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壯族服飾 壯族人結婚前后的服飾及發式的變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傳統文化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社會角色不是固定不變、終生而一的,通常是一個人在不同年齡段、不同社會群體、不同社會場合中需要根據特定情況變換角色。同樣出于“禮”和“理”,許多民族的成員按其所在群體的規則和自己所處的年齡去規范自己的著裝行為,因而便有童裝、青年裝、老年裝和婚前婚后裝等種種標明自己年齡段和身份的服飾,故服飾也是年齡的符號。

  壯族的幼、少、青、中、老各年齡段的服飾和婚前婚后變裝是很明顯的。清初,廣西德保壯族女子發型* 留“劉!卑l,少女留額蔭發,龍光鄉一帶還留頸蔭發,編長辮笄梳椎髻。清末改梳圓髻。嫁后將額蔭發梳撥兩邊,生子后全向后梳撥,叫“封頭”,F代壯族服飾也有這種年齡與身份的區分功能,主要表現在婦女發式或頭飾上。柳城古砦一帶壯族婦女梳妝打扮,老幼分明。少女剪平肩發,用綢、布帶將頭發扎于頭上,形如兩只角;未婚姑娘留長發,打兩根辮,辮尾用紅綢布結兩個蝴蝶結,前額有劉海;已婚女子剪平肩發,不編不結;寡婦留長發,梳一根長辮,或盤髻于腦后;壯年婦女剪平耳根發,戴帽或包頭巾;老年婦女留長發,梳髻于腦后,用銀針扎住,再戴帽或扎頭巾。

龍脊一帶壯族,三至五歲女童剃光頭,在兩鬢留兩綹兩指寬的頭發,叫“蓋耳頭”;六至十四歲的女孩留平肩發,前額留一道垂下與眉毛相齊的“排絲發”;十五至二十二歲女子將長發盤卷到頭上,里邊戴一頂布帽,外面扎一塊印花毛巾,把一圈下垂的“排絲發”遮去一半;婚后將“排絲發”挽上去,扎在布帽里,只在太陽穴的上方,垂下彎弓狀的一段長發,叫“彎絲發”。這發式一直留到老年。龍州一帶姑娘有三種發型:一是梳有劉海,表明還沒有對象;二是把前額的劉海梳向右邊,用發夾夾住,左邊和后邊劉海仍留,表明有了對象或已婚還未生育;三是不留劉海,將頭發往后梳結髻,表明成了家有了孩子。

鳳山長州、砦牙一帶少女包純白色頭巾,兩頭各織三條一厘米寬的五彩線,兩端綴白色絡纓絲墜;少婦包白底藍線方格巾,兩端有黑白混染的絲墜;老年婦女頭包純藍或純黑頭巾,兩端無瓔珞。云南文山布岱少女頭帕為橙色,中老年婦女用天藍色;袖口所接彩緞,* 用大紅顏色,中年為桃紅,老年為碧綠。武宣、象州、柳江、武鳴、那坡、東蘭等地壯族女子婚后都要改變服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96725.html

相關閱讀: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