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劉六劉七起義背景:明朝的馬政實施日益艱難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明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明朝正統年間(1436?1449)以后,政治黑暗腐敗,土地兼并加劇并高度集中,人民流離失所,階級矛盾日趨激烈,各地農民起義連綿不斷。爆發于河北的劉六、劉七起義就是這種歷史背景的產物。

  明朝中葉,河北農民深受政府的馬政之害。為保證明軍邊馬的供應,自明初以來,明政府強令河北等地農民充當養馬戶。馬戶的徭役負擔極其沉重,為保證養好馬要付出很大代價,不僅耽誤農業生產,而且當所養馬匹死亡或種馬孳生不及額時,還要賠償損失,一貧如洗的農民不得不“賣田產、鬻男女,以充其數,苦不可言”,當時有人形容為“江南之患糧為最,河北之患馬為最”。

河北臨近京師,正是廠衛特務、官僚地主施虐的地方,加上土地兼并劇烈,剝削壓迫十分殘酷,社會矛盾十分尖銳,農民起義時有發生。為了安定京畿一帶的局勢,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專權宦官劉瑾派御史寧杲為“捕盜御史”到河北鎮壓農民起義。寧杲采用極為殘酷的高壓手段,屠殺和鎮壓農民,他“奏立什伍連坐法,盜賊捕獲無虛日,每械盜賊入真定,用鼓吹前導,金鼓之聲彌日不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49871.html

相關閱讀: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明朝人的性觀念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李之藻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