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名校高屆12月份統一考試(昆明三中、玉溪一中)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第I卷 (選擇題,共140分)本卷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最符合 24.周代宗法制度是國家權力繼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礎,強調“親親”、“尊祖”與“敬宗”,希望凝聚國族成員的力量。但宗法制度發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無法繼續維持封建秩序。下列哪一現象可以說明這種變化?( )A. 宗廟祭祀活動頻繁,規模日大,導致民窮財困B. 邦國各自發展,親戚關系日遠,甚至相互兼并C. 強宗大族壟斷土地,使政府無法獲得足夠稅收D. 公卿大夫世襲,握有政權,促使官僚體制發展25.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待農而食之,虞(指開發山林川澤等自然資源)而出之,工而成之,而通之。并引《周書》的話說: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馬遷的經濟主張是A.肯定人們的求利活動B.對農工商業一視同仁C.以農為本D.重農輕商A.它的出現是宋代航海事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B.它的出現使得古代海上航行更加安全便利C.我國在宋代就已將指南針應用于航海事業 D.宋代開始突破“海禁”政策鼓勵對外貿易27.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論認為:由于中國人口眾多,就必須全力發展農業技術,以至于歐洲工業革命時,中國農耕技術遠遠領先歐洲。農業技術的改進所帶來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輪的人口增長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長又進一步帶動農業技術的改進,如此往復,較高的農業水平維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國遭遇到了資源約束的瓶頸,無法取得進一步的發展。該理論試圖分析( )A.中國小農經濟的產生及其地位 B.中國農業技術領先歐洲的原因C.中國近代工業產生遲于西方的原因D.中國人口不斷增長的原因28.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寫到:在耶穌之下,太平天國的首義諸王一夜之間都成了上帝的眾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別對應天象:洪秀全為日,楊秀清為風,蕭朝貴為雨,馮云山為云,韋昌輝為雷,石達開為電。這實質上反映了太平天國 ( ) A.宣揚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C.借助神權重建等級秩序 D.增強核心領導層凝聚力29.觀察右圖《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發展變化圖》,依據所學知識和圖片反映的信息,你認為A點狀況反映出( )①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 ②洋務企業的誘導,外商企業的刺激 ③清政府放寬對民間投資設廠的限制 ④“民生主義”成為當時的思想主流 ⑤帝國主義忙于“一戰”,無暇東顧A.①③ B.①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30.中國共產黨曾發表社論稱贊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國,和蘇聯并為民主世界的雙璧。該社論發表的背景是A.羅斯福新政成功實施B.世界反法西斯C.中美關系正常化 D.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建國后,中央人民政府進行了大規模人口普查。1953年國家統計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時的全國人口總數為六億零一百九十三萬八千零三十五人!碑敃r首次進行大規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A.為恢復國民經濟提供參考數據B.為選舉人民代表提供準確數據C.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據D.為制定經濟計劃提供準確依據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論》中指出:“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要威脅社會穩定!弊髡叩倪@一提醒主要是為了防止A.勞資矛盾的激化 B.城鄉差別的擴大C.經濟危機的發生 D.壟斷現象的出現卷(非選擇題,共l60分)(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36~41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做答。42~48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做答。)( 一 ) 必考題(共135分)(分)8~1959Trends and Structure [M].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69》中的有關數據編制材料二 1700年,貴族擁有的土地達15%~20%,1780年則達20%~25%,1851年,英國的10個郡中,100~299英畝的農場數有15900個,300~499英畝的農場數有3200個, 500~999英畝的農場數有1529個,1000英畝以上的農場數有323個。——沈漢《晚近英國農業史研究綜述》材料三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傳統村社農民反而比具有一盤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難集體化,與斯大林的設想相反,傳統村社的自治功能與集體主義紐帶恰恰成了農民擁有的組織資源,使其更能抵制來自外部的強制。