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小滿”后為啥不叫“大滿”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眼下,節氣已過"小滿"。 二十四節氣一般都有對應關系,如代表四季的有"立春"、"立秋"、"立夏"、"立冬",四季輪回,一目了然。不同季節的節氣之間也大多是對應的,如"春分"與"秋分"互應,"夏至"對應"冬至"……具體到以"小"與"大"命名的節氣,相鄰對應關系更直接,即《易經?泰卦》中所說的"小往大來", "小"必有"大"。如"小暑"之后有"大暑","小雪"之后有"大雪","小寒"之后有"大寒"……可是,為什么在"小滿"之后不是"大滿"而是"芒種"呢?

"小滿"后的"芒種"節氣是怎么來的?

《懶真子》:名節之義"告農候之早晚深矣。"

在二十四節氣中,"小滿"與"芒種"不只字面上對應不起來,就是字義也是所有節氣中表達最不直接的。二十四個節氣多以氣候和環境之特征來命名,只有"小滿"與"芒種"比較特殊,最不好理解。

古人早已意識到這一點,宋代馬永卿《懶真子》記載了古人的疑惑:"二十四氣其名皆可解,獨小滿、芒種說者不一。"明郎瑛《七修類稿?天地類》"小滿芒種"條更直接地提出了質疑:"二十四氣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何以有小滿而無大滿也?"

對于為什么取"芒種"而棄"大滿",古人有不同的解釋。古《歷書》稱:"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于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對于"芒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給出的解釋是:"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如此解釋從字義上很好理解,就是到小滿時節,麥子快要成熟了,但又沒有完全成熟;芒種到來時,有鋒芒的谷物要栽種。但深究下去,這種說法也有問題。從小滿到芒種,麥子已成,稻子已插,其他農作物也已進入了快速生長期,并沒有"稼種"現象。

對此,古人一直希望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明顧元慶《檐暴偶談》認為,小滿和芒種兩個節氣"皆指麥言",意即都是針對麥子的成熟和收獲情況來說的!堕鼙┡颊劇返恼f法,其實是宋人的觀點。《懶真子》一書里即稱:"皆謂麥也。小滿,四月中,謂麥之氣至此,方小滿而未熟也;芒種,五月節,'種'讀如'種類'之'種',謂種之有芒者,麥也,至是當熟矣。"

"芒種"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反映周代政經制度的《周禮?地官》"稻人"條記載:"作田……澤草所生,種之芒種。"這里的"芒種"指"麥稻",意思是只要能長草的水田,都可以種植麥稻。對于這種現象,馬永卿在《懶真子》一書中給出了進一步的解釋:"芒種"節氣之所以不命名為與"小滿"相對應的"大滿",意在提醒農人要注意農業生產,即所謂:"古人名節之意,所以告農候之早晚深矣。"因為,"麥至是而始可收,稻過是而不可種矣。"

取"小滿"棄"大滿"是因為儒道觀?

《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

然而,對于馬永卿在《懶真子》中的"個人之見",后人也有不同觀點。明代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解釋為什么有"小滿"而沒有"大滿"的原因是:"夫寒暑以時令言,雪水以天地言,此以'芒種'易'大滿'者,因時物兼人事以立義也。蓋有芒之種谷,至此已長,人當效勤矣;節物至此時,小得盈滿,故以芒種易大滿耳。"郎瑛的意思是,"小滿"和"芒種"這兩個節氣的命名,與別的節氣不一樣,不僅僅是從時序和植物生長情況來說的,還兼有人生哲學。過了小滿,天氣越發炎熱,人就會變得懶散,滿足于眼前,將節氣名稱為"小滿"和"芒種",目的是提醒人們,天氣雖熱但還得保持勤快和上進,小滿可以,但大滿即溢,正如《尚書?大禹謨》所言:"滿招損,謙受益。"

為什么不將"芒種"叫作"大滿",根本上還因為中國的本土哲學"儒道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滿,盈溢也。"凡事盈滿后就是虧損,并非好事。《管子?霸言》也稱:"地大而不為,命曰土滿;人眾而不理,命曰人滿……"

"滿了便無發展空間",因而古人只希望"小滿"一下,而"大滿"是萬萬不可以的,于是代之以"芒種"。用清人金纓 《格言聯璧?惠吉類》中的話來說就是:"謙卑驕滿,是禍福關。"況且,把事情想得太圓滿也非好事。如小滿過后,基本上是維持高溫天氣,但是也可能有反常和意外,如出現對農事十分不利的"五月寒",因為這種不好的天氣多在小滿前后出現,又稱"小滿寒"。所以,"小滿"之后,還是不出現"大滿"為好。此時,古人最明顯的變化是心態上有所調整,反映在行為上就是抓住農時,迎接夏季大忙。

古人"小滿"節氣后為何要"食苦"?

