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國古代史始于170萬年前,止于1840年鴉片戰爭前,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歷史。
距今約170萬年前,中國就有人類居住,進入原始社會。公元前21世紀,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經過商朝的發展,西周時期,我國的奴隸社會進入繁榮階段。春秋戰國是社會大變革時期,中國社會經歷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權和封建國家,并開創了一系列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制度。漢代封建制度得到進一步鞏固。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政權分立與民族大融合時期。隋朝統一結束長期分裂割據,隋唐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繁榮的局面,政治、經濟、軍事、化制度有新的建樹。五代遼宋夏金元,中國的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明清之際,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日益加強,中國封建社會漸趨衰落。
初中新標中和本內容相關聯的內容主要在七年級(上)、(下)冊。初中新標簡單涉及本內容相關聯的內容有:世襲制,商鞅變法,秦朝的皇帝制、郡縣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漢王國問題的解決,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內閣、六部、議政王大臣會議和軍機處;初中新標沒有涉及但高中新標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權組織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晉南北朝時的政治制度,隋唐時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廢丞相設三司、設內閣,清朝君主專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 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教 案
標要求: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有關中國古代君主專制體制的基本知識,了解中國古代從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變和史實,認識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脈絡,初步培養汲取歷史經驗和應用于現代政治建設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聯系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并逐步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等,在對歷史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
教學時:2時。
重點難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教學建議:
(1)、本節教材的標要求是列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關于政治制度涉及面較廣,教材講述的五方面內容主要是體現中國古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進與強化。內容豐富,充實因而時較緊,因此在整體設計本教學過程和時分配上都應突出重點,詳略得當。
(2)、第一目“法令出一”,講述的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即皇帝制度,要求學生掌握皇帝制度的由及其特征?山Y合本“學習思考”中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記》中的內容加深對皇帝制度特征的理解。
(3)、第二目“君權與相權”,通過歷代削弱、分散相權說明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漢武帝削弱相權主要舉措有兩種:一是頻繁換相,二是用中朝架空外朝權力。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以及召集政事堂會議,實際起到了分散相權的作用。到了宋代通過設置中書門下以及增設參知政事等方式進一步分割相權。到明初正式廢丞相。
(4)、第三目“中國古代的監察體制”,主要講述中國歷代監察體制的演變,要使學生明確中國古代的監察體制也是服務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監察制度發展走向健全正體現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和強化。
(5)、第四目“選官制度的歷史變化”,講述中國古代三種主要的選官制度即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對于世官制與察舉制可作一般了解,重點應放在科舉制的講述上,應講清科舉制最初實行的進步性。到明清實行八股取士,科舉才成為了人們思想發展的桎梏,其消極性日益顯現。引導學生辯證地、歷史地分析評價歷史事物。
(6)、第五目“行省的設置”,主要講述中國古代地方行政設置的演變,要給學生理清從秦漢→唐→宋→元→明→清歷代地方行政設置演變情況,關鍵是突出元朝行省設置的重大影響,同時還需指出中國古代地方行政設置和調整變化是服務于中央集權的需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39418.html
相關閱讀: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