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內容標準]
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學習要求]
1.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發動的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史實,說明西方列強侵華給中華民族帶的深重災難。
2.概述三元里人民抗英、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朝愛國官兵英勇抗日、臺灣人民反割臺、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事跡。
3.通過愛國軍民反抗外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不屈的斗爭精神。
4.列舉南京大屠殺、七三一部隊對中國軍民進行活體試驗等侵華日軍的罪行。
5.簡述中國軍隊抗擊日軍的幾次重大戰役,中國軍民堅持敵后抗戰等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
6.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7.理解全民族抗戰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體會中華兒女萬眾一心、浴血奮戰和不怕犧牲的斗爭精神。
[整體感知]
從1840年開始,列強憑借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發動了一次又一次侵華戰爭,掠奪中國資、破壞中國主權、屠殺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受盡屈辱與欺凌。但同時中國人民為維護國家主權、追求民族的獨立,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因此一部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屈辱史,但同時又是一部中國人民的抗爭史。本專題主要講述的就是這兩部分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從1840年到1900年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的國家主權遭受嚴重破壞,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面對列強的侵略,中國軍民為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進行英勇斗爭。3、20世紀30、4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和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知識清單]
一、1840年至1900年列強的入侵與民族危機
1、背景、原因:
(1)19世紀上半期,西方資本主義迅猛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船堅炮利的優勢,在世界各地強占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19世紀后半期,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中國封建落后,內部危機嚴重,清朝妥協腐敗。
2、主要侵華戰爭:鴉片戰爭(1840—1842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1894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年)。
3、結果:中國戰敗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
內容:割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協定關稅。
影響: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會。
(2)中日《馬關條約》(1895年)
內容:A、割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B、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C、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D、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可歸納為:賠二億、割三島、開四商、設工廠)
影響:引起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3)《辛丑條約》(1901年)
內容:A、向侵華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本息共計9.8億兩。B、劃定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C、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D、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E、允許各國 派兵駐扎北京到海關沿線要地。
影響:清朝政府已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人民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西方列強侵華給中華民族帶的深重災難
1、政治上:破壞了中國的領土、領海和司法等主權的完整。
2、經濟上:列強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同時通過政治借款、勒索賠款、設廠筑路等,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3、其它方面:列強剝奪了無數中國人民的基本生存權,他們的燒殺搶掠使數以百萬計的無辜百姓流離失所;他們瘋狂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產和國家財富,喪心病狂地毀壞中華明遺產。
總之,在列強的槍炮下,中國國門洞開,原本擁有獨立主權的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受外國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三、中國軍民反抗外侵略斗爭的事跡
1、 三元里抗英
時間:1841年5月(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
意義:它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的愛國精神。
2、甲午中日戰爭中(黃海海戰)清朝愛國官兵英勇抗日
時間:1894年9月
經過:提督丁汝昌身受重傷;劉步蟾代為指揮英勇奮戰;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撞向日航,英勇犧牲;林永升、葉祖?等英勇抗戰。
3、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
背景:1895年,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
經過:參加臺灣保衛戰的力量主要有兩支:一支以邱逢甲、徐驤為首的義軍;另一支是以劉永福為首的黑旗軍。
意義:堅持斗爭了五個月,殲滅了三萬多名日軍,臺灣軍民為保衛祖國神圣領土完整,寫下了光輝的篇。
4、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
原因:中日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主要戰斗:在落垡、廊坊抗擊八國聯軍進犯北京;在北京交民巷使館和西什庫教堂。
結果:由于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和本身的階級局限性,最終失敗。
意義:義和團運動在中國近代反帝愛國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義和團戰士不畏強暴,英勇斗爭,阻止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的實現;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垮臺。中國軍民抗御外敵,堅決捍衛民族尊嚴,是列強未能把中國變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四、 偉大的抗日戰爭
(一)、侵華日軍的罪行
1、發動侵略戰爭,侵占中國領土
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1937“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八一三事變”侵占上海,進攻南京,其后侵占大半個中國。
2、屠殺蹂躪中國軍民:1937年12月,日軍占領南京,屠殺中國軍民達30萬人。制造了許多南京大屠殺式的慘案。
3、違背國際公法,進行細菌戰和毒氣戰。在中國土地上研制細菌和化學武器,慘無人道地用活人進行試驗,并在20個省實驗細菌戰和毒氣戰。(臭名昭著的七三一部隊)
4、實行“以華制華”,利用漢奸,扶植傀儡政權。日本對淪陷區的殖民掠奪
和推行奴化教育。
(二)、中國軍民的抗日斗爭
1、中國軍隊抗擊日軍的重大戰役
1937年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太原會戰中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取得抗戰以的首次大捷;1938年徐州會戰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在臺兒莊消滅日軍1萬人,取得抗戰以最大勝利;1940年5月年棗宜會戰中,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壯烈殉國;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進行了百團大戰,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背景: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其后多次發動侵華事,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
經過:
