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
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未至彭城,疽發背,死!
②蘇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爾。”然則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易》曰:‘知幾其神乎!’《詩》曰:‘如彼雨雪,先集為霰。’增之去,當于羽殺卿子冠軍時也。”
③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之叛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④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
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七十,合則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注:①知幾其神乎:知道事物變化的微小征兆,那就是神明。②卿子冠軍:公元前207,秦圍趙,義帝(楚懷王孫心)封卿子冠軍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兵救趙。途中卿子冠軍畏縮不前,項羽殺之,率兵破釜沉舟,在巨鹿消滅秦軍主力。
23. 根據文章第①段,分析迫使范增離開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作者認為范增應該何時離開項羽?(用原文的句子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第②段引用《易》與《詩》的內容,用意何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作者在第③段闡述了范增應及早離開項羽的理由,下列對此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
A. 從項氏立楚懷王孫心而后又殺之,可以看出項氏是出爾反爾之人,因此,范增不宜留在這樣的人身邊,應該早早離開。
B.范增是立義帝的謀主,義帝的存亡與范增的存亡福禍相依,因此,范增應該早些離開項羽。
C.項羽殺卿子冠軍時,就顯示出對義帝的不滿,范增必受牽連,因此,
他應該早早離開項羽。
D.項羽多疑在先,而后讒言才會如蟲蝕物,項羽殺義帝必將懷疑立義帝之盟主,這樣讒言易入,因此,范增應該早些離去。
27. 縱觀全文,簡析作者對范增的思想情感。(4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23.(2分)陳平離間,項羽多疑。(每點1分)
24.(2分)增之去,當于羽殺卿子冠軍時也
25.(2分)證明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征兆,范增應該在出現征兆時離開。
(每點1分)
26.(2分)A (因項羽出爾反爾應該離開不符合文意)
27.(4分)作者對范增一生效力項羽卻因沒有看清事情發展的征兆早些離開項羽而病死途中,抱有深深的遺憾,但同時他又認為由于范增的存在而使高帝畏懼項羽,范增是難得的具有深謀遠慮的謀士,因此作者對范增又充滿敬意,稱贊他為“人杰”。(結合兩方面:“ 獨恨其不早爾”“ 亦人杰也哉!”每點2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69643.html
相關閱讀:粵教版語文必修一二古詩文期末復習默寫題
高中語文課文內容編制的語言運用題選粹
高中新課程語文教材必修一字詞音形集錦
《留取丹心照汗青》閱讀答案
《奧斯威辛沒有什么新聞》學案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