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考點梳理】新中國初期的對外關系: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和政策;新中國初期重大的外交活動。
1.外交方針的制定——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內容:
(1)“另起爐灶”
影響:
內容:
(2)“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影響:
內容:
(3)“一邊倒”
影響:
2.建國初的重大外交活動
【典型題分析】
材料一 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乾隆皇帝頒布上諭,宣稱:“各處藩封到天朝進貢觀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禮,即國王親至,亦同此禮;今爾國王遣爾(指馬戛爾尼)前來祝嘏(福),自應遵天朝法度,免失爾國王祝厘納貢之誠。”
——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
材料二 欽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后,于1844年11月奏稱:“夷情變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撫靖羈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換形。固在格之以誠,尤須馭之以術,……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與計較方能于事有濟者!
——同上
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國與171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共參加了13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締結了近20000項雙邊條約,參加了300多個多邊條約,參加了24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維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編自中國外交部編《中國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識畫報》
(1)依據材料一指出當時清朝統治者的對外態度及其在對外關系方面的影響。(8分)
(2)材料二反映出這時某些清朝官員的對外態度有了怎樣的變化?為何會發生這種變化?(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時期中國外交的基本特點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
(1)以天朝上國自居、不愿與他國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與世界溝通的渠道,使中國繼續處于封閉狀態
(2)畏懼西方列強,對外態度軟弱,不敢為維護民族利益而抗爭。
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在外交上處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員已感到中國的實力不如西方國家,不惜放棄民族利益以維護清王朝統治
(3)朝貢外交、屈辱外交;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國曾長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領先地位,封建統治者養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國不斷遭受列強侵略,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獲得獨立,民族自信心增強,綜合國力不斷上升。
第24課 開創外交新局面
【考點梳理】
1.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重大成就: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椭腥战ń;中美、中日關系的改善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要的外交活動:中國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的活動;中國在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大外交活動。
原因:
恢復在聯合國 標志:
的合法席位
意義:
原因:
打開外交新局面 中美關系正; 過程:
意義:
原因:
中日邦交正;
標志
原因:
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表現:
【重難點突破】
新中國外交大體上可分為哪三個階段?每一階段外交政策的基本特點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特點?有何歷史作用?從中你能得到什么規律性的認識?
【典型題分析】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0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對基辛格說)在很機密的基礎上,我想請你讓你的助理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對我們在聯合國接納中國問題上將采取什么方針提出建議——不要告訴任何可能會泄密的人。我認為,我們確實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怎樣才能逐步造成一種形勢,使我們既能保持對臺灣的義務,而又不致遭到造成接納赤色中國人的抨擊。
材料二 (當尼克松通過特使赴華同周恩來轉達上述構想時,毛澤東、周恩來表示)絕不會接受任何形式的雙重代表權提案。中國不是聯合國會員國的時間很長了,中國還可以再等。
材料三 (尼克松訪華時,毛澤東堅持美方對臺必須斷交、撤軍、廢約三條件作為中美恢復正常關系的前提,但尼克松不想走得太遠。經協商《中美聯合公報》作了如下的表述)美國承認,在臺灣海峽兩邊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指出尼克松構想的特點及原因。
(2)比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國對臺政策的一致性及其變化。
(3)比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中國立場的特點并談談你對材料三的認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56970.html
相關閱讀: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