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插一個問題,講講明成祖和建文帝之間的斗爭說明什么問題。明成祖以后的各代對建文帝的下落一事也非常重視。萬歷皇帝就曾經同他的老師談起這個問題,問建文帝到底到哪里去了,為什么經過一百多年還搞不清楚。當時出現了很多有關建文帝的書,這些書講建文帝是怎么逃出南京的,經過些什么地方,逃到了什么地方。有的書說他到了云南,當了和尚;跟他一起逃走的那些人也都當了和尚。諸如此類的傳說越來越多。此外,記載建文帝事跡的書也越來越多。這說明什么問題呢?說明一個政治問題。建文帝在位期間,改變了他祖父明太祖的一些作法。他認為明太祖所定下來的一些制度,現在經過了幾十年,應該改變。當時建文帝周圍的一些人都是些儒生,缺乏實際斗爭經驗,他們自己出的一些辦法也并不高明。盡管如此,建文帝的這種舉動還是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但是明成祖起兵反對他。在明成祖看來,明太祖所規定的一切制度都是盡善盡美的。他不容許建文帝改變祖先的東西。因此,明成祖和建文帝之間的斗爭就是保持還是改變明太祖所定的舊制度的斗爭。在這個斗爭中建文帝失敗了。明成祖做了皇帝以后,把建文帝改變了的一些東西又全部恢復過來。一直到明朝滅亡,二百多年都沒有變動! ≡谶@種情況下,有不少的知識分子對明成祖的政治感到不滿,不滿意他的統治。他們通過什么方式來表達這種不滿呢?公開反對不行,于是通過對建文帝的懷念來表達。他們肯定建文帝,贊揚建文帝。實際上就是反對明成祖。因此,關于建文帝的傳說就越來越多了,F在我們到四川、云南這些地方旅行,到處可以發現所謂建文帝的遺址。這里有一個廟說是建文帝住過的,那里有一個寺院,里頭有幾棵樹,說是建文帝栽的。有沒有這樣的事情呢?沒有。明末清初有個文人叫錢謙益(這個人政治上很糟糕)寫了文章專門研究這個問題。當時許多書上都說:當南京被燕兵包圍時,城門打不開,建文帝便剃了頭發,跟著幾個隨從的人從下水道的水門跑出去了。錢謙益說這靠不住,南京下水道的水門根本不能通出城去。他當時做南京禮部尚書,宮殿里的情況是很熟悉的。此外,還有很多不合事實的傳說,他都逐條駁斥了。最后他作了這樣的解釋:假如建文帝真的跑出去了,當時明成祖所統治的地區只是從北京到南京的交通線附近,只要建文帝一號召,全國各地都會響應他,他還可以繼續進行斗爭。但結果沒有這樣。這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建文帝是死在宮里了。但當時不能肯定,萬一他跑了怎么辦?所以就派人去找。我認為這樣解釋比較說得通! ‖F在我們繼續講鄭和下西洋的問題。如果說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找建文帝,那是不合事實的;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動機。因為當時的懷疑不能解決,通過他出去訪問,讓他注意這個問題是可能的。那么,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到底是什么呢?這就是上次所說的,是國內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經過1348年到1368年二十年的戰爭,經濟上受到了很大的破壞。但是經過洪武時期采取的恢復生產、發展生產的措施以后,人口增加了,耕地面積擴大了,糧食、棉花、油料的產量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有了改善,政府的財政稅收比以前多了。隨之而來,對國外物資的需要也增加了。這種對國外物資需要的增加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資,主要是香料、染料。香料主要是用在飲食方面作調料,就是把菜做得更好一些,或者使某種菜能收藏得更久。像胡椒就是人民所需要的東西。胡椒從哪里?來呢?是從印度來的,一直到現在還是如此。還有其他許多香料也大多是從南洋各島來的。在南洋有個香料島,專門出產香料。另一種是染料,為什么對染料的需要這樣迫切呢?明朝以前,我們的祖先常用的染料都是草木染料,譬如藍色是草藍;或者是礦物染料。這樣的染料一方面價錢貴,另方面又容易褪色。進口染料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朝鮮族喜歡穿白衣服,我們國內有些人也喜歡穿白衣服,為什么?原因很簡單,因為買不起染料。封建社會里,皇帝穿黃衣服,最高級的官穿紅衣服,再下一級的官穿紫衣服、穿藍衣服,最下等的穿綠衣服。為什么用衣服的顏色來區別呢?也很簡單,染料貴。