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因
(1)美國的扶植:1948年后隨著“冷戰”的加劇,美國對日本占領政策的重點由強制日本執行戰爭賠償轉到扶植日本發展經濟。①二戰后:美國為鏟除日本軍國主義的經濟基礎,強制日本拆遷工業設備,賠償戰勝國。②1948年后:削減直至免除日本對美國的戰爭賠償,返還已拆遷的工業設備、向日本提供恢復生產急需的資金和物資。
(2)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發展經濟。①推行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消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為經濟恢復發展奠定了基礎。②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制定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1960年池田內閣提出的《國民收入倍增》,使日本進入有的高速發展階段。③政府投資和重視教育,也是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④以重、化工業為中心,進行大規模的設備投資和設備更新,引進大量先進技術,積極發展電子、石化等高新產業。⑤提出“貿易 立國”“出口第一”的口號。
(3)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朝鮮戰爭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①美國在日本采購軍火和給養,日本從提供商品和勞務中得到大量“特需”收入。②西方國家為擴軍備戰掀起了采購物資熱,為日本商品進入世界市場提供了條件。
2.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條件
(1)經過戰后的恢復和調整,日本經濟 逐漸達到和超過了戰前水平。
(2)1956~1972年間經濟高速發展。
(3)20世紀80年代,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經濟大國。
3.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影響
(1)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領域出現了多極化趨勢,形成美、歐、日三足鼎立的局面。
(2)開始謀求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獨特作用,20世紀80年代提出成為“政治大國”的目標。
(3)使日美關系既有聯盟又有摩擦。
二、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的原因、內容、特點極其意義
1.原因:贏得民族獨立的亞非拉國家,還面臨著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和維護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任務;在美蘇兩極格局對峙狀態下,為了擺脫美蘇的控制,也不愿介入他們之間的斗爭,希望保持中立;從50年代中期開始,新獨立的廣大亞非國家主張團結起來,相互支持,推動了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殖民主義勢力的衰落和美蘇對峙格局為其形成、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
2.興起和形成:從50年代中期開始,新獨立的亞非國家主張相互團結支持,推動了不結盟運動的興起。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會議表示,不結盟國家決心共同努力,制止新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統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現,標志著其正式形成。
3.內容:支持各國去爭取和平,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和發展民族經濟;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反對霸權主義,主張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4.主要特點:推行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
5.意義: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構成一支新的國際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政治面貌;有力地沖擊著戰后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使世界格局多極化方向發展。
【難點分析】
一、簡述多極化趨勢與兩極格局的關系
1.歐共體形成、日本成為經濟大國、不結盟運動興起和中國的振興,這些共同構成了世界的多極化趨勢。
2.多極化趨勢還只是一種趨勢和方向,不是一種成熟的國際關系格局。
3.兩極格局雖然受到多極化的沖擊,在當時仍是國際關系格局的總體的、基本的特征,因而多極化趨勢是兩極格局下的多極化趨勢。
4.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雖然瓦解,但多極化的世界格局也沒有最終形成,直到今天,仍處于向多極化演變的過程中。
二、促進世界向多極化發展的原因分析
1.美國和蘇聯因軍備競賽和對外侵略戰爭的拖累,實力走向相對衰落。
2.西歐由經濟聯合走向政治聯合,實力大增。在各個領域與美國和日本開展競爭。在外交上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戰后日本抓住機遇,經濟高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期成為在經濟上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形成美、日、歐三足鼎立經濟格局。日本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基礎,積極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
4.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使得第三世界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沖擊兩極格局。
5.改革開放使中國迅速崛起,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總之,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導致各國或區域集團之間力量對比此消彼漲,促進世界向多極化發展。
【學法導航】
1.以建立歐洲聯合的方式解決法德兩國矛盾為例,對現代國際關系領域中的熱點,如:巴以問題;朝鮮半島問題等提出解決意見。
2.熟悉挑戰美蘇兩極格局的政治經濟力量發展壯大的史實,記憶有關的組織、機構名稱,理解世界由美蘇兩極對立到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3.掌握“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史實依據。認識圖片的價值及其與文字資料的印證。
