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級是“海選”。在皇帝屆大婚年齡時,派遣宦官到全國各地挑選十三至十六歲之間的良家美少女,從中海選出五千名。這五千人相當于拿到了一張選美“準考證”;始覄t支付若干銀幣作為聘金與路費,令被選少女父母按規定時限送女兒京城應選。
第二級叫初選。這初選得選擇一個大場子,由太監們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齡大小排序,逐一察看后,把那些或稍高、或稍矮、或稍胖、或稍瘦的少女淘汰。這初選便會淘汰掉一千人。
第三級叫復選。一般于初選的第二天,這些初選過關的少女繼續列隊,太監們用十分挑剔的標準,仔細察看每人的五官、頭發、皮膚,當然也包括“三圍”,只要有一項不合規定,即令“靠邊站”。然后就是讓大家自報門第、姓名、年齡等,以考察音色、儀態,淘汰掉嗓音粗濁、口齒不清、儀態欠雅者。如此又篩掉二千人。
第四級是精選。太監們用尺子細量少女的手足,再讓她們走上幾十步“臺步”,看看步姿與風韻。于是,那些腳稍大的,手腕稍粗的,舉止不端的,又遭淘汰。最終留下一千名美女召入宮中繼續參加“考級”。而太監們的使命也至此打上了句號。
第五級是留宮。分頭安排宮中的老宮娥,將美女們逐一“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捫其肌理”。其體檢的嚴格程度不亞于選“航天員”。通過體檢,確定其中的三百人成為入選留宮的宮女。
第六級是晉嬪。這三百名留宮的美女,由皇帝的特派專員詳細觀察一個月,依據她們的性情言語,判斷是否性格溫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并且賢惠。據此,再篩掉二百五十人,剩下的五十人便自動晉級為嬪妃。
第七級是“選三”。所謂“選三”,就是由皇太后或太妃從五十人中選出三個供皇帝欽定。這倒有點類似科舉廷試后張榜的“一甲三名”。以明熹宗選后為例,當年由太妃劉氏親召五十人,“與之款語,試以書算詩畫諸藝”后選定三人,即皇后張嫣,貴妃王氏、段氏。
第八級是欽定。劉太妃先把張嫣等三人的美態轉告皇帝,熹宗再親自召見三人,直接進行面試。熹宗見著三個姝艷絕倫的美人,真有些左右為難,舉棋不定,便讓趙選侍決斷。趙建議定張嫣,于是欽定張嫣為中宮皇后,王氏封為良妃,段氏封為純妃。是年,張嫣年方十五。
一般“選三”后陪選的兩名美女,都會被封為貴妃,但也有被賜予金銀幣退回家的。如明光宗當太子時選太子妃,劉大姑與郭氏姐妹進入最后一輪角逐,郭氏老大被選為太子妃,其妹與劉大姑落選,賜給金幣后返回家中。據載,這位劉大姑自感身價百倍,回故里后不愿再嫁凡夫俗子,做了一輩子老處女。
令人不無遺憾的是,明朝如此苛刻的選后制度,選出來的后妃終未能輔佐朱元璋的子孫們,保住那大明的一片江山。這是后話,按下不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57211.html
相關閱讀: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明朝人的性觀念
李之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