老百姓買不起染料,只好穿白衣服。所以古人說“白衣”、“白丁”,指的是平民。這些封建禮節都是由物質基礎決定的。因此就有向國外去尋找染料的要求。這是一類,是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另外一類是毫無意義的消費品,主要是珠寶。這是專門供貴族社會特別是宮廷里享受的。有一種寶石叫“貓兒眼”,還有一種叫“祖母綠”,過去誰也不知道是什么樣子,只知道是寶石。最近我們在萬歷皇帝的定陵里發現了這兩種東西。這些東西都是從外國買來的。除了珠寶以外,還有一些珍禽異獸。當時的人把一種獸叫作忘記麒麟,實際上就是動物園里的長頸鹿。與對外物資需要增加的同時,由于國內經濟的發展,一些可供出口的物資,如綢緞、瓷器(主要是江西瓷,其他地區也有一些)、鐵器(主要生產工具)的產量也增加了。
除了經濟上的條件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當時中國對外的航海通商已有悠久的歷史。從秦朝開始,經過唐朝、南宋到元朝,在這個漫長的時期內,政府的商船隊、私人的商船隊不斷出去。有些私人商船隊發了財。到了明朝,由于長期的積累,已經具備了豐富的航海知識和有經驗的航海人員。有了這些條件,就出現了從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年)到他的孫子明宣宗宣德五年(1433年)三十年之間以鄭和為首的七次下西洋的事跡! ∴嵑统鋈プ拇凶鳌皩毚,政府專門設立了制造寶船的機構。這種船有多大呢?大船長四十丈,寬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當時在全世界再沒有比這更大的船了。一條船可以載多少人呢?根據第一次派出的人數來計算,平均每條船可以坐四百五十人。每次出去多少人呢?有人數最多的軍隊,此外還有水手、翻譯、會計、修船工人、醫生等,平均每次出去二萬七、八千人。這樣的規模是了不起的,后來的哥倫布、麥哲倫航海每次不過三、四只船,百把人,是不能和這相比的。誰來帶領這么多人的航海隊呢?明朝政府選擇了鄭和。因為鄭和很勇敢,很有能力。同時,當時南洋的許多國家都是信仰回教的,而鄭和也是個回教徒(但他同時也信仰佛教),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經朝拜過麥加。回教徒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到麥加去磕一個頭,凡是去過麥加的人就稱為哈只。選派這樣的回教徒到信仰回教的地方去就可以減少隔閡,好辦事。在鄭和帶去的翻譯里面也有一些人是回教徒,這些人后來寫了一些書,把當時訪問的一些國家的情況記載下來了。這些書有的流傳到現在。有人問:鄭和是云南人,他怎么成了明成祖部下的大官呢?這很簡單,洪武十四年的時候,明太祖派兵打云南,把元朝在云南的殘余勢力打敗了,取得了云南。在戰爭中俘虜了一些人,鄭和就是在這次戰爭中被俘虜的。他當時還是一個小孩,后來讓他作太監,分給了明成祖。他跟明成祖出去打仗時,表現很勇敢,取得了明成祖的信任。因此明成祖讓他擔負了到南洋各國去訪問的任務! ∷麄兊谝淮纬鋈プ肆掖蟠,帶了很多軍隊。這里發生了這樣的問題:他們既然是到外國去通商、去訪問,為什么要帶這么多軍隊?這是因為當時從中國去南洋群島的航線上有海盜,這些海盜不但搶劫中國商船,而且別的國家到我們這里來作買賣的商船也搶。鄭和用強大的軍事力量把海盜消滅了,這樣就保證了航路的暢通。另外,為了防止外國來侵犯他們,也需要帶足夠的軍事力量。鄭和到錫蘭的時候,錫蘭國王看到中國商船隊的物資很多,他就搶劫這些物資。結果鄭和把他打敗了,并把他俘虜到北京。后來明朝政府又把他放回去,告訴他,只要你今后不再當強盜就行了?梢姙榱撕叫械陌踩,鄭和帶軍隊去是必要的。鄭和率領的軍事力量雖然很強大,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帶去了好幾個師的軍隊,而當時南洋沒有一個地區有這樣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是鄭和的軍隊只是用于防衛的。他所進行的是和平通商。盡管當時有這樣的力量,這樣的可能,但是沒有占領別人的一寸土地。后來,比鄭和晚一百年的西方人到東方來就不同了。他們一手拿商品,一手拿寶劍,把所到的地方都變成他們的殖民地。如葡萄牙人到了南洋以后就占領了南洋的一些島嶼。當然,在我們的歷史上個別的時候也有占領別人的土地的事情。但總的來說,我們國家不是好侵略的國家,我們國家沒有占領別國的領土,這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有本質的不同。根據當時保留下來的記載,可以看出鄭和和南洋各國所進行的貿易是平等的,而不是強加于人的。交易雙方公平議價,有些書上記載得很具體,說雙方把手伸到袖子里摸手指頭議價,F在我們國內有些地方還用這種辦法。鄭和所到的地區都有中國的僑民,有開礦的,有做工的,有做買賣的,各方面的人都有。有的地方甚至是以華僑為中心,華僑在經濟上占主導地位。因此鄭和每到一個地方都受到歡迎。