(1)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2)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合作抗日的序幕;
(3)盧溝橋事變后,日軍開始全面侵華,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
(4)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5)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意義:(1)從此抗日戰爭發展為全民族的抗戰。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是抗 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最重要原因。(2)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國共兩黨實現了合作抗日。
3、中國軍民的敵后抗戰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國民黨正面戰場組織多次戰役,共產黨開辟敵后戰場,共同抗日。
過程:(1)洛川會議,制定全面抗戰路線;(2)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3)1937年9月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首府在延安。陜甘寧邊區是抗日戰爭的總后方和指揮中樞(4)18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進行了百團大戰;(5)少數民族抗日武裝有:蒙古抗日游擊隊、回民支隊等。
意義:敵后戰場發展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三)抗日戰爭勝利
時間: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10月25日,臺灣光復。
[重點突破]
1、有人認為鴉片戰爭是在執行一種使命,它是用一種侵略手段達到使中國向世界開放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了近代明,試給合史實評論這一觀點。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目的是打開中國的市場,其性質是英發動的侵略中國的戰爭 ;(2)鴉片戰爭的主觀后果是使中國領土和主權開始遭到破壞,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苦難;(3)鴉片戰爭的客觀后果是使中國閉關鎖國逐步走向開放,走向近代化,加速中國社會內部的變革。
 這一觀點是不正確的,只看到了鴉片戰爭給中國帶的客觀影響,而忽視了它的主觀目的和給中國人民帶的苦難。
2、抗日救亡運動為什么會發展為全民族的抗戰?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日本侵略加劇的形勢,使國民政府不得不抗日;中國共產黨的努力爭取。
3、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原因:
⑴國共合作,全民族團結抗戰;⑵兩個戰場相互配合;⑶中共的主導作用;⑷海外華僑和國際援助;⑸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相互配合。
4、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抗戰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共御外敵,洗雪了鴉片戰爭以的民族恥辱,捍衛了民族尊嚴,。中國收回了寶島臺灣,并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達標檢測]
一、選擇題
1.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的主要目的是:
A、扭轉對華貿易逆差   B、占領中國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C、使鴉片走私合法化   D、報復林則徐虎門銷煙造成的經濟損失
2.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對中國而言最嚴重的后果是
A.封建的自然經濟解體 B.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
C.列強大批入侵  D.東南沿海門戶洞開
3. “春愁難遣強看,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與該詩有關的歷史事是
A、鴉片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中法戰爭
4. “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下列各項最能說明上述結論的是
A、保證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B、向侵略者“借師助剿”
C、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D、向外國侵略者保證開放中國內地
5.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是
A盧溝橋事變 B虎門銷煙 C三元里抗英斗爭 D臺灣保衛戰
6.下列各項與義和團運動的爆發沒有直接關系的是
A.清政府不公正地解決國人與洋教勢力間的矛盾
B.西方在華教會活動猖獗肆意欺壓中國人民
C.各國侵略軍公開搶劫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
D.在列強掀起瓜分狂潮中德國強點了膠州灣
7.帝國主義列強未能把中國變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國軍民抗御外敵,堅決維護國家主權 B、帝國主義列強自身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C、義和團運動的沉重打擊 D、清政府抵抗外國入侵
8.1861年,雨果在給朋友的信中痛斥火燒圓明園的罪行,他寫道:“在我們眼中,中國人是野蠻人,可是你看明人對野蠻人干了些什么!”此處的“明人”指的是
A.英國軍隊 B.法國軍隊 C.八國聯軍 D.英法聯軍
9. 在保衛臺灣的斗爭中,率領黑旗軍進行抗日斗爭的將領是
A徐驤 B劉永福 C鄧世昌 D丁汝昌
10.侵華日軍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有 ①制造大屠殺慘案 ②蹂躪中國婦 ③實施細菌戰和毒氣戰 ④進行經濟掠奪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抗日戰爭發展為全民族的抗戰是在
A、西安事變后 B、七七事變后
C、八一三事變后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后
1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日寇擴大侵略,使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頭
B、各階層人民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C、日寇侵華極大地損害了四大家族的利害
D、共產黨不計前嫌,努力倡導建立統一戰線
13.抗戰初期,體現國共合作抗日的最典型的會戰是
A、淞滬會戰 B、太原會戰 C、徐州會戰 D、長城抗戰
14.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實行全民族抗戰      。、戰爭的正義性
C、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配合。、正確的戰略戰術
15.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不包括
A、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B、扭轉了百年中國人民反侵略屢敗局面
C、開創了一條殖民地人民打敗殘暴帝國主義國家侵略的道路
D、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6.下列有關百團大戰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百團大戰是由彭德懷指揮的大規模對日作戰
B.百團大戰是相持階段中正面戰場上發動的大規模作戰
C.百團大戰殲敵4萬多人,沉重打擊了日軍的氣焰
D.百團大戰大大提高了共產黨、八路軍的威望
17.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的標志是
A.華北事變以后不久 B.七七事變
C.九•一八事變 D.國共合作宣言公布
18.抗戰以中國軍隊的首次大捷是
A.松滬會戰 B.雁門關伏擊戰 c.忻口阻擊戰 D.平型關大捷
19.中共制定全面抗戰路線的會議是
A.遵義會議 B.洛川會議 C.瓦窯堡會議 D.中共“七大”
20.抗戰的勝利為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其準確含義是
A.抗戰是中國取得的首次反帝斗爭的完全勝利 B.抗戰使蔣的力量受到嚴重的削弱
C.社會各界的和平呼聲日益高漲 D.抗戰中人民武裝壯大,人民覺悟提高
二.材料解析題
2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據有人統計,從1885年5 月到1895年5月的10年間,三海工程共挪用了海軍經費436.5萬余兩。再加上頤和園工程所挪用的860萬兩,清廷大修園林所挪用的海軍經費總數達到了1300萬兩。
--------摘自《晚清海軍興衰史》
材料二:當時北洋海軍的主力是七艘戰艦,即“定遠”、“鎮遠”、“濟遠”、“經遠”、“遠”(以上購自德國)、“致遠”、“靖遠”(以上購自英國),共花費778萬兩。
--------摘自《晚清海軍興衰史》
材料三:1887年3月14 日,日本天皇御令“朕以為在建國事務中,加強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情。然而從國庫歲入中尚難以撥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茲決定從內庫中提出30萬元,聊一資助,望諸大臣深明朕意! 1893年,天皇決定撥內駑(國庫里的錢財,即公款)30萬元,并要求國務大臣、秫米顧問官及貴眾兩院議長在此期間每月從薪俸中拿出十分之一,兩院議員則主動獻出薪俸的四分之一,全部用作造艦經費,以加速擴充海軍。 -------摘自蘇小東《中國近代海軍一百年》
請思考:
(1)比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統計數字,你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2)通過材料一和材料三,你對中日兩國海防情況有何認識?


