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瓷器與絲綢是中國的兩大金字招牌,這兩種東西,是古代中國出口貿易的“獨門絕學”,既掙來成箱的黃金白銀,也贏得了“瓷之國”與“絲之國”的美名。天下誰不知道“絲綢之路”和“陶瓷之路”?當然,這兩條路并非中國人自吹自擂;而是西方學者的饋贈。
“絲綢之路”,是一條陸地交通線,由德國地質學家李;舴1877年提出來的,他曾七次沿著這條商路來到中國,著有三卷本的《中國》一書!疤沾芍贰(the china road )“,是一條海上航線,起源于唐代中后期,當時,中外通商,依賴這條海上大動脈。瓷器跟絲綢不一樣,怕碰,易碎,最適合海路,因此,”陶瓷之路“,又稱”海上絲綢之路“。工業革命來臨之前,中國貿易幾乎具備壓倒性的優勢,最牛氣的,莫過于絲綢和瓷器這兩件看家名品?上,風水輪流轉,絲綢與瓷器作為國之瑰寶的技術絕密,先后被竊取。中國迅速從當時的技術強國、生產強國和經濟強國的地位,迅速滑落下來。那么,這兩項國家級絕密技術,是怎樣被竊取的呢?
先說絲綢
古代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古代希臘人、羅馬人就稱我國為”塞里斯“,也就是”絲國“。其實,養蠶和繅絲,是絲綢制作的核心技術。既然這玩意兒是”蝎子拉屎——獨一份兒“,歷代政權,對于絲綢的制作技術,尤其是養蠶技術,控制得極其嚴密。西漢,桑子和蠶種根本就帶不出邊境,即便達官顯貴也要仔細搜身,休想偷運一丁一點。難怪古羅馬的大奴隸主,都把中國出口的絲綢視為無上珍品,直到五世紀,他們還不知道那些美麗、光柔的細絲是從蠶寶寶的嘴里吐出來的。
對于絲綢制品,歷代朝廷也嚴防死守,甚至清王朝還嚴格限制出口。乾隆皇帝曾明確規定:洋商只準販運數額有限、檔次較低的”湖絲“,上等湖絲和絲綢制品,禁絕外運——說白了,就是好東西,自家人先用。這種酷似現在日本汽車制造商的做法:一流汽車供歐美;二流汽車歸本土;三流貨色才賣給包括中國在內的窮哥們兒。即便三流貨色,也比窮哥們兒的”國貨“硬。生氣也沒用,這就叫店大欺客。近乎霸道的招數,古代中國人早就玩剩下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81810.html
相關閱讀: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