《洞天保生錄》:"夏三月宜食苦,能益心和血通氣也。"

在二十四節氣里,"小滿"和"芒種"這兩個節氣應該是最富有哲理的。古人在"小滿"節氣后,除了調整心態,生活上也有變化,飲食的直接表現就是有所節制和選擇,不大吃大喝以至于"大滿",雖然此時果蔬都已很豐富,但生食冷飲均不宜過度。

小滿過后,物候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元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滿》稱,小滿過后現"三候",分別是"苦菜秀"、"靡草死"、"麥秋至"。這"三候"里,靡草死是指小草出現被烈日曝曬后枯死的現象;麥秋至則并不是說秋日要到,是指麥子成熟時節來了,代稱小暑將至;而與古人小滿后生活最為密切的,是"苦菜秀"!侗静菥V目》引《洞天保生錄》稱:"夏三月宜食苦,能益心和血通氣也。"當令的苦菜正好滿足了古人熱天"宜食苦"的養生需求,食苦菜成為小滿到芒種之間最有代表性的飲食現象。

苦菜有"苦苦菜"、"苦麻菜"、"敗醬草"、"天香草"等好多叫法,因經歷冬春,又名"游冬",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詩經?唐風》中的《采苓》一詩,便提到了先秦采挖苦菜的情形:"采苦采苦,首陽之下。"

小滿后古人流行食用苦菜,還與古人對苦菜的認識和發現有直接關系。苦菜,"春花夏實,至秋復生花而不實,經冬不凋。"《神農本草經》列之為"上品",稱苦菜"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嗖藴涂嗖酥伎梢灾委煙岚Y和醒酒,有抗菌、解熱、消炎、明目等多種功效,而這正是小滿后人們應付病菌多生、炎癥多發的炎熱季節所需要的。

古人為什么認為"小滿水""有毒"?

《本草綱目》:"人飲之,亦生脾胃疾。"

小滿過后,一直到立秋之前,都是高溫季節,歷代都有"敬時省刑"的要求,即尊重天時,謹慎用刑。這期間司法上要減輕處罰,不宜用重刑。據清朝黃六鴻《;萑珪?刑名部》"熱審減刑"條,"國家讞獄,每歲小滿以后、立秋以前流徒笞杖、例從減等,所以慎刑獄恤民命也。"這種判刑的理論依據是"盛暑宜矜"。在這一觀念下,除非"命盜重案",其他"民事可恕者免之,不可恕者薄撻。"

在民生上,古人也有很多忌諱,其中以忌"小滿水"為最。小滿過后是農業生產最需要水的時節,"大落大滿,小落小滿","小滿不滿,芒種不管"這些農諺,就是要水的意思。但這個時候的雨水卻是一年中質量最差的!侗静菥V目?水部》記載了這樣的說法:小滿、芒種、白露三節內的水"有毒"。用此期間收集的雨水,"造藥,釀酒、醋一應食物,皆易敗壞。人飲之,亦生脾胃疾。"

清陳其瑞《本草撮要?水火土部》"小滿水"條也有與《本草綱目》相同的說法,但特別提到了"咸水",這種咸水是小滿節氣后逢癸日所下的雨水,"毒尤甚"。這里的所謂"毒"并非毒物,可以理解為水污染。這一時期,雨水、河水受污染的可能性最大,故不要隨便飲用這種天然雨水。

古人"夏不坐木"的禁忌也是從小滿后開始的。小滿后氣溫升高,雨量增多,空氣潮濕,露天木器吸收了大量水分,表面看是干的,在上面坐久了,潮氣就會浸入體內會導致消化不良,還容易誘發皮膚病、痔瘡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15663.html

相關閱讀: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