4.提高認識二戰后美蘇兩極以外的各種政治經濟力量的增長,初步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形成及影響,樹立世界走向多極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的價值判斷標準。
【熱點追蹤】
歐盟推出歐元債券方案
北京時間2011年11月23日晚,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公布了該委員會擬定的發行歐元“穩定債券”計劃,以此作為歐債危機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內容。巴羅佐稱,歐盟委員會還在針對歐元債券的細節展開進一步辯論,并為推動歐元債券下一步工作設定日程表。歐盟希望在明年1月8日之前收到對歐元債券的反饋意見。
【小資料】
歐洲共同體
歐洲共同體是歐洲若干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自愿的基礎上組成的一個地區性經濟、政治一體化聯合體。二戰后初期,西歐許多政治家和經濟學家認為,為了恢復和發展西歐各國經濟,增強與美國、蘇聯抗衡的能力,西歐必須從消除貿易壁壘和其他經濟發展障礙開始,首先從經濟上聯合。
1950年5月,法國外長舒曼提出建立煤鋼共同市場的“舒曼計劃”。1951年4月,法、意、荷、比、盧和聯邦德國在巴黎簽訂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1952年7月生效。1957年3月,上述六國又在羅馬簽訂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條約和建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條約,統稱羅馬條約。羅馬條約于1958年1月生效。至此,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建立。它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確保商品自由流通的關稅同盟以及在經濟的若干方面制定共同政策。
1965年4月,6國簽署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所屬機構進行統一合并,統稱歐洲共同體。該條約于1967年7月生效,但3個組織仍各自存在,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有時以各自的名義活動。
1973年,愛爾蘭、英國、丹麥正式加入歐共體,1981年,希臘加入。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加入。
【同步訓練】
1.二戰后初期,面對國際地位下降的狀況,西歐采取的策略是
A.依附于美國恢復經濟 B.與蘇聯進行全面對抗
C.加強內部聯合 D.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1951年,法國等六個國家共同發起成立了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請問它是
A.歐洲煤鋼共同體 B.歐洲經濟共同體
C.歐洲原子能聯營 D.歐洲國家聯盟
3.歐共體成立時主要由以下哪些組織組成
①歐洲煤鋼共同體 ②歐洲經濟共同體 ③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④歐洲貨幣共同體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二戰后,日本崛起的原因是
A.進行社會改革 B.以傳統產業帶動經濟發展
C.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 D.堅持內向型經濟發展戰略
5.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中有利于日本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是
A.民主化改革 B.高度重視科技
C.高度重視教育 D.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
6.20世紀80年代,居于世界第二位的經濟大國是
A.英國 B.美國
C.聯邦德國 D.日本
7.歐共體、日本的崛起,對世界格局最直接的影響是
A.使美蘇兩極格局發生動搖 B.美國的霸主地位動搖
C.蘇聯的地位削弱 D.有利于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8.第三世界的興起和發展,是當代國際社會的一個巨大變化。同第三世界崛起直接相關的事件是
①1945年雅爾塔會議的召開 ②1955年召開亞非會議 ③1961年召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 ④1962年爆發古巴導彈危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我們一致決心緊急地為建立一種新的國際經濟秩序而努力……”以這一目標為行動綱領的會議是
A.亞非會議 B.日內瓦會議
C.20世紀60年代的不結盟會議 D.20世紀70年代的不結盟會議
10.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兩極格局中出現多極化趨勢的主要表現是:
①西歐國家走向聯合 ②日本崛起 ③中國的振興 ④不結盟運動蓬勃發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
11.閱讀下列:
材料一:50年代,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美國無論在工業生產、出口貿易、黃金外匯儲備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顯著下降,而西歐六國(法、西德、意、荷、比、盧)所占的比重則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納說:“如果歐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變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話……歐洲的聯合是絕對迫切需要的,沒有政治上的一致,歐洲各國人民將會淪為超級大國的附庸。”
材料二:
1970年美日西德法國資本主義世界
工業總產值37.8%9.45%10.1%6.5%100%
出口貿易15.2%6.9%12.2%6.4%100%
黃金外匯儲備5.3%5.2%14.6%5.3%100%
材料三:進入70年代,西歐六國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導致美國同盟國政治關系的變化,表現在西歐六國和日本外交上的獨立自主傾向日益發展……美國再也不能像戰后初期和50年代那樣,在西方陣營頤指氣使,發號施令。
──何春超主編《國際關系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指出西歐六國走向聯合的原因是什么?為此,它們在20世紀60年代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
(2)根據材料二.三,談談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力量對比呈現什么變化?這種變化在政治上產生怎樣的影響?
(3)上述變化說明了什么?
【參考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64844.html
相關閱讀: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