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主要說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局勢的重大變化——以美蘇為首的兩極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遏制社會主義蘇聯的政策及蘇聯的對抗措施,雙方以“冷戰”方式進行的激烈爭奪。作為開篇一課,它起著承接性和基礎性的作用,《兩極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國際關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轉折點,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到二戰后的雅爾塔體系,形成以美蘇為首的兩極世界,即兩極格局形成。本課的學習不僅有助于理解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和加強,也有助于理解必修二中的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將本課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識記: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經互會;華沙條約組織;德國、朝鮮的分裂,越南戰爭,古巴導彈危機等基本史實。
2、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
3、運用:認識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激化對世界和平和國際關系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與本課相關的歷史資料、圖片的閱讀與分析,提高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加強學生對抽象歷史知識的理解。
2、概括美國的“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表現和蘇聯的反擊措施,培養學生運用歸納比較的方法深入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系列問題的設計和設置情境啟發學生思維,提高綜合分析和歸納整理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兩極世界的形成的,讓學生認識到大國的爭霸是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給世界和平帶來威脅,要維護世界和平,必須反對霸權主義。
【重點難點】重點:美蘇“冷戰”對峙的措施及表現;
難點:“冷戰”狀態下的美蘇關系及對國際局勢的影響;
【知識梳理】
一、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1、雅爾塔體系確立: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在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美、英、蘇等國討論了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和戰后和平等問題,達成若干協議,形成的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
◆基礎:美蘇均勢
◆實質:美蘇兩分天下(劃分勢力范圍)
◆作用:奠定了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力量的對比:
(1)二戰后,西歐和日本衰落,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
(2)蘇聯的實力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敵視。
3、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劇,蘇聯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
4、主觀:戰后美蘇兩國都抱有在世界范圍內擴展勢力的戰略目標。
二、美蘇“冷戰”
(一)美對蘇的“冷戰”
1.含義: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
2.信號:丘吉爾的“鐵幕演說”
3.表現:
①開始標志:杜魯門主義(1947年3月)(政治):
②馬歇爾計劃(經濟):
a目的:幫助西歐恢復經濟;扶持和控制西歐國家;還企圖用馬歇爾計劃拉攏東歐國家;根本目的:穩定資本主義陣腳,遏制共產主義;
b提出者:美國國務卿馬歇爾。
③成立北約(軍事):
a1949年,美國等12國的代表在華盛頓集會,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b性質:是一個反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軍事政治集團。
c影響:它的成立是美國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重要行動,加劇了“冷戰”的程度。
(二)蘇聯的應對措施:
1、經濟上——經互會的成立:
(1)時間、國家:1949年,蘇聯、保加利亞等國;
(2)目的: 打破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
2、軍事上——成立華約:1955年,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華沙簽訂《友好合作條約》,被通稱為“華沙條約”,根據這個條約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從此,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一)消極影響:
1.導致一些國家的分裂,例如德國的分裂、朝鮮的分裂。
(1)德國分裂:
◆背景:
①二戰后,德國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
②隨著“冷戰”的開始,德國首先成為美蘇“冷戰”的焦點。
③美蘇雙方未能就德國統一問題達成協議。
◆分裂: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2)朝鮮分裂:
◆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蘇兩國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區占領朝鮮半島的南部和北部。
◆分裂:在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分別建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從此朝鮮半島處于分裂狀態.
◆發展: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為了抗美授朝、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美國被迫簽訂停戰協定。
2、加劇了世界的緊張局勢,形成了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的局面。
引發了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相交織,造成世界局勢動蕩不安,嚴重影響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例如朝鮮戰爭、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
(1)朝鮮戰爭:
①背景:1950年,朝鮮南北雙方爆發內戰,美國組成所謂“聯合國軍”直接參與朝鮮內戰,嚴重威脅中國安全。
②概況: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7月,戰爭雙方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戰爭結束。
③特點:是二戰后以美蘇“冷戰”為背景的第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
(2)侵越戰爭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擊,迫使法國殖民者撤出。
◆時間:1961年—1973年
◆結果:在越南軍民的英勇抗擊下,美軍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3)在中國:“扶蔣反共”。
(4)古巴導彈危機:
◆原因:1962年,蘇聯開始向古巴運送導彈,準備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以改變蘇聯在核力量對比中的不利地位。
◆結果:美國武裝封鎖古巴,經過對峙和談判,蘇聯最終從古巴撤走導彈,危機結束。
(二)積極影響
①美蘇兩國未發生大規模的直接武裝沖突,從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2239.html
相關閱讀: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