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
何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8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雖
一毫而莫取
雖: 即使
B
.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
適
適:
舒適,引申為享受
C
.
倚歌而
和
之
和: 唱和
D
.
山川相
繆
,郁乎蒼蒼
繆: 同“繚”,繚亂。
9.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
其址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
赤壁之下
B.
其
聲嗚嗚然
其
孰能譏之乎
C.
渺滄海之
一粟
古人之
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D.
羽化而
登仙
而
無物以相之
10
.下列對原文第三段內容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這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B
.
作者借主客問答的形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
C
.
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消云散。
D
.
這段文字寫曹操擊敗
劉備,攻破荊州,又率領浩浩蕩蕩的軍隊沿江而下,戰艦千里相連,戰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贊揚曹操。
11
.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0
分)
(1
)
客有吹洞簫
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譯文:
。
(2
)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譯文:
參考答案:
8.D
9.
【解析】選
A
。
A
項,均為介詞,在。
B
項,指示代詞,那
/
副詞,表示反問語氣,難道。
C
項,結構助詞,的
/
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D
項,連詞,表順承
/
連詞,表轉折,卻。
10.
【解析】選
D
。“贊揚曹操”錯,意在抒發人生無常之感慨。
11.
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40955.html
相關閱讀:粵教版語文必修一二古詩文期末復習默寫題
高中語文課文內容編制的語言運用題選粹
高中新課程語文教材必修一字詞音形集錦
《奧斯威辛沒有什么新聞》學案及答案
《留取丹心照汗青》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