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年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
從唐代名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可以看到,在唐代以前,九月重陽登高已成為普遍的習俗?墒,梓潼人登高的習俗為什么不是九月重陽,而是正月初八,這是什么原因呢?馮應京在《月令廣記》中有“蜀人正月初八有春游之習”的記載。梓潼人正月初八登高是否與此有關系?
梓潼城西的長卿山,在唐代以前叫蠶婆山,山上有座蠶神廟,每年二月十五,凡是養蠶的農民都要到蠶婆山向蠶神燒香叩頭,祈求蠶神保佑蠶事順遂,蠶繭豐收!毒庞蛑尽酚涊d:“梓潼有蠶絲山,每上春七日,遠近士女多游于此,以祈蠶絲。”另據《史記》記載:“蠶婆即蠶從氏,她教民種桑養蠶!比藗兏卸鲬训,立廟塑像以資紀念。漢代的司馬相如(字長卿)見蠶婆山風景宜人,寺廟清靜幽雅,遂鑿石室,刻苦攻讀,成為有名的文學家。唐明皇幸蜀時遂命名為“長卿山”。
正月初八是“蠶過年”的日子。民間習俗從正月初一到初八分別為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蠶等人和動物的“年”,這些都和農事有關,人們希望六畜興旺,人丁平安,蠶事順遂。同時,梓潼民間還有一個傳統禁忌,正月初八蠶過年時婦女不能用針線。據說,如果這天用了針線,蠶的眼睛會瞎。剝去迷信的外衣,也可看出人們對蠶事的尊重。
從史料記載和民間傳統習俗來看,梓潼人正月初八登高是和“蜀人正月有春游之習”有關,登高也是春游。以前“春上七日”蠶農上蠶神廟“以祈蠶絲”,后來和初八蠶過年相結合,于是形成廟會。演變成正月初八登高(長卿山)的習俗。
解放前正月初八登高的人成千上萬,山上香火旺盛,有時還上演川戲,解放后曾中斷了一段時間。上個世紀90年代末,正月初八登高被梓潼人列為第一個法定地方節日,成為當地春節期間一道亮麗的節日風景。如今,正月登高已作為一項全民健身活動推廣開來,深受梓潼人喜歡。
按農村的習俗凡是年前添丁(生男孩)的人家,會在這天到所在的“社公”前掛上大燈籠,把殺好的公雞(一定要公的雞)祭“社公”,上香燒元寶,燈籠越大越好,里面有一盞油燈,用柴油或花生油作燃料,24小時不熄滅,直至到正月十五才下燈籠。
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菊鲁醢耸枪热樟曀讈須v】正月初八是谷日習俗來歷。谷日”的習俗是對寫有谷物名稱的牌位進行膜拜,并不吃煮熟的谷物。這種習俗蘊涵著重視農業、珍惜糧食的思想。正月初八也被稱為“順星節”,是一個可以預知一年運氣的節日。
谷日節中所蘊涵的重視農業、珍惜糧食的思想,值得繼承。民俗也是可以發展的,一成不變的民俗是不存在的。在這個我們早已疏離了大自然、對農作物極其陌生的年代,重過谷日節,感受農業的重要、糧食的意義,對于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當代人來說,特別是對孩子來說,還是很有價值的。
谷日活動
、儆^谷
谷日節當日,全家著漢服,離開城市來到鄉村田野,大人向小孩子介紹基本農業知識,全家觀看各種越冬作物的長勢,讓小孩和大人一起親近農業,幫助孩子樹立尊重農業、農民、愛惜糧食的意識。在體驗的過程中,同時啟發小孩愛護生態環境的觀念。
在大春節期間,來到郊外田野,也是一種很好的休息遠足活動。
、谑彻
返家后,由孩子親手制作一餐谷物晚餐給全家食用。如讓孩子親手和面蒸饅頭、親手制作面條、親手淘米蒸飯、親手熬粥,大人只作必要的指導,而不要代替。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更真切的懂得糧食的珍貴,勞動的不易。
、垧B谷
城市生活節奏很快,人們難得親近一次自然。建議谷日節,全家赴花卉市場選購一些觀賞作物(市場有售,如“觀賞谷子”等)在家中栽培,一年四季悉心養護這種“作物”。
節日意義
谷日節中所蘊涵的重視農業、珍惜糧食的思想,值得繼承。民俗也是可以發展的,一成不變的民俗是不存在的。在這個早已疏離了大自然、對農作物極其陌生的年代,重過谷日節,感受農業的重要、糧食的意義,對于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當代人來說,還是很有價值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53308.html
相關閱讀: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