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14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目標】

目 標

內 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

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動蕩中變化的近代社會生活

近代衣食住行、飲食習慣和風俗習慣的演變及其原因;幼童留美;斷發易服;廢止纏足

通過學習中國近現代人民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的表現及原因,進一步認識社會生活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作用。

中國人民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化以及給我們提供的啟示,探討其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及其影響,汲取必要的歷史經驗教訓。

論從史出

問題探究

歷史比較

概括闡釋

解析中華民族傳統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闡述繼承傳統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步的明終將取代落后的習俗。

新中國的新生活新風尚

菜籃子工程

和安居工程

【方法】

由于本的教學內容和同學們的實際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從教材的實際內容出發,可以適當地采用幻燈和錄像等多媒體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圖片和影視資料講解,也可以采取前收集和采訪的方式,增加學生實踐和探究的活動,以增加教學的直觀感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堂教學的效果。在講述過程中要多配合配合提問、史料閱讀、堂討論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導入新】

讓學生首先閱讀本引言中辛亥革命以后街頭剪辮子的情景和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為給光緒皇帝的上書的內容。提問:從圖片判斷反映了什么歷史時代的事情?說明了什么問題?康有為提出“斷發易服”主張的原因是什么?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本節的學習。

【講述內容】

一、動蕩中變化的近代社會生活

1.近代物質生活的演變及其原因

提問:鴉片戰爭爆發的時間?鴉片戰爭的結果?

1840年,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大門,蓄意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英國強迫清政府與之簽訂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據此,中國的領土主權、商業貿易權、關稅主權等一系列主權遭到了破壞。伴隨著西方國家的侵略,西方國家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風俗也傳入我國,并影響著我國人民的社會生產、社會生活。最早的變化自租界,隨著近代工商業的復雜懷念,城市近代化設施也發生重大變化。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俗進一步傳入我國,我國社會的社會生活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首先從我國的東南沿海開始,其中變化最大的是上海。

近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表現主要表現在衣、食、住和社會風俗等方面。

從“衣”的方面說。中國人民最早意識到“斷發易服”是在什么時候?中國人民真正開始“斷發易服”又是什么時間?留美幼童不僅穿起西裝,而且剪掉辮子,揭開了“斷發易服”的序。人們的衣著,基本上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面貌近代化的程度。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通商口岸的城市受西方服飾化的影響,一些為外國人辦事的買辦穿起西裝,成為中國最早的摩登一族。隨著民主革命的興起,不少仁人志士、青年學生率先奮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辮子,表示反對封建專制的決心。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剪辮令,幾年里全國男子絕大部分都剪掉了辮子;服飾上的變化是在長衫、馬褂的同時,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喜歡穿一種簡便的西服,被稱為“學生裝”。穿著這種服裝,能給人以莊重、儒雅之感。被尊稱為中裝是孫中先生倡導的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服裝,中裝五個扣代表中國五大民族,袖口三個扣代表孫中先生所倡導的三民主義,上衣四個兜代表東南西北全國的統一。中裝以特有的政治含義很快被中國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接受并迅速推廣開。中國由此出現了男子穿中裝,女子改穿旗袍的局面,百姓也開始穿上洋衣洋襪

閱讀下列史料,讓學生思考“斷發易服”這以事說明了什么問題?

1872年派至美國的留美幼童一到新大陸,美國人就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們,稱他們為“豬尾巴”。這使留美幼童大傷腦筋。幼童們又極喜歡美國的體育運動,而辮子有時會帶很多麻煩。一位美國朋友這樣描寫道:“這許多孩子們的裝飾,除了拖著一根辮子,與我們無異。當他們踢足球的時候,將辮子塞進內衣里,有時候纏在頭上,辮子一閃開,對對手的誘惑過大”。有的幼童將辮子盤在頭頂,用帽子使勁壓住,生怕美國人看見,極個別膽大的幼童索性將辮子剪掉,見中國長官時則用假辮子蒙混過關。但時間久了,難免不露出馬腳。譚耀勛、容揆等人就因為剪掉了辮子被開除。他們知道回國后有殺頭的危險,就隱藏于美國,拒不回國。留學生監督吳子登就以留美幼童剪辮為由,誣蔑他們政治上不合格,要求清廷將幼童中途撤回。結果使中國首批留美生的留學活動中途夭折了。辮子成了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包袱。

學生回答后,老師概括指出:與社會發展的潮流相悖的落后社會習俗,會阻礙社會的進步和中國工業明的發展,所以剪掉辮子、脫去長袍,這是順應世界歷史潮流的趨勢,無疑是進步的。

提問:人們的飲食習慣一般受什么制約?