(3)1894年發生了什么戰爭?結局如何?你如何看待這一結局?


22.閱讀下列材料:
“西安事變”后《張學良、楊虎城通電》部分內容
材料一:東北淪亡。時有五載,國權凌夷,疆土日蹙,“淞滬協定”屈辱于前,“塘沽、何梅協定”繼之于后,凡屬國人,無不痛心。
材料二:學良等多年袍澤,不忍坐視,因對介公為最后之諍諫,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請回答:
(1)張、楊是哪一年發動“西安事變”的?

(2)材料一列數了哪些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華事?


(3)根據材料一,指出國民政府對日妥協退讓的結果。


(4)材料二中“介公”指誰?張楊“諍諫”的目的是什么?

三、問答題
23、概括中國全民族抗戰形成的原因,并分析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24、試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背景、過程和意義。


第二專題達標檢測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2345678910
BBBACCADBD
11121314151617181920
DABAABDDBD
解析14、本題四個選項都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顯然是指最重要和最要本的原因,C項是客觀原因。A、B兩項都是重要原因,但并非正義戰爭都能取得勝利。因此答案為A更為準確。
15、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結束是在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而非抗日戰爭。
二、材料解析題 
21、(1)腐敗的清政府挪用海軍軍費大肆修建園林,建園的費用大大多于加強海防的費用。
(2)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在腐朽的封建制度之下,腐敗的清政府實行妥協投降的政策,必然導致戰爭的失敗。
(3)清政府不思進取,貪圖享樂,不重視海防建設;日本重視海防,增加海軍費用。
22、(1)1936年12月(2)蔣介石 , 逼蔣抗日(3)東北淪亡、日軍占領上海 、華北成為日本的殖民地(3)九一八事變 、八一三事變、華北事變
解析解答此題應熟知西安事變的背景和日本侵華的主要過程。
三、問答題 
23、原因:(1)中日民族矛盾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只有全民族抗戰才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惟一出路。(2)日本侵略的加劇,特別是八一三事變日本進攻上海,直接威脅國民政府統治的心臟地區,不抗日國民政府將難以生存。(3)中國共產黨的努力爭取。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和抗日的行動。
意義:(1)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因戰爭失敗而割地、賠款、出讓國家主權的屈辱歷史,使中華民族空前覺醒,愛國主義得到極大弘揚,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
解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原因最要本的原因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大舉侵華,中日民族矛盾尖銳。此外國共兩黨政策的調整也是抗日族統一戰線形成的重要原因。
24、背景: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其后多次發動侵華事,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
經過:
(1)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2)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合作抗日的序幕;
(3)盧溝橋事變后,日軍開始全面侵華,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
(4)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5)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意義:(1)從此抗日戰爭發展為全民族的抗戰。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是抗 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最重要原因。(2)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國共兩黨實現了合作抗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39697.html

相關閱讀: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