇杭它的商品是通過國內的商人運送到月港,然后通過月港的外貿商人運到馬尼拉去所以馬尼拉和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這個航線的貨源就是來自中國。因為運送出去的中國商品第一位的是生絲,以及絲織品,另外還有比方說棉布、瓷器,其他一些中國的商品,但是以生絲和絲織品為主,所以這條航線就叫做太平洋絲綢之路!幾浴斗畼渲局v明史:全球化貿易與白銀資本》()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太平洋絲綢之路的影響。(12分) 材料四 從海權的意義來看,海權乃為控制海洋及利用海洋,以達成國家目標之能力,而拓展海權之主要工具為海軍武力及商漁船隊,武力用以制海以保障海上商漁船隊與交通線(海上航路)之安全,而商漁船隊可開發海外商業及經濟利益,厚植國力,平時商業船隊可賺取大量經濟利益,戰時可支援海軍艦隊作戰!恶R漢海權論之中心思想》(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從文明史觀的角度看,英國控制海洋產生了哪些結果?(8分)歷史答案選擇題答案:12—23 B C A C D B C B D A A D 37.參考答案: (1)傳統文化:政治:沿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等:? 經濟:減免租稅,興修水利等;? 思想:承襲儒學,以儒為師等:? 科技文藝:《唐本草》、《干金方》弘揚中國傳統醫學、書法藝術承前啟后等。? (6分)[答出任意3個方面的史實即給滿分]?外來文化:玄奘西行天竺,引入佛教經典;樂舞吸收鄰國風格等。(2分)[答出1點即可]?條件:唐朝前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策開明;交通發達。(4分)?(2)態度:洋務派:“中體西用”。創辦近代工業;創辦近代海軍;開辦近代教育,培養近代軍事人才。(4分)頑固派;固守封建專制統治和倫理道德,盲目排外。排斥一切外洋事物,攻擊洋務派。?(3)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2分)?吸收:引進西方技術,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文明開化等。(2分)?影響: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新興強國;對亞洲鄰國進行侵略擴張。(4分)?(4)認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2分)合理地繼承發揚自身傳統優秀文化和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可以促進本民族和社會進步與發展;反之,則不利于本民族和社會進步與發展,會對其他國家或地區造成傷害。(2分)(3)影響:有利于中國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沿海港口城市的興盛;推動了國內貿易的發展;有利于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促進了中外物質文明的交流。(12分)(4)結果:使各地區原有的文明遭到破壞;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工業文明(資本主義文明),有利于落后地區文明的發展;客觀上加強了世界范圍內各種文明的交流融合。(8分)學優高考網!廣西桂林十八中屆高三第六次月考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930543.html
相關閱讀: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