從宰殺大半牲畜的消極抗拒,直到出現70萬農民卷入的斯大林的農民戰爭。卞悟:《公社之謎一一農村集體化再認識》 (二)選考題(共25分) ——據[英]凱恩斯 《和約的經濟后果》(1919年12月)(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在德國賠款問題上凱恩斯的主張與凡爾賽和約規定的不同之處。(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凱恩斯提出其主張的主要原因。(9分) 48.(15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材料:公元1161年,金帝完顏亮撕毀與南宋之間的和議,擊潰宋淮河一線守軍,直赴長江北岸的西采石。中書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東采石犒勞長江南岸的宋軍!皶r敵兵實四十萬,馬倍之,宋軍才一萬八千”。宋軍潰散之余,新的指揮系統尚未成立,軍無斗志,部隊“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 道旁”。虞允文“立招諸將,勉以忠義”,部署防御。有人說“公受命犒師,不受命督戰”,可能招致殺身之禍。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將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戰”,最終連敗金軍,挫敗其渡江南下的企圖,虞允文隨后拜訪養病的兩淮宋軍統帥劉鑄,劉鑄說:“朝廷養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輩愧死矣!敝T路宋軍繼續出擊,宋金重新走向和談。 ——據《宋史?虞允文傳》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采石之戰的歷史意義。(6分)根據材料,簡評虞允文在采石之戰中的作為。(9分)第二次聯考參考答案歷史參考答案24.B 25.B 26.D 27.C 28.C 29.A 30.B 31.B 32.D 33.A 34.B 35.D40.(25分)(1)特征: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數量多,規模大,農業集約化經營程度高。(4分)原因:政府頒布“圈地令”迫使農民與土地分離,土地落入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手中;工業革命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6分)(2)原因:傳統小農經濟無法適應蘇聯工業化的需要;斯大林認為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需要大力發展公有制經濟;擺脫糧食供應困難的問題。(5分。答出兩點即可)影響:集中農業資源和資金加快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但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造成農業長期落后,制約了工業化的可持續發展。(4分。言之成理即可。)(3)調整:農業生產合作社;人民公社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6分)41.(12分)它沒有認識到前30年為后30年發展的奠基作用,過分夸大了前30年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失誤。(2分)(如果能從前30年成績是主流,錯誤是支流方面進行立論,也可得分。)政治方面:新中國成立時確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后來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改革開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經濟方面: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改革開放奠定了經濟基礎?萍嘉幕矫妫簰呙そ逃、“雙百”方針、“兩彈一星”等成就,為科技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外交方面: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為改革開放后全方位的外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45.(15分)(1)背景:嚴重的經濟危機;法西斯勢力活動猖獗;左翼力量形成聯合。(3分)共同之處:針對經濟危機;實行國家干預政策;提高工人待遇和福利;監管銀行。(6分。答出三點即可,)(2)作用:對法國經濟復蘇起到一定作用;遭到大資產階級反對,仍取得明顯改革成果;阻止了法西斯勢力上臺。(6分)46.(15分)(1)理由:他們認為袁世凱做臨時大總統,有利于調和矛盾,穩定局勢;有利于推翻帝制,實現民主共和;可以避免外國干涉。(9分)(2)沒有真正實現。說明:袁世凱踐踏民主,實行獨裁,中華民國名存實亡(或回答具體史實也可);袁世凱取消共和,復辟帝制。(6分)47.(15分)(1)不同:有限度的賠款,以便于德國恢復;苛刻的巨額賠款,徹底削弱德國。(6分)(2)主要原因:認定德國的戰爭責任;汲取一戰教訓,反對民族利己主義和戰勝國的掠奪;將歐洲視為一個整體;預見到合約的災難性后果,避免戰爭的重演。(9分)48.(15分)(1)歷史意義:扭轉了戰場上的被動局面,激發了南宋軍民抗金斗志;阻止了金軍南下,有助于江南社會經濟的繼續發展。(6分)(2)簡評:面對危局,指揮得當,以少勝多;勇于擔當,敢于突破體制束縛;不計較個人得失。(9分)山東、北京、天津、云南、貴州、江西 六地區試卷投稿QQ 2355394694第6頁山東、北京、天津、云南、貴州、江西 六地區試卷投稿QQ 2355394694云南省部分名校屆高三12月統一考試 文綜歷史 Word版含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963299.html
相關閱讀: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