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為何短命?明朝十六帝,除了太祖、成祖超過六十周歲,其他均不長壽,嘉靖達到六十虛歲,萬歷達到五十八虛歲,已經算其中較好的,其他皇帝大多在四十歲左右去世。最短命的天啟,只有二十三虛歲,正德也只有三十一虛歲,中國古代壽命大多不長,但如此短命也實屬少見。
明清官員超過六七十歲的,一抓就是一大把,明朝內閣官員入閣的時候基本在五十歲以上,首輔經常年過七十。清朝前期除了順治因天花去世,其他皇帝大多較長壽,為什么明朝皇帝早死?
明朝皇帝身體素質普遍不好,可能是導致早逝的原因。成化不到30歲,就嘆息“老將至”;孝宗即位前身體就不好(可能是先天不足);嘉靖、隆慶、萬歷三代的身體都不好,所以導致蝸居深宮不出;泰昌、天啟的身體更是差到極點。
奇怪的是,同樣是朱家子孫,太祖系統的藩王卻大多很長壽。出自太祖的親王、郡王,活到七八十歲的很常見,有的甚至生育上百個兒子,可見明朝皇室并非天生身體不好。
問題在于,成祖朱棣可能傳下了某些遺傳疾病,導致永樂一系子孫普遍身體不好。我們來看看永樂一系留下的子孫數量和其中成年的人數,就可略知一二:永樂有兩個兒子封為藩王,一人因造反被除國。
洪熙有九個兒子被封為藩王,其中一人夭折,為追封;有四個藩王沒有留下子嗣而除國;只有四個藩王傳了下去。夭折和無子而終的比例超過一半(無子者大多年紀較輕即去世)。
宣德有七個兒子被封為藩王,其中三人因為無子而被除國,接近一半。正統(天順)只有一個成年的兒子,即成化。景泰的兒子,包括太子,全部未成年而夭折。
成化有十個兒子被封為藩王,其中六人因為無子而被除國,達到一半。當然,其中一人是地震而死,并非自然死亡;其余都是病死。沒有子嗣就因病去世的達到一半。
弘治只有一個成年的兒子,即后來的正德。嘉靖有六個兒子被封為藩王,其中四人夭折,為追封,另有一人被追封太子;兩個成年的藩王,有一個在嘉靖去世之前即病死,無子國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15755.html
相關閱讀: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人的性觀念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李之藻