飲食習慣具有強烈的民族傳承性,也受著自然環境和生產方式的巨大影響和制約。

中國的飲食習慣具有什么特點?雖然中國的傳統飲食十分豐富,而且地域性特征明顯。南方稻作農業區以稻米為主食,北方旱作農業區則以菽麥粟米為主食。但是在鴉片戰爭后,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大城市的有錢人吃西餐成為一種時尚,民國時期的飲食結構有了新的變化。西方的葡萄酒、巧克力糖、咖啡、汽水等也為普通百姓所接受。

從“住”的方面說的變化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具有什么特點?鴉片戰爭以后,在沿海大城市中,開始出現了供外國僑民和中國有錢人居住的西式花園洋房。一些巨商富賈和大官僚,蓋起了“洋樓”。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農村的茅草房仍舊大量存在。如:中國傳統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園洋房。

2.近代生活習俗的演變及其原因

從社會風俗方面說。戊戌變法時期的維新派倡導“斷發易服”,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又倡導婦女“廢止纏足”,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

纏足的風俗在中國歷史上歷時一千余年,蔓延極廣。婦女纏過的畸形小腳被美化為“三寸金”,受到人們的廣泛贊美。纏足能夠沿習千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婚姻,婚姻的好壞取決于腳的大小,實際上女人一生的意義都在這雙腳上。這樣的一種風俗曾對于中國歷史和社會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引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請同學們思考婦女纏足的影響。早在1883年,維新派的代表康有為就在老家廣州南海,聯合一些開明鄉紳,創立不纏足會。他也以身作則,他的妻子和女兒都不纏足。維新時期又成立了不纏足會,推行放足運動。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孫中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申明禁止婦女纏足。但禁止婦女纏足卻用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這在大城市實施的較好,在農村仍然沒有停止。

提問:為什么?農村封建勢力占統治地位的統治仍處于落后、封閉狀態。

在中國的城市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中國落后的農村的變化還是微弱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農村的封閉狀態和保守的觀念,使城市與農村的聯系少,交流少,而與外國的聯系就幾乎為零。長期以形成的封建的傳統觀念堅如磐石,嚴重束縛了中國農民的思想意識。

近代婚喪習俗制度的演變,由原先看生辰八字、門當戶對、同姓不婚、媒人介紹和“小結”(童養媳)“大結”(正式完婚)等鋪張繁瑣的婚姻制度演變為婚姻自由、簡約明的制度,社交禮儀和稱呼也由等級森嚴的規定演變為平等的西方的規范。此外稱呼、歷法和節日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二、新中國的新生活新風尚

1.現代物質生活的演變及其原因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社會生活所發生的變化主要表現在新中國成立后和改革開放后。

提問: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新中國的成立,中國人民當家做了國家的主人,告別了被剝削和被壓迫的時代。黨和人民政府代表人民利益,給農民分得了土地,給城市居民解決了就業的問題。人民政府還實行了社會福利,人民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

提問:建國之初黨和政府實行什么經濟政策?(統購統銷的政策)

實行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城鎮人口增長過快;一些不法的投機商販借機哄抬物價。我國出現了嚴重的物資供求矛盾,為此,黨和政府相繼對糧食、食用油、棉花和棉布實行統購統銷的政策,穩定了物價,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質生活的需要。但是中國人民長期以的溫飽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

改革開放以,中國人民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問:社會生活發生巨變的原因是什么?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黨和政府把實現小康作為經濟建設的奮斗目標。開始對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并實行對外開放的偉大決策。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人民的衣、食、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吃”的方面說,最成功之處是什么?(已經基本解決了過去幾千年沒有解決的溫飽問題)同時黨和政府非常關注人民生活質量。1987年又發動了“菜籃子工程”,使豐富的蔬菜、肉蛋、海鮮擺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糧和綠色食品受到歡迎,人們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結構,注重講究營養。在節假日人們更多地走出了廚房,去餐館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會。

從“穿”的方面說可以說是五彩繽紛和琳瑯滿目。改革開放前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都穿著千篇一律的灰色中裝或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灰)色的海洋”,當時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伴隨人民思想的解放,中國人民的著裝,已經從灰藍單調的服裝走向五彩繽紛,不僅服裝的顏色在變,而且服裝的樣式、服裝的品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男裝以西服和茄克衫為主,女裝式樣更多,牛仔服是青少年喜愛的款式,最為流行。大型服裝商場經常舉辦服裝表演,日新月異的時裝令人目不暇接。

從“住”的方面說可以說是在不斷改善。尤其從80年代開始,黨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和康居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斷得到改善,不僅人均居住面積擴大,而且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了明顯的改善。

2.現代生活習俗的演變及其原因

新中國成立后,“社會風俗”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重大變革的主要表現是什么?

