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與方法:(1)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揭示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本質的能力。(2)通過遵義會議和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的,培養學生深入分析和正確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認識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政府的反動性。(2)紅軍長征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革命前輩不畏艱難險阻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3)認識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標志,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1)紅軍長征是重點。紅軍長征是本節內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環節。紅軍被迫長征是王明“左”傾錯誤,特別是軍事指揮方針上的錯誤在革命根據地全面貫徹的惡果,是我黨在成長中經受的一次重大考驗。長征的勝利,不但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而且有利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完成新的歷史任務,標志著中國革命新局面的開始(2)遵義會議是重點。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2.難點分析: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是難點。九一八事變后,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全國抗日救亡運動興起,全國人民聲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蔣介石又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蔣介石把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視為首要敵人,其次才是日本侵略者。這一政策是不抵抗政策的繼續,其實質是繼續對日妥協,集中力量“圍剿”紅軍,壓制國內抗日力量。這是由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反動本質決定的。
課堂設計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了解到:中央紅軍粉碎了蔣介石對蘇區的三次“圍剿”;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說明當時中央蘇區形勢很好。(演示幻燈片四幅照片)
但是到1934年10月,形勢卻大不一樣。(引導學生看22頁正文第一句話)“1934年10月,臨時黨中央被迫決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八萬余人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保ㄑ菔净脽羝悍从臣t軍長征的照片四幅,然后出現第四節課題)
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掌握一個重大歷史事件首先要求了解其歷史背景。(投影:1934年10月紅軍為什么被迫實行戰略轉移?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5分鐘閱讀課本前兩目)
一、紅軍長征的背景
1.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師:東三省失守后,蔣介石不以大局為重,不顧及民族危機,公然于1932年6月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史料和相關內容,感知蔣介石對時局的態度)
生:(閱讀并理解史料)
師;請大家談談對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認識。
生:(各自發表看法)
師:表面上看蔣介石是以抗日為最終目的,安內是為了攘外,實際上以先“安內”為借口,集中力量“圍剿”紅軍,壓制人民的抗日民主運動。“安內”是真實意圖,“攘外”只是遮人耳目而已。同學們想想,這一政策與不抵抗政策在目的和本質上有沒有區別?為什么蔣介石不顧及全國人民的意愿,還要繼續提出反動政策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與不抵抗政策是一致的,是換湯不換藥。(字幕:本質:賣國、反共)蔣介石之所以一貫推行反動政策,是因為他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極端害怕人民力量,仇視革命。
2.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了解蔣介石1933年2月的第四次“圍剿”和1933年10月第五次“圍剿”)
生:(閱讀并了解教材內容)
師:從紅軍方面講,兩次反“圍剿”的結果怎樣呢?
生:(簡要回答)
師:(字幕:第四次反“圍剿”勝利、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啟發學生思考:在蔣介石對根據地進行兩次“圍剿”期間,中共中央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思路學習、思考并作答)
師:(對學生的答案加以點撥、歸納)這兩次反“圍剿”期間,中共中央都是“左”傾錯誤占統治地位。由于周恩來、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錯誤指令,采用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指揮紅軍粉碎了第四次反“圍剿”。(字幕:采用毛澤東的軍事思想)而第五次反“圍剿”時,紅軍的領導權掌握在“左”傾領導人博古、李德手中,他們推行王明的“左”傾錯誤。(字幕:推行王明的“左”傾錯誤 表現: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御中的保守主義)斷送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勝利希望,使紅軍在這次反“圍剿”中失敗,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生:(閱讀小字和正文了解王明的“左”傾錯誤及其表現、危害、結果)
師:有的同學可能想:蔣介石第五次“圍剿”得到了帝國主義的支持,裝備精良,力量充足;采取了戰略上進攻、戰術上守勢的堡壘推進政策,以圖聚殲紅軍主力。紅軍是否具有打破第五次“圍剿”的可能性?(演示幻燈片: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敵我力量對比表。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分析圖表內容)
次序國民黨軍隊中央紅軍比例
第一次10萬多4萬多約2.5∶1
第二次20萬3萬多約7∶1
第三次30萬3萬多約10∶1
第四次30多萬7萬多約4∶1
第五次50萬8萬多約6∶1
生:(按教師的要求觀察、比較、分析圖表,并思考作答)
師:(在學生作答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一步閱讀教材22頁小字內容中毛澤東的有關建議)
生:(閱讀教材小字內容)
師:如果中共中央能夠執行毛澤東的符合中國國情和根據地特點的正確軍事主張,是可以取勝的,但他的正確建議遭到博古等人的拒絕。這充分說明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
二、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
1.長征的開始
師:1934年10月,臨時黨中央被迫決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八萬余人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留下3萬紅軍由項英、陳毅率領,堅持游擊戰爭,掩護主力紅軍突圍。(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內容,演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了解紅軍長征初期的極端危險形勢)
生:(按教師的要求學習)
師:長征初期,王明“左”傾錯誤在繼續蔓延。(引導學生閱讀小字,字幕:退卻中的逃跑主義)在革命的危難關頭,毛澤東建議紅軍轉兵貴州。這時大多數黨的干部和紅軍指戰員對王明“左”傾錯誤導致中國革命處于極端危險境地的不滿情緒達到了頂點,肯定和采納了毛澤東的正確建議。轉兵貴州避免了紅軍覆滅,為遵義會議的召開提供了條件。
2.遵義會議
師:(先給學生點明遵義會議召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讓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內容,了解遵義會議的經過,注意把握這次會議上的激烈思想斗爭,演示:《遵義會議會場》)
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思路學習)
師:遵義會議集中全力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展示討論題:為什么遵義會議能夠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確立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地位)
生:(互相討論,選派代表發表見解)
師:(肯定學生的思維結果,提出自己的看法)中國共產黨經過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正確性。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是在同錯誤領導的斗爭中,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形成的正確的領導集體。(指導學生閱讀、分析教材中相關內容和《關于若干歷史問題決議》摘錄材料,深入理解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
生:(按教師的要求學習)
師:請大家結合自己的理解,談談“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屏幕展示討論題)
生:(根據理解,發表見解)
師: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妥善地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的會議。因此,它是中國共產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標志。中國共產黨的成熟正是通過自身的不斷斗爭實現的。同時,這次會議在革命危機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中國共產黨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保證革命取得勝利。
3.長征的勝利及其歷史意義
師:(屏幕展示遵義會議后長征的節錄片段)
生:(感知展示信息,了解相關知識,進行情感體驗)
師:1936年10月,紅軍長征勝利結束。(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教材第24頁的相關內容和史料,深入理解紅軍長征勝利的偉大的歷史意義)
生:(閱讀并理解)
師:紅軍長征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它令世人感嘆。美國作家哈里森?李爾茲伯在談到長征時曾充滿敬佩地說:“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不是戰役,它不是勝利,它是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長征卻使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大家肯定也有很多感慨,誰能談談自己的感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54579.html
相關閱讀: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