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的剪紙,是在與漢族的文化交往中,隨著造紙和紙扎術逐漸傳入,促使了當地剪紙工藝的發展。黎族剪紙主要用于黎族的喪葬習俗。清?光緒《崖州志》卷十三黎防志一黎情中記述了:“貧曰吃茶,富曰作八,諸戚必以牛羊紙燈鼓吹來奠,雖當時身餐子,不悔!
黎族喪俗中所謂“作八”儀式,是在出殯前夜舉行,屆時靈堂的裝飾及祭奠儀式需要大量的紙祭品,如冥衣、燈籠、紙屋、紙馬、紙傘一類。在黎族哈方言人群“作八”時,親友時興送燈籠,燈籠越多喪家越榮耀,琳瑯滿目的燈籠均懸掛在靈堂前,上面的剪紙圖案生動,供人欣賞、評論。這促使當地藝人在燈籠和剪紙的制作上不斷地精益求精,追求盡善盡美。
民間剪紙在海南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和傳統,1996年11月,樂東黎族自治縣大安鎮因民間剪紙的普及和成就,曾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近年來,我省的剪紙作品多次到島外國外展出和比賽,把椰風海韻以民間剪紙藝術形式廣為傳播?梢哉f,海南民間剪紙藝術是有著很好的歷史傳承和群眾基礎的,應該有更大的作為。大安黎族剪紙藝術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交融后綻放出來的花朵.他們以其清新、質樸、醇厚的山野氣息豐富了民間剪紙藝術內容。大安鄉民的作品不需要任何約定俗成的規范、定律、楷模和樣板,而只是依據自己對各個物體的概念或物象相互關系的特定印象來創作。
體現了黎族同胞獨特的審美理念,形成自己特有的觀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維方式,以及表現事物的方法,成功地創造了前人未畫未見的圖式,充分自由地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真情實感。
大安剪紙的內容大部分是反映黎族的現實生活已經與自己勞動、生活休戚與共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作者是生于斯、長于斯的黎族農民,他們熟悉黎村,熟悉黎族群眾的生活和風俗習慣。因此,他們創作起來得心應手,貼切生活。
他們隨意的組合所熟悉的場景,把不同時間、空間組合成一幅幅具有濃郁黎族生活的畫面,表達了他們對生活所寄予的希望,對生命、大自然、傳統美德的歌詠,從而使他們的作品中處處散發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充滿著泥土的芬芳,構成了大安黎族剪紙濃濃的鄉土味特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36755.html
相關閱讀: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