新中國成立后,下令取締了賣淫嫖娼、販毒吸毒、聚眾賭博、反動會道門等社會丑惡現象,社會風氣為之一新。建國初期封建婚姻制度普遍存在。青年男女結婚時多沿用舊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結婚的前提,門當戶對、婚姻論財是結婚的必要條,強迫包辦、買賣婚姻和早婚是結婚的主要形式。為籌辦婚事,一些翻身戶四處借貸或變賣家產作彩禮,往往待婚事完畢時家底已空,致使家道返貧。早婚情況突出,女子十三四歲就結婚生子,危害個人健康,降低人口素質,傷及民族元氣。1950年5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其原則為:“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薄敖怪鼗、納妾。禁止童養媳。禁止干涉寡婦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關系問題索取財物”。從而構建了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的范式,也為婚姻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據。這是解放婦女、移風易俗的一項重大舉措,導致幾千年中國社會家庭生活的重大變革。黨和政府還提倡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精神,使社會風氣發生了根本轉變。

社會生活的水平不斷提高、節假日的延長,給人們提供了越越多的休閑生活的時間。娛樂休閑,人們利用充足的業余時間利用為自己充電,提高自身素質成為一種社會時尚。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的社會風氣蔚然成風。

最后通過讓同學思考以下問題結束本節的講述。近代以我國人民生活發生了哪些重要變化以及影響我國人民生活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近代以我國人民生活的重要變化從“衣”說,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裝轉變為西裝和五彩繽紛的休閑服裝;從“食”說,引進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慮到膳食結構和營養配餐;從“住”說,以傳統的平房為主轉變為整潔寬敞的樓房為主;從社會風俗說,傳統的陳規陋俗轉變為簡約明的習俗。

近代我國人民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首先是鴉片戰爭以,由于西方國家的侵略,使西方國家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國;其次一些先進的中國人積極主動吸收外國的一些生產生活方式;再次是新中國成立后始終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后研討】

中國人對于壽的理解是帶有一定神秘色彩的,他們希望自己的壽命能夠活到千百年之久,希望自己能夠超越生死的控制,達到生命的永恒。而一旦當他們意識到這種超現實的夢想在實際生活中并不能實現時,他們便只能無奈地投入了宗教主義和神秘主義的懷抱。這一方面表現在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施行各種“祈壽”、“過關”之類的巫術手段借以延長壽命,一方面又表現他們在許多有關壽命、壽誕以及祈壽祝壽之類的問題上,總愛與天上的神仙攀上某些關系。因為在他們看,既然神仙都是長壽的,那么將神仙拉人自己的祈壽、祝壽活動之中,便能沾上幾分神仙身上的“仙氣”,分享幾分神仙的福分。

中國人在有關壽命的問題上希望與神仙攀上關系的心理,導致中國歷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神仙祝壽故事,如麻姑祝壽、八仙慶壽,東方朔偷桃等在這些故事中,祝壽的對象是西王母之類的神仙領袖,為其賀壽的,也是麻姑、八仙等等的神仙人物。這些故事中的祝壽場面也往往帶有濃厚的神仙色彩,如住的是瑤池仙境,喝的是瓊漿玉液,舞的是霓裳羽衣,伴的是青云白鶴……它們為原本普普通通的祝壽禮儀故事涂上了一層濃濃的神秘主義色彩,他們將本是一些平淡無奇的人間生活內容引向了一個充滿神奇、美妙意韻的天國世界。

對于中國人這些長壽觀念與賀壽心理,你是如何理解的?

思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總是和這一國家和民族的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人的一生中充滿了搖曳多姿的繁復禮俗,積淀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化傳統。

【本小結】

自19世紀40年代以的我國社會生活和習俗發生了重大變遷,這些重大變化與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鴉片戰爭國門洞開,動蕩中的中國近代社會生活開始向世界明靠攏以;新中國的誕生使得人們有了新生活和新風尚,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人們在衣食住行發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說明開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才發生了質的變化和重大飛躍,中國才會發生真正意義上的巨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47433.html

相關閱讀: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