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
。?~前114)西漢外交家。漢中成固(今陜西城固)人。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為郎。武帝想聯合大月氏(即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十年余,娶妻生子,但卻始終秉持漢節。后逃脫,西行至大宛(今蘇聯費爾干納盆地),經康居(今蘇聯錫爾河中游地帶),抵達大月氏。大月氏先為匈奴所迫,輾轉西遷,這時已定居媯水(今阿姆河)北岸,又統領了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決定在此安居樂業,無意報復匈奴。張騫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劉徹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以校尉隨大將軍衛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為衛尉,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騫因遲誤軍期,當斬,用侯爵贖罪,得免為庶人。后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率三百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并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拜大行。翌年卒。他所遣副使后相繼引西域諸國使者來漢;烏孫后來終于與漢通婚,共擊破匈奴。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相傳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皆為張騫自西域傳入中土,未必盡然;但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西域諸國當時無史籍記載,張騫所報道,備載于《史記》、《漢書》中,是治中亞史所根據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價值。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42420.html
相關閱讀: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
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
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