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腔的發展
昆山腔為戲曲聲腔、劇種,簡稱昆腔、昆曲或昆劇。昆山腔以蘇州府的昆山、太倉為起源地,是在南戲流經昆山一帶時,與當地的語音和音樂相結合,經昆山籍音樂家顧堅的歌唱與改進,至明初逐漸興起的。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間(1531~1541),經太倉人魏良輔等人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號稱“水磨調”的昆腔歌唱體系,但這時的昆腔僅是清唱。之后昆山人梁辰魚與鄭思笠、唐小虞等人繼承前人的成就將昆腔作了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慶末,梁辰魚編寫了第一部昆腔傳奇《浣紗記》,擴大了昆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昆腔撰作傳奇,演唱者也日多。于是昆腔與余姚腔、海鹽腔、弋陽腔并稱明代四大聲腔,后又傳入北京,迅速發展成全國性劇種,稱為“官腔”。昆劇對現代全國大部分聲腔劇種都有過深刻影響,為其他聲腔劇種借鑒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內容,例如越劇就受昆劇影響很大。
陶仲文
陶仲文(約1475~1560),初名典真,黃岡(今屬湖北)人,道士,受寵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開始總領道教,并隨明世宗南巡得寵,被封為“神霄保國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明世宗生病時,陶仲文設壇祈禱有效,先后被授太保、禮部尚書、少傅。嘉靖二十三年91544)十一月,大同擒獲諜者王三,京師解嚴,明世宗歸功于上玄,加封陶仲文為少師,仍兼當傅、少保。一人兼領三孤,除明一代絕無僅有。明世宗居住西苑以求長生不老,不侍郊廟,不見大臣,惟獨陶仲文可以隨時謁見,并獲賜坐。明世宗還稱之為師。陶仲文請在鄉縣建立雷壇以祝圣壽,受到一些御史、郎中、給事中的反對,但他們都被明世宗逮捕入獄。道教因此而盛傳各地,中外爭獻符瑞,焚修齋醮之事,也不再受到指斥。陶仲文恩寵久眷20年,直到嘉靖三十六年(1557)因病乞準歸山,并獻出所受蟒玉、金寶、法冠和白金萬丙。
中國版畫繁榮時期
明代是中國版畫藝術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版畫藝術隨著雕版印刷的普及和市民文學的發展,呈現出相當繁盛的局面。版畫插圖對傳播知識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增強了文學藝術作品的感染力。明代版畫在文人、書商和刻工的努力經營下繁榮發?,出現了風格迥異的版畫流派,為后世留下一批珍貴的版畫杰作。明代版畫藝術的發展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刻工精細;二是版畫的內容豐富;三是彩印技術發達,制作了大量的書畫譜 。明代書坊林立,版畫藝術在競爭中形成了各種流派,它們具有各自的地方特點和個人風格。明代版畫的主要流派有新安派、建安派、金陵派和武林派。這些流派在交流與競爭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點和個人風格的藝術流派,使中國版畫藝術在明代進入?盛時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57217.html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相關閱讀: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人的性觀念
李之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