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隸寧晉(今河北寧晉縣)人,字萬鐘,號恒山。生于明建文四年(1402),卒于明正統十四年(1449)。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狀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位至首輔。
曹鼐為曹利用的后裔。他少年豪爽,有大志。聰穎好學,博覽群書,能詩善文,下筆千言,一揮而就。
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高中狀元,時年31歲。曹鼐大魁天下后,入翰林,授修撰。英宗即位后,充經筵講官,撰成《宣宗實錄》后,進侍講,錫三品章服。
正德五年(1441)由宰相楊榮、楊士奇推薦,入值文淵閣,參預機務。曹鼐為人“內剛外和,通達政體”,為政清廉,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楊榮死后,楊士奇常病不能視事,閣務多由曹鼐處理。”英宗因其賢德,進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但英宗昏庸,奸閹王振擅權,“王爵天憲,悉出其口,生殺予奪,任己愛憎”,排斥異己,陷害忠良,壓制百官,其聚斂之金銀達60多庫,從此朝政日非,邊防也隨之空虛。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北方蒙古族瓦剌部首領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拒絕求婚為借口,舉兵入侵山西大同,王振竭力主張英宗“御駕親征”,同時擅自調集大軍。曹鼐和兵部尚書鄺、兵部侍部于謙認為朝廷毫無準備,不能倉促親征,但英宗不聽勸諫,在王振的挾持下親征。曹鼐等只好護擁英宗隨從,帶領50萬大軍向大同進發。時值北方雨季,道路泥濘,糧運不繼,“兵士已乏糧,僵尸滿路”,遂使軍隊失去戰斗力。曹鼐等大臣一再勸阻,請英宗回兵,均遭王振拒絕。結果兵抵大同,遭到也先突襲,明軍大敗。八月,在退回北京途經土木堡(今懷柔縣東南)時,被敵軍包圍。在混戰中,曹鼐殉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一年后,英宗被放回。英宗復位后,感念曹鼐忠直,為國捐軀,追贈太傅。
曹鼐在閣任相十年,“明敏爽朗,臨事果斷,能言善辯。王振專權,人莫敢忤,楊士奇死后,唯鼐尚能隨事調護,所言多見從。”可見,曹鼐為相剛正不阿,敢于同權傾朝野的寵監抗衡,“土木之變”,以身殉國,不愧為狀元宰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83037.html
相關閱讀: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人的性觀念
李之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