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課題: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

【探究與點撥】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背景:



2.概念:



3.內容:

①農業方面:



②工業方面:

③商業方面:

④產品分配:

4.評價:

①作用:

②局限:

二.新經濟政策

1.背景:

①經濟:

②政治:

2.目的:

3.開始:

4.內容:

①農業方面:

②工業方面:



③流通方面:

5.意義:

①理論意義:



②現實意義:

6、實質: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和發展資本主義。

三.斯大林時期的經濟(斯大林經濟體制的建立)

1.確立:

2.主要特征:





3.評價:

①積極影響:



②消極影響: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四月提綱”、“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的設想”有何異同?



2.新經濟政策“新”在哪里?




3.斯大林體制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留下哪些經驗與教訓?對你有何啟發?

【重難點解析】

關于斯大林模式給蘇聯社會種下的惡果:

①生產資源得不到合理配置,經濟結構畸形,生產效益低下,浪費嚴重,勞動者積極性下降;

②黨的干部和機關特殊化和官僚化日趨嚴重,越來越脫離群眾;

③思想文化上個人專制主義和個人迷信盛行,導致社會意識的貧困和教條主義及形而上學盛行政治思想水平日益下降;

④在長期階級斗爭高壓下,群眾一面口頭歌功頌德,一面心存疑慮,人人自危,人們大多形成保持沉默和不講真話的心態;

⑤斯大林培植大量頑固的在僵化的教條主義中受益的黨政干部,為以后蘇聯的改革增加了難度。
【鞏固練習】

一、選擇題

1.1920年,蘇俄農民中流傳這樣的說法:“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彼从车氖菓饡r共產主義政策:

A.保障了農民的利益 B.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

C.實行了軍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貿易制度

2.有人認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從根本上說是由于:

A.束縛了農村生產力的持續發展 B.違背了農民生產者的愿望

C.影響了工農聯盟的鞏固與發展 D.超過了農民糧食生產的基本水平

3.國內戰爭期間,一位市民拿100盧布到糧店中購買了一百斤糧食,以下判斷及理由正確的是:

A.假的。當時形勢嚴峻、物價上漲、糧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真的。余糧征集制實行后國家把口糧也收集起來,人們只能去買

C.假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不允許自由買賣的

D.真的。蘇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許自由貿易

4.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的設想:“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取消商品和貨幣”。蘇俄實施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馬克思的設想最大的不同是:

A.實施的條件 B.所有制結構 C.經濟管理模式 D.產品分配方案

5.1922年農民契可夫在完成固定的糧食稅后,把余糧運到蘇俄的一個集市上出售,當地政府秉公執法,他們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稅額 B.放任自由 C.限量交易 D.處以罰款

6.實施新經濟政策,改變不了社會主義性質,這是因為:

A.農民歡迎用固定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

B.國家把大中小企業都收歸國有

C.一切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工業企業仍舊歸國家所有

D.在流通流域實行自由貿易

7.新經濟政策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國家控制了經濟命脈 B.無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

C.在一定限度內恢復資本主義,發展商品生產 D.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

8.斯大林模式和新經濟政策比較,相似之處是:

A.國家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 B.都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C.都利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 D.后來都發展成為蘇聯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

9.斯大林時期蘇聯經濟建設的突出特點是:

A.繼續實行新經濟政策 B.犧牲農業保證工業化的實現

C.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協調發展 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

10.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開展了集體農莊合并運動,將25.4萬個集體農莊合并為9.7萬個。結果直到斯大林去世時,蘇聯農業總產量還未超過1913年的水平。材料說明的實質問題是

A.蘇聯內部出現資本主義傾向 B.蘇聯農業集體化遭到挫折

C.蘇聯體制改革超越生產力實際水平 D.蘇聯經濟尚未得到恢復

二、非選擇題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內戰和干涉對有關的所有黨派都是一場災難。它使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沿岸的俄國農村的土地荒廢,使俄國人民大批死于戰禍、饑餓和疾病。同樣嚴重的是新成立的蘇聯與西方世界之間的關系惡化了。蘇聯領導人懷有的“被資本主義包圍”這種馬克思主義的擔心進一步加深,而西方政治家則對1919年建立的共產國際的無用的宣言過于認真。這種相互的不信任既深刻又持久,因此毒化了隨后十年的國際關系。

?? 《全球通史》

材料二: 注重實際的列寧認識到讓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經濟政策,這一政策允許局部的恢復資本主義,尤其在農業和貿易方面。……對列寧來說,新經濟政策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俄國的結束,而是暫時的退卻,“后退一步是為了前進兩步”。

??《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22年4月,包括蘇俄和德國在內的國際經濟會議在意大利熱那亞召開。根據列寧指示,蘇俄代表團出席會議的基本任務是:在維護國家主權、堅持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努力發展同資本主義國家的正常貿易和經濟合作。會議期間,協約國拒絕了蘇俄的建議。但蘇德雙方簽訂了《拉巴洛條約》。條約規定立即恢復兩國的外交關系并按最惠國待遇的原則發展兩國的經濟關系等。

??《全球通史》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時的蘇俄面臨著怎樣的內外形勢。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結合所學知識,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新經濟政策意味著“后退一步是為了前進兩步”?

(3)結合材料一,概括說明材料二、三中列寧及布爾什維克黨的內外政策對蘇俄(蘇聯)的重大意義。



(4)材料二、三中列寧制定政策的依據是什么?

【總結與反思】




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C

A

B

C

C

A

D

C

11.(1)國內嚴重的經濟危機;國外資本主義國家包圍封鎖。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干涉。(答世界大戰也可)

(2)放棄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開始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指導生產,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

(3)新經濟政策使國民經濟恢復,蘇維埃政權鞏固。和德國改善關系,打破了西方國家孤立蘇聯的政策,提高了蘇聯的國際地位。

(4)實事求是。依據國情和形勢采取靈活的政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67271.html

相關閱讀: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