鄭和每到一個國家,除了把自己帶去的大量商品賣給他們外,也從這些國家帶一些商品到中國來。從第一次出去以后,他就選擇了南洋群島的一個島嶼作為根據地,貯積很多貨物,以此地為中心,分派商船到各地貿易等,各分遣船隊都回到此地后,再一同回國。在前后不到三十年的時期中,印度洋沿岸地區他都走到了,最遠到達了紅?诘膩喍『头侵薜哪竟嵌际。木骨都束是索馬里的首都,現在叫作摩加迪沙。前年摩加迪沙的市長訪問北京的時候,我們對他講:我們的國家五,六百年前就有人訪問過你們。他聽了很高興! ⊥ㄟ^鄭和七次下西洋,中國和南洋的航路暢通了,對外貿易大大地發展了,出國的華僑也就更多了。通過這幾十年的對外接觸,中國跟南洋這些地區的關系越來越深,來往也越來越多。由于華僑的活動,以及中國的先進的生產工具傳入這些國家,這樣,南洋地區的生產也越來越進步。所以,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事實說明,我們這個國家有這樣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不去侵略人家。正因為這樣,直到現在,盡管時間過去了五、六百年,但是鄭和到過的國家,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歷史遺址。因為鄭和叫三寶太監,所以很多地方都用三寶來命名。像鄭和下西洋這樣的事以往歷史上是沒有的,明朝以后也沒有,這是明朝歷史上一件很突出的事情! ‖F在要問: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以后,為什么不去第八次呢?這里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陀^原因是八十多年以后,歐洲人到東方來進行殖民活動,阻礙了中國和南洋諸國的往來。主觀的原因有這幾方面:第一,政治上的原因。明成祖死了以后,他的兒子做皇帝。這個短命皇帝很快又死了,再傳給下一代,這就是宣宗。宣宗做皇帝時還是個八、九歲的小孩,不懂事。于是宮廷里便由他的祖母當權;政府則由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掌握。三楊在朝廷里當了二、三十年的機要秘書。三個老頭加上一個老太太掌握國家大權。這些人和明成祖不一樣。明成祖有遠大的眼光。他們卻認為他多事,你派這么多人出去干什么?家里又不是沒吃的、沒喝的。不過明成祖在世時他們不敢反對,明成祖一死,他們當了家,就不準派人出去了;第二,組織這樣的商隊需要一個能代替鄭和的人,因為鄭和這時已經六十多歲,不能再出去了;第三,經濟上的原因。從外國進口的物資都是消費物資,不能進行再生產。無論是香料還是染料,都是消費品,珠寶就更不用說了,更是毫無意義的東西。以我們的有用的絲綢、鐵器、瓷器來換取珠寶,這樣做劃不來。雖然能解決沿海一些人的生活問題,但是好處不大,國家開支太多。所以,為了節約國家的財政開支,后來就不派遣商隊出國了。正當明朝停止派船出國的時候,歐洲人占領了南洋的香料島,葡萄牙人占領了我們的澳門。他們是用欺騙手段占領澳門的。開頭他們向明朝的地方官說;他們的商船經常到這個地方來,遇到風浪把貨物打濕了,要租個地方曬曬貨物。最初還給租錢,后來就不給了,慢慢地侵占了這個地方,一直到現在還占領著。
從歐洲人到東方來占領殖民地以后,中國的形勢就改變了。經過清朝幾百年,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后,許多帝國主義國家從幾個方面包圍中國:印度被英國占領了,緬甸被英國占領了,越南被法國占領了,菲律賓先被西班牙占領,后又被美國占領了,東方的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向外進行侵略擴張活動。所以近百年的中國,四面被資本主義國家和帝國主義國家所包圍,再加上清朝政府的日益腐敗,就使中國逐步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45846.html
相關閱讀:明朝人的性觀念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李之藻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